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啡肽

內啡肽

內啡肽(endorphin)亦稱安多芬或腦內啡,是一種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是由腦下垂體和脊椎動物的丘腦下部所分泌氨基化合物(肽) 。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鎮痛劑。利用藥物可增加腦內啡的分泌效果。

英文endorphin是endomorphin的簡化寫法,endo有內在之含意,而morphin則為嗎啡的英文名稱,故 endorphin有大腦自我製造的類嗎啡物質之意。它是歸於藥理學的範疇,並不是化學公式化。

內啡肽是體內自己產生的一類內源性的具有類似嗎啡作用肽類物質。 這些肽類除具有鎮痛功能外,尚具有許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調節體溫、心血管、呼吸功能。endorphin具有嗎啡樣活性的神經肽的總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啡肽
  • 外文名:endorphin
  • 別稱安多芬或腦內啡
  • 介紹:內成性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
歷史,類型,系統,與應激反應,跑步愉悅感,吃辣的快感,唱嘹亮歌曲,

歷史

在1975年,腦內啡分別由兩組獨立的研究人員同時發現。
蘇格蘭的約翰‧休斯(John Hughes)及漢斯‧科斯特利茲(Hans Kosterlitz)首次由豬只的腦袋中發現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種腦內啡。當時他們稱它為enkephalins(由大腦的希臘文εγκέφαλος, 變化而成)。
含內啡肽的神經元含內啡肽的神經元
同一時間,另一組美國研究人員Rabi Simantov和Solomon H. Snyder在牛隻的腦袋中發現腦內啡。埃里‧西門(Eric Simon)(日後發現人類體內的嗎啡受體)把它稱為腦內啡,是內生嗎啡的縮寫。事實上嗎啡本身並不是肽,但近期的研究發現,人類或動物的肌肉細胞組織能產生嗎啡。
已經發現的有亮氨酸-腦啡肽甲硫氨酸-腦啡肽、α-內啡肽、β-內啡肽等多種。這些肽類除具有鎮痛功能外,尚具有許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調節體溫、心血管、呼吸功能。
內啡肽是可以與腦內的嗎啡受體發生特異的結合而起類似嗎啡作用的內生肽(嗎啡樣肽)的一種。含於脊椎動物的神經細胞中。從哺乳類的腦提取出來的α-en-dorphin具有H-Tyr-Gly-Gly-Phe-Met-Thr-Ser-Glu-Lys-Ser-Gln-Thr-Pro-Leu-Val-Thr-OH這樣的一級結構,而γ-endorphin有H-Tyr-Gly-Gly-Phe-Met-Thr-Ser-Glu-Lys-Ser-Gln-Thr-Pro-Leu-Val-Thr-Leu-OH結構,β-endorphin分子量更大一些,由31個胺基酸殘基組成。被認為與腦啡肽一起參與神經傳導。在無脊椎動物神經中也存在具有免疫學的同樣反應的物質。此外,可能內啡肽及腦啡肽和脂[肪]酸釋放激素、副腎皮質激素和黑素細胞激素等具有共同的前體。
內啡肽是體內自己產生的一類內源性的具有類似嗎啡作用肽類物質。是內源(endogenous)和嗎啡(morphine)的縮略詞。內啡肽可包括α-內啡肽、β-內啡肽、γ-內啡肽、蛋氨酸-腦啡肽、亮氨酸-腦啡肽、強啡肽A、強啡肽B等,都具有很強的類嗎啡活性。蛋氨酸-腦啡肽的胺基酸序列為酪氨酸-甘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腦啡肽第五個胺基酸不是蛋氨酸而是亮氨酸。α、β、γ-內啡肽分別為11肽、31肽、18肽,它們的前五個胺基酸序列與蛋氨酸-腦啡肽的五肽相同。這類肽具有很強的生理功能。向動物腦室中注射內啡肽,可引起全身深度失去痛覺,體溫下降,行為變得木僵。再施以嗎啡拮抗劑納洛酮(naloxone),不再有上述失痛感覺。內啡肽誘導出的行為表明,這些肽可能參與感情應答的調節作用。
從垂體中分離出的內啡肽,其代表為β-內啡肽及鎮痛作用更強的強啡肽。它們都屬於內源性阿片肽,是機體抗痛系統的組成部分,具有生理意義。
當機體有傷痛刺激時,內源性阿片肽被釋放出來以對抗疼痛。在內啡肽的激發下,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免疫系統實力得以強化,並能順利入夢,消除失眠症。
內啡肽也被稱之為“快感荷爾蒙”或者“年輕荷爾蒙”,意味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

類型

內啡肽有α、β、γ、δ四種類型。其中 β內啡肽大量存在於垂體中。腦啡肽是內源性阿片樣物質中兩種特殊的五肽化合物 :亮氨酸和甲硫氨酸腦啡肽,含有與嗎啡相似的活性基團。在離體突觸阿片結合測 定中,腦啡肽、α內啡肽和γ內啡肽具有同嗎啡一樣的活性,而β內啡肽的活性則 5~10倍於嗎啡。內啡肽的鎮痛作用只在大腦內給予時方能見到,但尚未證實外周 給藥是否有鎮痛活性。內源性肽類物質、阿片受體和內啡肽神經元共同組成了內啡 肽系統。

