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是指來描述GDP變化和失業率變化之間存在的一種相當穩定的關係。這一定律認為,output gap每增加2%,失業率大約下降一個百分點,這種關係並不是十分嚴格,它只是說明了,產量增加1%時,就業人數上升達不到1%。原因可能是產量的增加是通過工人加班加點來達到的,而非由於增加就業人數;也可能是社會增加了第二職業人數,從而使就業量小於產量增加的百分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肯定律
  • 外文名:Okun's law
  • 解釋:描述GDP變化和失業率變化
  • 類型:經濟定義
概念,中國現狀,概括,經濟結構,就業壓力,勞動力轉移,對策建議,調整產業結構,適合國情,民營經濟,密集型產業,套用實踐,詳細說明,

概念

奧肯定律(Okun's law)失業意味著生產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業率的上升會伴隨著實際GDP的下降,描述失業率和GDP之間的這一關係的經驗規律稱為奧肯定律。
由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提出的,用來近似地描述失業率和實際GDP之間的交替關係。其內容是,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1%,實際GDP便低於潛在GDP2%。例如,假定失業率為8%,比自然失業率高2%,那么按照奧肯定律,實際GDP就比潛在GDP低4%。

中國現狀

概括

勞動力需求的水平,在動態意義上主要決定於經濟成長。經濟成長速度快,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就業崗位增加,就業水平高,失業率低;經濟成長速度慢,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少,會直接制約就業崗位的增加,就業水平低,失業率高。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奧肯,他於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奧肯定律”。該定律論證了失業率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二者呈反方向變化的關係。即高增長率使失業率降低,低增長率則會提高失業率。他還認為,失業率與國民生產總值缺口之間的比率是1:2,即失業率每增加1%,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會減少2%左右。奧肯定律在國內外得到普遍的認同。
GDP與人口增長GDP與人口增長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雖然經濟成長無疑是就業增長的前提,但是,高經濟成長並沒有創造出人們期望的那么多的就業崗位。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率,年平均達到9.4%,但並沒有帶來就業的相應增長。1985—1990年,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7.89%,同期就業人口平均增長率為2.61%;1991—1995年,中國GDP平均增長率為11.56%,同期就業人口年增長率為1.23%;1996—1999年,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8.30%,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96%。數據顯示,1991年以來,中國GDP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與前期相比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奧肯定律在中國出現變異。
奧肯定率變異的原因分析

經濟結構

首先,中國經濟距離長期的良性發展還有一定差距。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增長優先論”,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飛速增長的勢頭,但中國的經濟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現在GDP的大幅增長,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經濟全面發展。因為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產出的增加,還意味著隨著產出增加而出現的投入與產出在結構上的變化,即經濟結構、經濟制度和運行機制變化在內的經濟進步。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這段時期,經濟中的深層次問題並沒有隨著GDP的增長而得到全面解決,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的比重還相當大;第三產業的比重和同階段的已開發國家相比比重偏低;國有企業的諸多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勞動力教育和培訓水平還跟不上形勢的需要。
中國GDP近年變化圖中國GDP近年變化圖

就業壓力

其次,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加大了當前的就業壓力。中國的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且普遍存在冗員數量龐大、效率低下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改革中,相當多的人員離崗或下崗,但由於這些被釋放出的勞動力普遍年齡偏大,所擁有的技能有限,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優勢,而經濟成長對過剩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又遠小於市場供給,導致相當多的人員在下崗後不能重新就業。因此反映在統計中的數據是國有企業效率得到提高,盈利能力增強,GDP逐年增長,但失業率卻處於上升趨勢。

勞動力轉移

再次,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是另一原因。據統計,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有4.5億,剩餘勞動力有近兩億人,每年有1000餘萬人轉入城鎮現代部門就業,而這些就業人員一般沒有列入到統計中的從業人數中去,但占據了計入統計中的城鎮需就業、再就業人員的崗位,使得這些年儘管經濟成長較快,但城鎮登記失業率卻在不斷上升。
中國城鄉居民收入變化圖中國城鄉居民收入變化圖

對策建議

調整產業結構

1、調整產業結構,以傳統產業的改造和發展服務業為主來帶動需求。對於傳統產業,一是要積極扶持支柱性產業,特別是房地產業和汽車製造業,推動這兩個能帶動服務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健康發展,以擴大就業;二是要通過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延長產品鏈,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三是要加速製造業的調整,推動傳統產業的重組。對於服務業,由於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小,往往成為地方政府倡導而不大力推行的產業。事實上,大力發展服務業,對長期經濟發展和解決長期就業問題有著治根治本的作用。第三產業是就業增長彈性最大、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產業。

