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僅招收女性的實行單性別教育的學校,多為高中或大學。單性別教育在二十世紀中葉前是主流,大部分中學、大學都是男校或女校。眾多文化(如宗教原因)都主張單性別教育,而它在世上眾多地方得到實行。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因教育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男女在成長階段的不同點,重新建立了大量男校、女校。女校教育理念基於“男、女學習方法有差異,所以需要根據性別將他們分開教育”,致力於培養優秀的、擁有高貴氣質的女性。除與普通學校相同的文化課外,女校還會開設形體訓練、朗誦、詩歌鑑賞、舞蹈、禮儀等提高現代社會女性整體素質的課程。
歷史 9世紀前,單性別教育十分常見。17世紀時,女性被社會允許開始接受教育,但僅限於聖經與針線。到19世紀,學校仍以性別分割學生,男女學生在不同校門進入,在不同範圍活動,隨著教育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男女校得到建立。1917年,蘇聯規定所有學校必須為男女校。據科尼利厄斯·賴爾登(Cornelius Riordan)所寫:“到19世紀末,美國大多數公立中國小已轉為男女校。
而20世紀末,男女校已在世界範圍內普及。最後,到2003年,全球只有幾個國家的男校、女校的數量占所有學校的數量的百分率超過2%。但仍有國家、地區的男校、女校的數量占所有學校的數量的百分率超過10%:比利時、智利、新加坡、英格蘭、香港、以色列、紐西蘭、澳大利亞、韓國與大部分穆斯林國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男學生與女學生在數個領域上分別有著各自的優勢。這個發現支持了單性別教育理論,現代社會的公立、私立單性別教育的興趣再度興起。
中國 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是由英國女傳教士奧特綏小姐(1797-1868)於1844年投資興辦的寧波女塾。第一所由中國人自己投資興辦的女子學校是上海經正女塾。其他還有務本女塾、貝滿女中、江南女子公學、平陽“益智高等女學校”等。
清末女子學校學生 貝滿女中 亦稱“貝滿中齋”,基督教新教教會學校,北京最早的西式學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學校。1864年由美國公理會創辦,創辦人裨吉勵莎(Eliza Jane Bridgman),為紀念其亡夫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而建。最早在燈市口大鵓鴣胡同,1926年搬遷到燈市口同福夾道。1941年被日偽改為北京第四女子中學,1945年恢復北平私立貝滿女子中學名稱。1951年改為五一女中,1952年改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學,現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
貝滿女中的校訓是“敬業樂群”。“敬業樂群”是中國古代的一句成語,出自《禮記*學記將》,它的基本含義是要學生們敬重 自己的學業,專心致志地學習,不斷前進;又要樂於生活在民眾中間,同學們彼此和睦相處、團結友愛、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
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中國第一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琇瑛,物理學家王承書,化學家蔣麗金,以及戲劇家孫維世,表演藝術家張筠英,鋼琴演奏家鮑蕙喬等許多名人都曾在學校就讀。
私立文山女子中學 是一所由美國美部會於1853年(清鹹豐三年)在福州創辦的私立教會中學。是教會在福州設立的最早女子學校。1952年8月, 文山女中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辦, 並接收私立開智中學、榕工中學部分師生組建成立福州第八中學。標誌性建築“文山樓”於1998年被拆除。
早年學校主管稱“主理”,由教會指派美籍女傳教士擔任。經1927年收回教育權的鬥爭後,學校移交中華基督教會閩中協會管理,由中國人擔任校長,先後為黃文玉、孫淑貞、王秀貞。黃、王2人同為文山校友,3人大學畢業後均曾留美,為文山女中的發展做了積極貢獻。
私立文山女子中學 真光書院 1872年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宣教士那夏理女士在廣州沙基創辦的“真光書院”。校名“真光”,出自基督教《聖經》:是乃真光普照乎萬事之人人。
初期只有六名學生,學生膳宿費全免,為南中國首間為女子而設的中學。1909年,校董會任命劉心慈為副校長。同年,真光書院改名為真光學堂,並增設“師範班”。1912年,辛亥革命後,真光學堂又改名為真光學校,同時建立校董會。1948年易名為香港真光中學。
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學校董會決定學校再度遷往香港,由馬儀英負遷校之責。馬儀英抵港後,選定九龍塘窩打老道115號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記註冊,定名為“九龍真光中學”,由馬儀英任校長。廣州真光人去樓空,剩下的兩校區校舍。真光中學最終改為公立學校,男女皆收。
經正女塾 由梁啓超不纏足會發起,經稟南洋大臣劉坤一獲準,成立於1898年5月31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位於上海斜橋南桂墅里(今製造局路斜土路附近),初名桂墅里女學會書塾。初期經費由經元善、譚嗣同、鄺廷式、張騫、趙鳳昌、沈敦和、周舜卿、施子英、朱幼鴻、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美國人傳教士林樂和等57多人捐資促成。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任總理,沈和卿任提調,負責日常事務,嚴信厚、鄭觀應、康廣仁、梁啓超、陳季同等任校外董事。戊戌變法失敗後,經元善遭通緝流亡,該校於1900年秋停辦。
