如西縣

如西縣

如西縣為中國江蘇省抗戰時期臨時建立的一個縣,現為江蘇如皋市

如西縣為蘇中抗日根據地設。1940年蘇中革命根據地由白蒲丁堰柴灣通揚運河一線以西地區析置,治如皋城(今江蘇如皋市)。1945年11月改名如皋縣,原如皋縣如東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西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江蘇省
  • 地理位置:長江北岸
  • 下轄地區:石莊、江安、鎮濤
  • 方言:如皋話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黨組織和武裝力量建設,政權建設,根據地建設,

歷史沿革

1940年8月,新四軍東進至江蘇如皋西鄉,在盧港建立如皋縣政府。10月,縣隨軍繼續東進至如皋東鄉接管國民黨如皋縣政府。11月下旬,於馬塘鎮和平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政府,並分縣,東部為如皋縣如皋東鄉),西部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如皋西南行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鄉升為如西縣。至此,原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兩個縣。1941年起,如西縣隸屬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1941年9月,中共如西縣秘密縣委(又稱乙種縣委)成立,李若平任縣委書記,季一先任組織部長。
如西縣
地理位置
1945年9月21日,新四軍收復如皋城,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原設於如皋東鄉的如皋縣更名如東縣。同年12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行政專員公署於如皋城成立。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專員公署改稱蘇中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如皋屬其管轄,為一等縣。

行政區劃

民國29年(1940年)8月,如皋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後,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第九區、第十區、第十一區、第十二區、第十三區,分別建立磨頭區、車鎮區、石莊區、江安區、盧港區;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第二區(丁堰)、第三區(白蒲)運鹽河以西地區建立白丁區;接管江心沙永安、東平2鄉(原分屬第十、第十一區)合併建立永東直屬鄉。共轄6區1直屬鄉。區設區公所,區以下仍行鄉鎮保甲制,永東直屬鄉設聯合辦事處。
民國30年7月,如西縣政府調整行政區劃。將新開闢的原國民政府如皋縣第一區運鹽河以西、小溪河以北的鄧園慶余鹿門、周莊、太平、元通、野林、蒲東等8個鄉及盧港區的倪港、謝李2個鄉組建為城區;撤銷磨頭區,將原磨頭區龍遊河以西的8個鄉鎮、盧港區的大石鄉及新開闢的原國民政府如皋縣第一區小溪河以南、如新公路西側的5個鄉鎮組建為度軍井區;撤銷白丁區,以原國民政府如皋縣第一區運鹽河南、如新公路以東的8個鄉鎮和原國民政府如皋縣第二區、第三區運鹽河以西的10個鄉鎮及原磨頭區龍遊河東的4個鄉,組建為南馬塘區;原磨頭區河南的左鄔、芸房、馬練、高石4個鄉和原國民政府如皋縣第三區白蒲以西的姜園、佳姚、官楊、顧塘(原名葭塘)、善壩等5個鄉劃歸車鎮區。同時在盧港區劃建新鄉,新建西黃、高明、南洋、肖馬、湖林、陸橋、夏堡7個鄉,將袁橫鄉劃歸石莊區,鄂西鄉、西黃鄉劃歸江安區。
民國31年2月,如西縣政府於龍遊河東三角地區設東南行政公署,管轄南馬塘區、車鎮區和永東直屬鄉。7月,增設蒲西區。12月22日,將車鎮區劃分為車馬湖區和鎮濤區,將李橋鎮和白雁橋鄉劃建為蔡藕、何園、白李3個鄉。以姜園、龍舌、何園、白李、一甲、北園、扒頭、中心、營防、稅圩、新村、薛窯等12個鄉鎮和南通縣第三區的張觀、任口、康莊、雲屏、薛塘等5個鄉組建為鎮濤區,以蔡藕、文莊、花園、善壩、官楊、佳姚、顧塘等7個鄉和南馬塘區的奚斜、橙曹、月港、顧邵丁、駱臣、婁吳等6個鄉組建為蒲西區,以左鄔、芸房、馬練、高石、長莊、下原、朱莊、車馬湖、朱樓、范湖、鄭蔡、郭園、三義等13個鄉組建為車馬湖區,以徐石、陳邵、桃園、天堡、石郭、馬塘、劉莊、小龍、許陳、福元、平明、安定、徐汪、大婁和壩橋、宏濟等16個鄉鎮組建為南馬塘區。同時,將盧港區小溪河北的湖林、肖馬、陸橋、夏堡和城區的謝李、倪港等6個鄉劃建為夏堡區。城區劃歸泰縣代管,易名如城區。
民國32年1月,為配合蘇中四分區反“清鄉”鬥爭,南通縣平潮天生港以西日本侵略軍封鎖線以外地區劃歸如西縣。2月,如西縣政府撤銷鎮濤區,分設李南、車南2個辦事處,並於九華山設車鎮邊區工作委員會。7月,恢復鎮濤區建制。8月始,試行新鄉制,調整鄉鎮規模,撤銷石郭、善壩、薛塘、李橋、白雁橋、袁橫、梅馮、秀盪8個老鄉,增設大興、石揚、復興、孫壩、九龍、洪楊、袁莊、橫埭、梅甸、土山、沈朗、秀竹、大洋、塘灣14個新鄉,將陸橋鎮更名為瓜園鎮,蒲西區花園鄉與車馬湖區白李鄉隸屬關係對調。11月,縣東南行政公署撤銷。至年底,全縣設9區、128鄉鎮及1直屬鄉、1239保。其中根據地71鄉、689保,游擊區29鄉、282保,邊區22鄉、184保,日偽占領區8鄉鎮、84保。
民國33年1月,為適應反日偽“擴展清鄉”鬥爭需要,蘇中第三專員公署決定,將如西縣夏堡區劃歸泰縣,泰興縣珊瑚區劃歸如西縣。2月7日,薛家窯解放,如西縣政府將鎮濤區劃分為車鎮辦事處和鎮濤區。7月,車鎮辦事處和鎮濤區分別更名為薛窯區和李南區。同時建立如城行政公署。8月1日,永安沙解放,永東直屬鄉聯合辦事處撤銷,江防行政公署建立。12月,李南區併入薛窯區。
民國34年8月,全縣設南馬塘、蒲西、薛窯、車馬湖、石莊、江安、珊瑚、盧港、度軍井9個區公所和如城、江防2個行政公署,共轄152個鄉(鎮),其中有74個鄉(鎮)實行新鄉制。江安區撤銷朝燕、周丁鄉,新設周莊、張莊、新民、勝利鄉;石莊區撤銷吳窯鄉,增設鐵草鄉;江防區增設永平、永北鄉;車馬湖區高石鄉更名大石鄉;蒲西區月港鄉更名林西鄉;鎮濤區張觀鄉和任口鄉合併為張任鄉,撤銷稅圩鄉,增設姜北鄉。9月,如西縣復名如皋縣。