適合國情

2、面對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相對稀缺的資本資源,在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要特別注意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產業的協調發展、合理布局。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程度相對較高、資本密集程度和技術能力適中的產業,增加產業中的勞動含量,提高勞動投入的貢獻率。

民營經濟

3、推動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大力發展“三非”就業。首先,要培育非公有制企業,它可以為消化大量的國有企業富餘勞動力創造環境。2001年中國平均每天就有4000多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民營企業實現再就業。其次,提倡非正規就業。相對於正規就業而言,非正規就業是指未簽訂勞動契約、無法建立或暫無條件建立穩定勞動關係的一種就業形式。隨著市場導向機制的建立,非正規就業比例逐步上升是一種必然趨勢,承認非正規就業將有助於再就業問題的解決。第三,大力發展非農產業,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密集型產業

4、發揮人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根據要素稟賦學說,一國在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中,應生產和出口該國資源相對豐富的產品,進口資源相對稀缺的產品。中國現階段的要素稟賦特徵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發展國際市場所需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出口應成為中國現階段出口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可以增加資本積累,在就業壓力逐步緩和時,再逐步轉到重點引進和發展技術和資本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達到技術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套用實踐

中國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的非線性動態關聯研究就是用奧肯定律來做的。對非線性形式奧肯方程的係數估計,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成長的不同階段,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對失業率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經濟處於衰退期,經濟成長對失業影響為負,即經濟成長對就業有拉動作用,但是拉動係數較小。在經濟處於擴張期,經濟成長對失業影響為正,即經濟成長對就業不但沒有拉動作用,反而有抑制作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一)技術的進步究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是導致大量失業?1990年皮薩里德斯(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如果生產力的增長涉及各行各業與所有企業,最終必然增加就業,其原因是各企業會在生產力迅速增長時投入更多的勞動力以適應資本投入的需求。然而,經濟歷史的發展表明,技術進步並不能同時在各行各業和所有企業同等程度地提高生產力,相反,有些行業生產力提高快,有些行業生產力提高慢。這樣技術進步一方面創造出一些新的職位,另一方面又摧毀一些職位。只要技術創新,就會通過自動化、知識技能老化,以及與創造性毀滅相聯繫的破產危險等方式引起就業下降。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與彼得.霍依特(PeterHowitt)在《內生增長理論》中構造了一個模型。
其中,u為失業率,為生產單位的生命期,g為經濟(或生產率)增長率,p(v)為工作崗位的匹配速度。也揭示了經濟成長與失業率可能的正相關關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在新興產業技術進步貢獻率較大,經濟成長較快,對就業的需求較少。在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性產業,引進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的促進作用,遠遠小於對勞動力的排擠作用。而在經濟擴張期,是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都快速增長的時期,技術進步的創造性毀滅作用遠遠大於經濟成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所以表現出經濟成長與失業率的正相關關係;而在經濟衰退期,恰是傳統產業改革、增長的困難期(中國實際如此),只有新興產業的發展帶動增長,因此就業效果表現為正,經濟成長對失業影響為負。
(二)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也是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8%下降為15.2%,下降了1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8.2%上升為53%,上升了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3.8%上升為31.8%,上升了8個百分。點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與彼得.霍依特(PeterHowitt)在《內生增長理論》一書中指出:技術的進步究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是導致大量失業?生產力的增長與失業究竟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對於這樣的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一種比較常見的觀點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節省了大量勞動力,導致失業的增加;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生產力的增長為社會創造了財富,刺激了需求,並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1990年皮薩里德斯(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如果生產力的增長涉及各行各業與所有企業,最終必然增加就業。然而,經濟歷史的發展表明,技術進步並不能同時在各行各業和所有企業同等程度地提高生產力。相反,有些行業生產力提高快,有些行業生產力提高慢。這樣技術進步一方面創造出一些新的職位,另一方面又摧毀一些職位。只要工業創新就會通過自動化、知識技能老化,以及與創造性毀滅相聯繫的破產危險等方式引起就業下降,增長與失業就長期而言存在一種正面的權衡。這種現象與戴維斯和哈提萬格的經驗性研究成果相符,他們的結論表明,失業高峰期正是工作的高速流轉期。生產力增長的最終結果形成了勞動力的重新配置。
然而,快速的技術進步是否使原有職位的毀滅快於其所新增加的職位。菲利普.阿吉翁與彼得.霍依特通過考察創造性毀滅對增長與失業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他們在分析單個企業工作創造和失業時,把增長率作為外生變數,然後通過與創新的過程相聯繫來使增長率內生化。

