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捕食方式,致傷原因,中毒症狀,急救治療,預防,
形態特徵
貝殼厚實,多呈倒圓錐形或紡錘形,螺旋部低平或稍高,體螺層高大。殼面平滑或具螺肋、螺溝或顆粒等突起;貝殼顏色和花紋豐富多彩,常被有黃褐色的殼皮。殼口狹長,前溝寬短。厴角質,小。為典型的熱帶種類具有外殼和水管溝。神經系統集中,食道神經環位於唾液腺的後方,沒有被唾液腺輸送管穿過;胃腸神經節位於腦神經中樞附近。口吻發達,食道具有不成對的食道腺。外套膜的一部分包卷而形成水管。雌雄異體。從潮間帶、淺海至較深的沙、岩石或珊瑚礁海底均有棲息。肉食性,以蠕蟲、魚類或其他軟體動物為食。
生活習性
它們屬熱帶地區的貝類,喜歡生活在溫暖的水域中,棲息的環境從沙岸、泥岸、岩礁岸均有,平常晝伏夜出,多以肉食為主。在分類上屬軟體動物中腹足綱,它們的外型很容易辨認,體型呈長錐型,右側裂了條長溝,是它的殼口。從它的外表看不出有任何危險性,但可怕的是在它體內的毒囊,經由輸毒管的傳送,傳送毒液至化成箭狀的齒舌。當獵物靠近時,它會將吻端伸出,將充滿毒液的齒舌刺入獵物體中。還好,芋螺的齒舌每使用一次,就會斷一次,須經一段時間才會再長出來。據觀察顯示,有些殼口狹窄的芋螺毒性較低,而殼口越寬廣,毒性也就越強。
芋螺屬於食肉性動物,以其他軟體動物、蠕蟲及小魚為食。在"飽餐"以前,芋螺往往利用矢狀齒將毒液注入獵物身體,使其昏厥,然後再美美地享用戰利品。
捕食方式
芋螺長著約1.5毫米長的利齒,當它感知到獵物的存在時,只需250毫秒就可將毒牙迅速投射出來,刺入獵物身體。牙齒與嘴裡的基座之間還有根細線相連,如果一擊不中,芋螺會吐掉這顆牙齒,重新“裝彈”,繼續射擊。毒液在50毫秒之內就可以使獵物麻痹,這樣,芋螺便可慢慢享用大餐。
致傷原因
芓螺具有用刺、蜇捕獲獵物的毒器裝置。毒器位於背部,由毒管、毒囊和齒舌組成。毒素由毒管和毒囊分泌,齒舌以毒箭方式傷人。芋螺毒素含有毒性強烈的各種毒素和生物活性物質,幾乎能立即引起神經一肌肉的麻痹作用。芋螺主要是靠毒液的麻痹作用來征服獵物,按其食性,芋螺大致可分為3類:食魚、食螺(其他軟體動物)和食蟲(以蠕蟲為食)芋螺。其中刺、蜇脊椎動物和人類的只有食魚類芋螺,中毒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呼吸衰竭和繼之發生的心跳停止。人類多是在採集芋螺時受到傷害。
中毒症狀
有毒芋螺可通過其魚叉樣的齒舌刺蜇與其接觸的裸潛者、捕撈人員、游泳者及其他海洋作業人員,造成局部皮膚損傷,毒素吸收後引起全身中毒。此外,還可因誤食有毒芋螺或吃法不當引起全身中毒中毒程度依芋螺種屬、刺傷範圍和毒素吸收量的不同而異。通常多為輕度或中度損傷,嚴重者罕見。芋螺蜇傷輕者似蜜蜂蜇刺傷,,重者呈斑點或撕裂傷,除局部出血、疼痛和炎症反應外,最典型的症狀為傷口局部有麻木感,很快擴展至口、唇、舌及四肢末端。少數患者傷口周圍肌肉出現麻痹。芓螺毒素中毒後5~30min岀現全身症狀,表現為精神緊張,肌無力、痙攣、噁心、嘔吐、流涎、下咽困難、失聲、呼吸困難、復視或視力模糊、暈厥、昏迷、共濟失調、全身肌肉麻痹、最後可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地紋芋螺中毒危害最大,發展迅速,很快引起大腦水腫和昏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呼吸停止、心臟衰竭輕度蜇刺傷,數小時內即可恢復,嚴重中毒一般需要2~3周才能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