務本女塾 上海市第二中學(男女同校)的前身,創始人吳馨,字懷久,上海縣人。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以邑庠生入南洋公學師範院,三年學成。他目睹當時婦女"習於脂粉華服,金蓮三寸,弱不禁風",立志興辦女學。 1902年10月,吳馨將家塾遷至上海小南門內,擴大規模,改名務本女塾。由吳綜理、陸仲炳、陳菊生等任專任教員,沈頌平、沈叔逵、沈碩庵、王季貞、陳景韓等任義務教員。該校以培養學生成為賢母良妻為宗旨,注重家政,認為“女子為國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國民,根本須提倡女教”,故取名“務本女塾”。女塾首次招生,學生僅7人,分尋常和高等兩科。後由於學校教育質量高,學生人數激增。
1913年,吳將務本女塾捐給上海縣,校名改為上海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國小校。 1916年,在中學部和講習所基礎上設立上海縣立務本女子中學。1929年,上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委派王孝英為校長。國小部改為附屬國小(現盧灣區第二中心國小前身)。高中分普通與師範二種。1937年8月,黃家闕路校舍在八一三事變中被日軍炮火夷平。學校改名懷久女子中學,分南北校舍上課,學校設董事會。1942年,日軍侵占了上海租界,學校停辦。1945年,抗戰勝利後,務本女中復校。名稱為上海市市立務本女子中學。1949年5月,上海被解放。9月1日,上海市政教育處任命左淑東為校長,陳蕙瑛為副校長。1952年,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學。1959年學校經市教衛部批准,為上海重點中學。1967年11月,學校改名上海市第二中學,開始男女生兼收。2005年9月,由上海市教委命名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益智高等女學校 益智高等女學校位於浙江省平陽縣南雁盪山區風景秀麗的順溪北岸,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由當地開明士紳、實業家——“南雁主人”陳少文先生所創辦。益智高等女學校位於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順溪古建築群”中的“適舫”(建築物名)。該女校是屬地平陽縣最早的女子學校。該女校招收一批又一批姑娘為學生,免收學費。學校設有語文、算術、唱歌等諸多課程,以不同於私塾的辦學形式上課。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德張民智開明範;學領女權炳耀風”系楹聯藝術家陳志歲先生所撰書。校名系一代大儒孫詒讓題匾。
浙江平陽縣“益智高等女學校”(蔡江川攝) 鄂東女子學校 鄂東女子學校座落於歷史文化名城黃州,東與遺愛湖風景區為鄰,南與鄂州市隔長江相望,北依千年古園東坡赤壁,是鄂東地區唯一一所女子特色學校。學校各類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完善、先進。學校開展中職教育、中國小教育,還設立了“鄂東國學教育中心”和專業性極強的“鄂東藝術培訓中心”。
鄂東女校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僅在課本,也在課外。
在課堂上,女校實施小班教學,每班人數不超過35人,這樣在教學中,老師會更方便地開展差異化教育,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求知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結合每天晚上的功課輔導及周末的作業輔導,老師們能很好地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學校以國學教育中心為依託,以國學經典名著為載體,堅持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每學期,學校在開展每周主題班隊活動以外,還陸續開展了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活動、“書香滿校園”讀書活動、“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食品藥品安全知識宣傳普及活動、交通安全主題教育活動等等。
學校還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藝術特長。她們希望孩子能具備健美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獨特的藝術氣質。
學校免費開設了多個興趣班:鋼琴興趣班、舞蹈興趣班、書法興趣班、繪畫興趣班、古箏興趣班、武術興趣班等等。從我們的經驗來看,藝術課程的開設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更提升了她們的氣質,為她們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珠海女子中學 由珠海恒隆集團投資的民辦女子學校,選址於交通便利的珠海市主城區中軸線迎賓北路。2011年9月1日正式開學,是一所國中與高中齊備的完全中學。採用全寄宿教育管理模式,主要為滿足具有良好經濟條件並對女孩培養有更高要求的家庭需求,培養具有獨立、知性、平和、關愛、美麗特質的,知書達禮、秀外慧中的國際化現代女性。
除文化課外,珠海女子中學還開設思維訓練、國學、家政、形體禮儀、美術、第二外語、品德、領袖等重視女性藝術及氣質修養的課程。
珠海女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