詳細說明

巨觀經濟政策有四個主要目標:低失業率、價格水平穩定、長期經濟成長、國際收支平衡。這四個目標如何實現以及他們之間有什麼定性或定量關係,是總量經濟學要研究的重大問題。有的書中對這些數量關係作了估計。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多恩布希(A.Dornbusch)等所著的《總量經濟學》第八版129頁有如下論述:如通貨膨脹預期不變,通貨膨脹率減少1個百分點,失業率會增長2個百分點。失業率增加2個百分點,GDP會減少4%。因而,通貨膨脹率減少1個百分點,GDP會減少4%。
當然,這些數量關係不一定準確,而且,因時間、地點、條件不同而有差異。但是,這些數量關係,在巨觀經濟研究中確實有重要作用,需要認真地加以探索。
大家知道,在這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一是菲利普斯曲線。這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A.W.Phillps)首先提出的。它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短期交替關係。從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可以估計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數量關係。二是奧肯定律。奧肯(A.M.Okun)是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曾任詹森總統時期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他為了使總統、國會和公眾相信,如果把失業率從7%降到4%,會使全國經濟受益匪淺,便根據統計資料估算,由於降低失業率而帶來的實際GDP的增加數額,結果產生了著名的奧肯定律。這個定律是總量經濟學中最可靠的經驗定律之一。什麼是奧肯定律?薩謬爾森(P.A.Samuelsm)和諾德豪斯(W.D.Nordhaus)合著的《經濟學》第16版第456頁作了確切表述:按照奧肯定律,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每快2%,失業率下降1個百分點。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每慢2%,失業率上升1個百分點。
GDP是指一國在一年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是市場價值之和。潛在GDP這個概念是奧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價格相對穩定情況下,一國經濟所生產的最大產值。潛在GDP也稱充分就業GDP。所謂充分就業,是指所有願意在現行工資下工作的人都就業。就美國來說,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失業率為5.5%時,就算充分就業。潛在GDP是由一國經濟的生產能力決定的。生產能力又決定於可獲得的資源(勞動、資本、土地等)和技術效率。潛在GDP趨於緩慢而穩定的增長,而實際GDP則在經濟周期中波動很大,往往與潛在GDP出現背離。在經濟衰退時期,實際GDP低於潛在GDP;在經濟高漲時期,實際GDP會在短期內高於潛在GDP。
按照奧肯定律,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測失業率。例如,美國1979—1982年經濟滯漲時期,GDP沒有增長,而潛在GDP每年增長3%,3年共增長9%。根據奧肯定律,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2%,失業率會上升1個百分點。當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9%時,失業率會上升4.5%。已知1979年失業率為5.8%,則1982年失業率應為10.3%(5.8%+4.5%)。根據官方統計,1982年實際失業率為9.7%。與預測的失業率10.3%相當接近。
奧肯定律的一個重要結論是:為防止失業率上升,實際GDP增長必須與潛在GDP增長同樣快.如果想要使失業率下降,實際GDP增長必須快於潛在GDP增長。
應當著重指出,奧肯定律論述的失業率與GDP的數量關係是失業率變動與潛在GDP增長率減實際GDP增長率這個差額的數量關係。可列出公式如下:
失業率的變動=—1/2(實際GDP增長率—潛在GDP增長率)
已知:潛在GDP增長率為3%,當實際GDP增長率為3%,這兩個增長率的差額為0時,失業率保持不變;當實際GDP增長率為5%,比潛在GDP增長率大2%時,失業率會下降1%;當實際GDP增長率為—1%,比潛在GDP增長率小4%時,失業率會上升2%。
上式是從實際GDP增長率與潛在GDP增長率的差額求出失業率的變動,我們也可用下式從失業率的變動求實際GDP增長率。
實際GDP增長率=3%—2*失業率的變動
