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短小並不意味著粗糙,而是對“精”更高的要求,該片將一個個“大國重器”濃縮在了五分鐘的視頻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訪先賢今人,著重講述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在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尋找中華魂魄,使觀眾身臨其境,領略中華國寶不朽的價值與魅力。
分集劇情
第一季
第二季
幕後製作
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目光跨越八千年,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五十餘處考古遺址,千餘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中國有著獨特的審美情趣與文物體系,中華文化有著獨特的創造、發展脈絡和價值理念。古今相通、對話、呼應,尋找,《如果國寶會說話》是現代人對古人的解讀與致敬。
創作目標
入選《如果國寶會說話》的100件國寶具有所屬時代的氣息,見證或改變了文明的進程。該片用文物講文物談文明,以文物來梳理文明。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順應短平快視頻時代的潮流,精準捕捉年輕人“耿直”的特點,以一集5分鐘講述一件國寶的形式,在“滿天星斗”(蘇秉琦在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的基礎上連續提出中國文明起源的“滿天星斗說”、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多元一體模式”與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機制)的文化坐標上精準定位,力求構建出見證“中華文明進程的視頻索引庫”
創作形式
《如果國寶會說話》開創了文物紀錄片的全新形式,用更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
碎片化傳播方式,向更多年輕人、歷史文物愛好者打開文物傳奇、歷史探索的大門。比起以往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製作模式大有不同,摒棄了“長篇論述”的方式,採用短小精悍的分集設定、精緻的微紀錄小視頻,去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
碎片化傳播特徵與節奏,讓更多繁忙的現代人“快速充電”,了解文物背後的文化意義。
主創團隊
第一季
第二季
獲獎記錄
2019年8月19日,榮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2019年8月,入選“壯麗七十年 螢屏慶華誕”--“視聽中國全球播映”活動主推片目。
發行信息
季度 | 播出日期 | 播出頻道 | 欄目 | 時間段 | 播出地區 | 參考資料 |
---|
第一季 | 2018年1月1日 |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 | 時代 | 每日22:00 | 中國大陸 | |
第二季 | 2018年7月23日 |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 | 時代 | 每晚22:49 | |
作品評價
《如果國寶會說話》開創了文物紀錄片的全新形式,用更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方式,向更多年輕人、歷史文物愛好者打開文物傳奇、歷史探索的大門。比起以往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製作模式大有不同,摒棄了“長篇論述”的方式,該片採用短小精悍的分集設定、精緻的微紀錄小視頻,去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特徵與節奏,讓更多繁忙的現代人“快速充電”,了解文物背後的文化意義。
十八大以來,從《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元素的文化類節目陸續火爆螢屏、網路,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引起大家的關注和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這一要求,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熱愛和熟知了解。缺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就丟失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沒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與科學認知,就談不上創造和創新。在這個意義上,《如果國寶會說話》既是一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也完成了某種程度的創造與創新,值得學習與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