系統

從七十年代開始,Gilbert等發現應激反應能引起機體特殊部位分泌多種內源性阿片肽,並與不同的受體結合。經過不斷努力,目前共發現了五種阿片受體,分別是μ受體、δ受體、κ受體、σ受體和ε受體,其中μ受體又分為μ1和μ2受體。這些受體分布在痛覺傳導區以及與情緒和行為有關的區域,集中分布在導水管周圍灰質、內側丘腦、杏仁核和脊髓膠質區。這些複雜的受體可以被不同的激動劑激活,產生不同的生物效應。例如主要分布於腦幹的μ受體被嗎啡激活後,可產生鎮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主要分布於大腦皮質的κ受體只產生鎮痛作用而不抑制呼吸[1]。與阿片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內源性肽類物質有內啡肽、腦啡肽強啡肽,它們廣泛存在於腦、垂體、胎盤、胃腸道和血漿中,表現出明顯的阿片活性,並參予與性格、情緒和行為有關的腦功能活動。內啡肽有α、β、γ、δ四種類型。其中β內啡肽大量存在於垂體中。腦啡肽是內源性阿片樣物質中兩種特殊的五肽化合物:亮氨酸和甲硫氨酸腦啡肽,含有與嗎啡相似的活性基團。在離體突觸阿片結合測定中,腦啡肽、α內啡肽和γ內啡肽具有同嗎啡一樣的活性,而β內啡肽的活性則5~10倍於嗎啡。內啡肽的鎮痛作用只在大腦內給予時方能見到,但尚未證實外周給藥是否有鎮痛活性。內源性肽類物質、阿片受體和內啡肽神經元共同組成了內啡肽系統。
應激的心理及生理中介機制應激的心理及生理中介機制
八十年代,根據免疫學分析,人們搞清了三個內源性肽類物質前體分子的DNA序列[2],分別命名為腦啡肽原 、ACTH/內啡肽原和強啡肽原。與典型的肽激素相似,阿片類前體無生物活性,依靠酶分解轉化才能產生具有活性的分子。所有天然內啡肽的始端都有四個相同的胺基酸,即酪-甘-甘-苯丙氨酸(Tyr-Gly-Gly-Phe)。各種內啡肽性質的不同,反映出除這部分以外其它結構的延伸。 應激激素以免疫系統作為標靶已逐步引起重視[2]。手術或創傷後,患者常出現免疫功能的紊亂,這可能與內啡肽有一定關係。Shavit等指出,白細胞代謝產物能直接刺激垂體ACTH和β-內啡肽的釋放,阿片製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會 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提出了免疫-阿片類物質相互作用的理論。
阿片製劑和類阿片物質可與單核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和補體相結合,ACTH和類阿片物質已在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和血小板中檢出。白細胞干擾素雖不能從類阿片物質前體因子中衍生,但在結構上與其十分相似,並具有類阿片肽或ACTH相似的生物效應。在離體試驗中阿片類藥物會影響免疫功能的測定,而在體內試驗時,如果注用阿片製劑或其他拮抗藥也能改變免疫過程和結果。
對異物抗原敏感的免疫系統能激發神經-內分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在這個過程中阿片類物質也起著作用,甚至由此而造成感染性休克。臨床已套用納洛酮治療臨床感染性休克,顯示了一定的療效。

與應激反應

心臟手術是很強的應激反應過程,麻醉、疼痛、體外循環非生理性灌注、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低溫、血液稀釋、血液與異物表面的接觸、肝素化等一系列刺激均會影響機體的神經體液反應,引起應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的改變。如何調節應激反應的程度,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因素。
Hynyne等[4]發現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中血漿的β-內啡肽的水平增高;Lacoumenta等同時測定了體外循環過程中的β-內啡肽、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
生長激素(HGH)、糖皮質激素、胰島素等的水平,指出應激反應時激素分泌的顯著變化。這些變化在麻醉誘導、切皮時以及體外循環中達到高峰,術後可逐漸恢復。Guillemin等[6]研究發現,手術引起應激反應時,β-內啡肽合成增多的同時伴有ACTH的分泌。β-內啡肽和ACTH均來源於垂體,受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的調節,並受腎上腺的反饋控制。CRF、β-內啡肽和ACTH均自律性地保持內穩態的穩定和調控疼痛。Bloom的研究表明,腦啡肽在腦內的存在比內啡肽更為廣泛,它與β-內啡肽的濃度無相關關係。
因為內啡肽調節應激引起的鎮痛狀態,所以可以用以血漿內啡肽水平來推斷中樞類阿片通路活性的大致情況。手術創傷後臨床上的疼痛程度可以用測定血漿內啡肽判定。但由於許多內啡肽系統的動態成分以及各部位的複雜排列,所以用簡單的方法難以進行解釋。使用的β-內啡肽的放射免疫分析法可以測定。

跑步愉悅感

「跑步者的愉悅感」(runner's high)是指當運動量超過某一階段時,體內便會分泌腦內啡。長時間、連續性的、中量至重量級的運動、深呼吸也是分泌腦內啡的條件。長時間運動把肌肉內的糖原用盡,只剩下氧氣,腦內啡便會分泌。這些運動包括跑步,游泳,越野滑雪,長距離划船,騎腳踏車,舉重,有氧運動舞或球類運動(例如籃球,足球或美式足球)。

吃辣的快感

辣味會在舌頭上製造痛苦的感覺,為了平衡這種痛苦,人體會分泌內啡肽,消除舌上痛苦的同時,在人體內製造了類似於快樂的感覺,而我們把這種感覺誤認為來自辣味本身,所以,很多人喜歡辣味食物

唱嘹亮歌曲

唱嘹亮的歌曲也有助於內啡肽的產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