如果失業率保持不變,實際GDP增長率為3%,如果失業率上升2%,實際GDP增長率為—1%,即下降1%;如果失業率下降1%,實際GDP增長率為5%。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總量經濟學書籍中,把奧肯定律表述為:失業率變動與實際GDP增長率的數量關係。如前面引用的多恩布希等所著的總量經濟學第八版129頁提到:按照奧肯定律,失業率增加兩個百分點,GDP會減少4%。又如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著《經濟學》第二版835頁(中譯本下冊758頁):“根據奧肯的研究,失業率每下降1%,產品增加3%。現在,大多數經濟學家仍然認為,產品增加的比例大於就業,儘管沒有奧肯說的那么大。現在的估算預測,失業率每增加1%,產出將相應減少2—2.5%。”他們這樣表述奧肯定律,也許是為了行文簡練。但是,只談實際產出增長與失業率變動的關係,而不聯繫到潛在產出的增長,顯然是不妥當的。因為,如果把潛在產出增長排除在外,則前面提到的從失業率的變動求GDP增長率的公式可簡化如下:
實際GDP增長率=—2*失業率的變動
按照這個公式,如果失業率不變,實際GDP的增長率為0(前面答案增長3%);如果失業率上升2%,實際GDP增長會下降4%(前面答案是下降1%);如果失業率下降1%,實際GDP增長為2%(前面答案是增長5%)。這些答案與前面的答案完全不同,顯然是不對的。
可見,研究實際GDP增長與失業率變動的關係,必須根據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是快還是慢,以及快多少和慢多少,決不能只根據實際GDP增長,而置潛在GDP增長於不顧。
在中國巨觀經濟政策的研究中,怎樣考慮失業與經濟成長的關係呢?在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就業形勢將持續嚴峻,主要原因是中國人口基數很大,勞動力資源嚴重過剩,長期以來始終對就業形成強大壓力。在這個客觀現實面前,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是保持較快的經濟成長速度。因此,研究中國的失業率與GDP增長的數量關係就顯得特別重要。
據報刊報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幾種:一是計算GDP增加1%,可以增加多少個就業崗位。如有人根據統計數字,1991年到1998年7年間,中國GDP年平均增長11.2%,非農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增加1400萬人。7年累計增加9805萬人。GDP每增加1%,可以為非農業提供125萬個新的就業崗位。二是計算就業產出彈性,即GDP增加1%,將使就業增加百分之幾。現在中國就業產出彈性有穩步下降趨勢。進入1990年後,基本上在0.1上下徘徊。1992年最低為0.082,1991年最高為0.151。還有是計算GDP增長與失業率變動的關係。有的經濟學者通過統計分析得出結果:當GDP保持在6%以上的增長水平時,GDP每增加1%,失業率降低兩個百分點。第三種研究的思路較好。顯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奧肯定律的影響。總的來說,中國的失業率與GDP增長的數量關係問題,還有待於解決,我認為關鍵在於要準確理解奧肯定律。
最後,我們討論與奧肯定律有關的兩個理論問題。—是奧肯定律與隱性失業。當經濟由峰頂轉入衰退時,失業增加,就業減少,GDP減少。按照奧肯定律,失業率每增加1%,就業減少1%,GDP減少2%。GDP減少的百分比大於就業減少的百分比。就企業來說,當市場需求減少時,產量減少與就業減少似乎應當是同比例的,產量減少2%,企業應解僱員工2%。但實際上,解僱員工往往少於2%。這是因為,企業感到雇用和培訓員工的費用很高,產量減少時解僱員工,產量增加時再招收員工,損失太大。而且,企業還擔心被解僱的員工會到其他企業工作,將來需要時招不回來。所以,在需求下降,產量減少時,企業寧可讓一部分多餘的員工留在工作崗位上暫時休閒。這些員工雖然未失業,但實際上並不幹活,與失業員工一樣,被稱為隱性失業
二是奧肯定律與收益遞減規律。這個規律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之一。按照這個規律,在其他生產要素如土地、機械等的投入量不變時,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單位勞動所能作用的其他要素越來越少,勞動的邊際產量下降。就是說,產量增加的百分比小於就業量增加的百分比。而按照奧肯定律,當經濟走出衰退,由谷底轉入擴張時,失業減少,就業增加,GDP增加。失業減少1%,就業增加1%,GDP增加2%。GDP增加的百分比大於就業增加的百分比。這樣,奧肯定律似乎與收益遞減規律相矛盾。其實不然,如前所述,在經濟衰退時,企業有隱性失業,有不少員工在崗位上並不幹活。當經濟走出衰退,轉入擴張時,需求增加。這些隱性失業者可以更充分地幹活。這是使產出增加的百分比大於就業增加的百分比的奧秘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