黨組織和武裝力量建設

如皋中心縣委、如皋縣政府隨軍東進後,劃如皋為兩縣即如皋東鄉如皋西鄉。1941年3月如皋西南行政公署改稱如西縣政府後,如西縣委和如西縣政府在此期間,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和地方武裝。在西燕莊建立了抗日戰爭時期如西第一個黨支部,支部書記為章友道。組建了如西警衛團,季愷為團長。後又將如西警衛團與泰興警衛團一營合編為如泰警衛團,團長湯萬縊。如西警衛團上升後,留下一個連和新上升的區隊合編為如西自衛總隊,總隊長是季愷,季愷是縣政府的秘書,他出生於如西一個大地主家庭,但傾向革命。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就積極支持當地的農民暴動和紅十四軍的武裝鬥爭,因此,在民眾中有一定的威望。縣政府建立後,他積極利用關係,開展上層統戰工作,為政府和部隊籌糧籌款,作出了很大貢獻。

政權建設

如西縣抗日政府建立後,縣長季愷根據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軍分委《關於創造黃橋大根據地指示》,對舊政權加以利用和改造,並實行”三三制”(政權組成人員三分之一共產黨員,三分之一是進步分子,三分之一是無黨派人士)的原則,創立各級政權和民意機關。同時按”三三制”原則,加強民意機關的建設,建立參政會制度,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1941年秋,如西縣在蘇中三地委和三專署直接領導下,在盧港小朱莊國小召開了如西縣第一屆參政會。出席會議的有200多人。一旅旅長、軍分區政委葉飛,三專署專員朱克靖和蘇中知名愛國人士朱履先等親臨大會。大會選舉了丁正鐸為議長,盧綠吟為副會長。選舉宋廷貴、陳子平、湯慧余、沙國華、周元實、石堅白為委員。

根據地建設

1941年3月19日,原中共蘇北區黨委撤銷,成立蘇中區黨委;同時撤銷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蘇中行政委員會。蘇中區下設第二、三、四共3個行政區,泰興中心縣委所轄地區改為蘇中第三行政區,轄如西、靖江、泰興、泰縣4個縣。同期,如皋西南行署改稱如西縣政府。4月,中共蘇中區三地委在盧港成立,韋一平任書記,周山任組織部長,柯里任宣傳部長;同時,在盧港成立蘇中區三專署和蘇中軍區三分區司令部,朱克靖任專署專員,陳玉生軍分區司令員葉飛兼分區政治委員。至此,新四軍開闢的如西抗日民主根據地(簡稱如西根據地)正式組建。1941年7月,盧港遭日偽軍偷襲後,地委、專署、分區機關均轉至江安周莊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