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如果國寶會說話
- 外文名稱: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 製作公司:央視紀錄頻道
- 首播時間:2018年1月1日
- 播出頻道:CCTV-9紀錄
- 播出時間:2018年1月1日起每日22:00
- 線上播放平台:央視網
- 每集長度:5分鐘
劇情簡介,節目製作,創作目標,創作形式,作品評價,職員表,節目列表,分集劇情,
劇情簡介
《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短小並不意味著粗糙,而是對“精”更高的要求,該片將一個個“大國重器”濃縮在了五分鐘的視頻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訪先賢今人,著重講述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在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尋找中華魂魄,使觀眾身臨其境,領略中華國寶不朽的價值與魅力。
節目製作
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目光跨越八千年,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五十餘處考古遺址,千餘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中國有著獨特的審美情趣與文物體系,中華文化有著獨特的創造、發展脈絡和價值理念。古今相通、對話、呼應,尋找,《如果國寶會說話》是現代人對古人的解讀與致敬。
創作目標
入選《如果國寶會說話》的100件國寶具有所屬時代的氣息,見證或改變了文明的進程。該片用文物講文物談文明,以文物來梳理文明。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順應短平快視頻時代的潮流,精準捕捉年輕人“耿直”的特點,以一集5分鐘講述一件國寶的形式,在“滿天星斗”(蘇秉琦在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的基礎上連續提出中國文明起源的“滿天星斗說”、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多元一體模式”與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機制)的文化坐標上精準定位,力求構建出見證“中華文明進程的視頻索引庫”
創作形式
《如果國寶會說話》開創了文物紀錄片的全新形式,用更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方式,向更多年輕人、歷史文物愛好者打開文物傳奇、歷史探索的大門。比起以往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製作模式大有不同,摒棄了“長篇論述”的方式,採用短小精悍的分集設定、精緻的微紀錄小視頻,去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特徵與節奏,讓更多繁忙的現代人“快速充電”,了解文物背後的文化意義。
作品評價
《如果國寶會說話》開創了文物紀錄片的全新形式,用更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方式,向更多年輕人、歷史文物愛好者打開文物傳奇、歷史探索的大門。比起以往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製作模式大有不同,摒棄了“長篇論述”的方式,該片採用短小精悍的分集設定、精緻的微紀錄小視頻,去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特徵與節奏,讓更多繁忙的現代人“快速充電”,了解文物背後的文化意義。
十八大以來,從《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元素的文化類節目陸續火爆螢屏、網路,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引起大家的關注和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這一要求,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熱愛和熟知了解。缺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就丟失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沒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與科學認知,就談不上創造和創新。在這個意義上,《如果國寶會說話》既是一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也完成了某種程度的創造與創新,值得學習與效仿。
職員表
製作人 | 監製 |
---|---|
史岩(總製片人) 徐歡(製片人) | 張寧(總監製) 梁紅 史岩(節目監製) 石世侖(節目監製) |
節目列表
序號 | 小標題 | 主要文物 | 收藏單位 |
1 | 最初的凝望 | 人頭壺 | 西安半坡博物館 |
2 | 穿越九千年的笛聲 | 賈湖骨笛 | 河南博物館 |
3 | 陶醉了六千年 | 陶鷹鼎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4 | 0.2毫米的精緻 | 龍山蛋殼黑陶杯 |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5 | 尋龍玦 | 紅山玉龍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6 | 玉中迷藏 | 凌家灘 玉版玉龜 | 故宮博物院 |
7 | 神之徽章 | 良渚玉琮王 | 浙江省博物館 |
8 | 金玉共振 |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 | 洛陽博物館 |
9 | 刻辭骨柶 | 殷墟嵌綠松石甲骨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10 | 國之重器 | 后母戊鼎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11 | 鳳凰傳奇 | 婦好玉鳳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12 | 一隻貓頭鷹的待遇 | 鴞尊 | 河南博物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 |
13 | 刻下商周的界碑 | 利簋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14 | 這裡有中國 | 何尊 |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15 | 把世界戴在身上 | 玉組佩 | 山西博物院 |
16 | 人性的光輝 | 三星堆 青銅人像 | 三星堆博物館 |
17 | 生命之樹 | 三星堆 青銅神樹 | 三星堆博物館 |
18 | 照耀古今的光芒 | 太陽神鳥金箔 | 金沙遺址博物館 |
19 | 一本打開的青銅之書 | 大克鼎 | 上海博物館 |
20 | 走下神壇的牛虎 | 古滇國貯貝器 | 雲南省博物館 |
21 | 蓮花怒放,仙鶴欲飛 | 蓮鶴方壺 | 河南博物院 |
22 | 復刻傳奇 | 曾侯乙尊盤 | 湖北省博物館 |
23 | 勝者為王 | 越王勾踐劍 | 湖北省博物館 |
24 | 戰國黑科技 |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 | 河北博物院 |
25 | 執於掌心間的千軍萬馬 | 虎符 | 中國國家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
分集劇情
第一集 人頭壺 - 最初的凝望
洛南人頭壺,1953年發現於陝西省洛南縣靈口鎮焦村遺址。洛南縣地處華山之陽,洛河源頭,東與河南省盧氏縣、靈寶市為鄰。人頭壺為泥質紅陶,火候較高,陶質堅硬,素麵。人頭與壺渾然一體,器物整體呈高頸鼓腹小平底形狀,高22.5厘米、腹頸13.5厘米、底頸6.3厘米。頭部稍上仰,臉部比例協調,眉目清秀。
第二集 賈湖骨笛 - 穿越九千年的笛聲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是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這裡先後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別,大多數骨笛仍為7孔。賈湖骨笛是我國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笛”。
第三集 陶鷹鼎 - 陶,醉了六千年
此陶鼎採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鷹體健碩,雙腿粗壯,兩翼貼於身體兩側,尾部下垂至地,與兩隻鷹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鷹眼圓睜,喙部有力呈鉤狀,結構簡潔,威武雄壯,彰顯出一種強大的張力。鼎口設定於背部與兩翼之間,緊密結合似背抱狀,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第四集 龍山蛋殼黑陶杯 - 0.2毫米的精緻
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山東日照市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反映當地獨有的陶土材質和獨特的制陶方法,以及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器形分為三部分,上面是一個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間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狀底座,由一根細長管連成統一的整體。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質地細膩堅硬。該器形僅見於少數大中型墓葬,極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
第五集 紅山玉龍 - 尋龍玦
1971年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朝格溫都鄉三星他拉村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玉龍高26厘米,重1000克,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厘米~2.9厘米,由墨綠色岫巖玉圓雕而成。玉龍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
繼續看6-10集
選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