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病原因,營養不良,管理不善,場地不平,臨床症狀,蹄趾間腐爛,腐蹄,預防措施,治療方法,
發病原因
營養不良
管理不善
牛舍陰暗潮濕,運動場泥濘,糞便不及時清除,牛蹄長時間被糞、尿、泥水浸漬、牛蹄軟化,修蹄不定期。
場地不平
臨床症狀
病初表現為一肢或多肢跛行,喜臥;強行站立時頻頻提舉病肢,患蹄刨地或踢腹;患蹄系部和球節屈曲,免負體重,後蹄患病時蹄尖輕輕著地,前蹄患病時患蹄前伸;趾(指)間皮膚和蹄冠呈紅色或暗紫色、發熱、腫脹、敏感,皮膚裂開,有惡臭味;蹄底不平整,角質呈黑色。若病情進一步發展,炎性腫脹可蔓延至系部、球節或掌(趾)部,當炎症波及腱、趾(指)間韌帶、冠關節或蹄關節時表現為體溫升高(有時達41℃),食慾下降或廢絕,精神沉鬱,產奶量急劇下降,起臥困難,機體逐漸消瘦等。嚴重者蹄角質分離,甚至造成整個蹄匣脫落。
蹄趾間腐爛
乳牛蹄趾間表皮或真皮的化膿性或增生性炎症。通過蹄部檢查可以發現蹄趾皮膚充血、發紅腫脹、糜爛。有的蹄趾間腐肉增生,呈暗紅色,突於蹄趾間溝內,質度堅硬,極易出血,蹄冠部腫脹,呈紅色。病牛跛行,以蹄尖著地。站立時,患肢負重不實,有的以患部頻頻打地或蹭腹。犢牛、育成牛和成年乳牛都有發生,但以成年牛多見。
腐蹄
腐蹄為乳牛蹄的真皮、角質部發生腐敗性化膿,表現在兩蹄趾中的一側或兩側。四蹄皆可發病,以後蹄多見。成年乳牛發病最多,全年皆可發生,但以7-9月發病最多。
病牛站立時,患蹄球關節以下屈曲,瀕瀕換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時,患肢向前伸出。進行蹄部檢查時,可見蹄變形,蹄底磨滅不正,角質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質尚未變化,修蹄後見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膿汁流出,也有的患牛由於角質溶解,蹄真皮過度增生,而肉芽突出於蹄底之外,大小由黃豆大到蠶豆大,呈暗褐色。
炎症蔓延到蹄冠、球關節時,關節腫脹,皮膚增厚,失去彈性,疼痛明顯,步行呈“三腳跳”。化膿後,關節處破潰,流出乳酪樣膿汁,病牛全身症狀加劇,體溫生高,食慾減退,產乳量下降,常臥地不起,消瘦,治療困難。
預防措施
1 .牛舍、運動場地面應平整,無堅硬異物,防止牛受傷;及時清理糞便,排除污水,經常消毒,保持牛舍清潔衛生、乾燥。
2 .加強飼養管理,維持日糧平衡,加強運動,增強抵抗力。
4 .每年春秋季節對成母牛修蹄,定期普查牛隻蹄形,及時修整變形蹄。
5 .禁用有肢蹄遺傳缺陷的公牛的凍精配種。
治療方法
蹄趾間腐爛防治以10%~30%硫酸銅溶液,或10%來蘇兒水洗淨患蹄,塗以10%碘酊,用松餾油塗布(魚石脂也可)於蹄趾間部,裝蹄繃帶。如蹄趾間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法除去,或以硫酸銅粉、高錳酸鉀粉撒於增生物上,裝蹄繃帶,隔2-3天換藥1次,常於2-3天次治療後痊癒,也可用燒烙法將增生肉烙去。
腐蹄病分急、慢性兩種。當奶牛患急性腐蹄病時,應先消除炎症,臨床上可用抗生素和磺胺進行全身治療。金黴素、四環素按每千克體重用0.01克,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體重用0.12克,一次靜脈注射,每天1-2次,連用3-5天。青黴素250萬國際單位,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5天。
當奶牛患慢性腐蹄病時,應將病牛從牛群挑出,單獨隔離飼養。並將患牛蹄部修理平整,找出角質部腐爛的黑斑,用小刀由腐爛的角質部向內深挖,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膿汁流出為止,然後用10%硫酸銅沖洗患蹄,內塗10%碘酊,填入松餾油棉球,或放入高錳酸鉀粉、硫酸銅粉,最後裝蹄繃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