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女真北山野人
- 外文名:Jurchen Kitayama Savage
- 朝代:元
- 種族:孛兒只吉氏
歷史,分布,
歷史
到了元、明代,該名詞還包括今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外興安嶺甚至東西伯利亞、 堪察加沿海的居民就是“北山野人 。北山野人說的北山指的奴兒乾之山,即外興安嶺及鄂霍次克海北岸山區,此部人乘鹿出入即清處使鹿部之一,亦即清代奇勒爾族,以捕各種海產進貢明“清兩朝。 野人女真是對散居女真人的一種泛稱,並未形成像建州、海西女真那樣的聯盟集團。明代諸文獻記載的生女直、乞列迷、女直野人、北山野人、苦兀、吉列迷等,多屬東海女真的部落,但這還只是記載分布在松花江下游及黑龍江以北地區的一些部落。
分布
今綏芬河流域、烏蘇里江附近及東至日本海地區,在明末清初屬東海三部中的穆稜路(居今穆稜河流域)、綏芬路(綏芬河上游)、那木都魯路(綏芬河下游近海之地)、尼馬察路(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附近)、瑚葉路(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達烏河流域)、烏爾固定路(今俄羅斯濱海邊區比金河流域)、雅蘭路(今俄羅斯濱海邊區塔烏黑河流域)、錫林路(今俄羅斯濱海邊區蘇祖河流域)等,也為東海女真的氏族或部落集團。居住黑龍江以南地區的不少氏族和部落,被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征服後,南遷到渾河流域,後來成了滿族的一部分;但分布在烏蘇里江流域和黑龍江以北等地的諸部落,大多未納入滿族共同體,於清初形成了今天居住我國和俄羅斯境內的赫哲(俄羅斯境內的稱那乃)、鄂溫克(埃文基)、鄂倫春(鄂羅奇)、費雅喀(尼夫赫)等族。 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楚科奇人形成於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他們由此向北遷移時,同化了一部分尤卡吉爾人和愛斯基摩人,由此形成了楚科奇族。他們的祖先就是正宗的北山野人女真,楚科奇人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古亞細亞語族。楚科奇人相信萬物有靈,崇尚護身符,信仰薩滿教。按生產和生活方式楚科奇人分為兩個群體:養鹿楚科奇人和沿海楚科奇人。養鹿楚科奇人主要從事養鹿和狩獵,捕魚是副業。主要運輸工具是鹿拉雪橇,主要食物是鹿肉。沿海楚科奇人主要從事海獸捕獵業,副業是捕魚和狩獵。主要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和獸皮船,主要食物是海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