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伯廷戰役

奧伯廷戰役

奧伯廷戰役是發生於1531年的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奧伯廷戰役
  • 發生時間:1531年
奧斯曼擴張的副產品,大同小異的兩支軍隊,車營戰術的秘訣,戰役結果,地緣劣勢的無奈,

奧斯曼擴張的副產品

1503年,摩爾達維亞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史蒂芬三世(斯特凡三世)病死。此時的反奧斯曼帝國先鋒,已經向君士坦丁堡方面服軟,並在大體上維持著附庸身份。但沿海港口的喪失,卻讓破落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因此,摩達維亞人就必須從其他方向尋找突破口,努力維持自身的收入水準。
奧伯廷戰役
位於奧斯曼帝國邊緣的 摩達維亞
由於地處黑海西北角的關鍵位置,摩達維亞實際上被各種強大的政體所包圍。南面的奧斯曼帝國,不僅以伊斯蘭世界的領袖自居,也是傳統希臘正教文化的保護人。東面的烏克蘭平原,有可怕的克里米亞韃靼掠奪者活動。他們可以順著遊牧勢力入侵歐洲的老路線,隨時攻略摩達維亞山區。至於西面的匈牙利和北方的波蘭,雖然在距離與實力方面都略輸一籌,但終究比自身強大許多。
奧伯廷戰役
摩達維亞在史蒂芬三世手裡達到鼎盛
因此,摩達維亞人的策略,就在史蒂芬三世的執政後期發生變化。表面上,他們繼續保持對奧斯曼蘇丹的效忠,以免自身遭遇毀滅性的大規模進攻。但在背地裡,他們會派兵增援匈牙利國王,讓其有足夠實力分散土耳其人注意。同時,謹防韃靼騎兵的突然南下,並從相對最鬆散的波蘭境內挖掘機會。
例如位於當代烏克蘭西部的波庫提亞地區,就被史蒂芬的軍隊搶占。但在他本人死後,波蘭-立陶宛人又順利地拿了回去。新繼位的彼得四世,是一個缺乏政治遠見的私生子。在被推選為摩達維亞大公後,就習慣性的將波蘭作為主要蠶食對象,但背後的原理還在於缺乏底氣直面奧斯曼勢力的強盛。後者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甚至公開對前往問詢態度的波蘭大使表達理解。
奧伯廷戰役
16世紀初的 摩達維亞國王彼得四世

大同小異的兩支軍隊

在領會奧斯曼蘇丹的意思後,波蘭-立陶宛聯邦有可以放心對侵入波庫提亞地區的敵人展開行動。但因為這塊地方只屬於聯邦內的波蘭部分,所以立陶宛人在原則上可以拒絕為戰爭出錢出兵。最後,只有波蘭內部議會通過徵兵決議,通過加稅募集到4800名各類騎兵、1200名僱傭步兵和12門野戰炮。同時還準備了車營分隊,用於支持後勤和構築野戰工事。
奧伯廷戰役
位於當代烏克蘭西部的 波庫提亞地區
奉命率軍南下的主帥,是當時的波蘭名將塔諾夫斯基。他也是波蘭議會中的重要領袖,致力於通過有限的軍費進行改革,最佳化出更適合東歐平原戰場的新式軍隊。除了少量直屬部隊與大貴族提供的重裝騎兵,也從小貴族與邊區土豪那裡徵召輕騎兵力量。前者是典型的波蘭人,後者則往往是來自烏克蘭西部的哥薩克人或古羅斯後裔。這讓波蘭騎兵既可以像西歐同行那樣猛烈衝鋒,也不擔心被東面的遊牧勢力所針對騷擾。
奧伯廷戰役
帶領波蘭軍隊出戰的 塔諾夫斯基
步兵則主要由西里西亞地區的德意志人口擔當。因為擁有蘇台德山脈的豐富礦產,讓他們成為優秀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非常擅長使用先進槍炮,也掌握各類野戰工事的修築技巧。源自波西米亞的車營戰術,也順理成章地被波蘭軍隊採納。不僅用於彌補步兵力量的不足,也發展出可以快速前進的炮兵陣地。
1531年6月,完成集結的波蘭軍隊抵達波庫提亞以北的德涅斯特河流域,並以北岸的奧伯廷鎮作為前進基地。這樣既可以隨時南下作戰,也能在遇到不測時據守河岸。摩達維亞雖然是經濟落後的小國,卻在往往能動員更多社會人口參加戰爭。因此,習慣精兵戰術的波蘭方面早就做好了以少戰多的心理準備。塔諾夫斯基首先出動1000名輕騎開道,將少量摩達維亞守軍驅逐出波庫提亞。等到對方的主力部隊大舉北上,才迅速後撤到德涅斯特河對岸待命。
奧伯廷戰役
16世紀初的 波蘭騎兵與重步兵
7月18日,得到訊息的彼得四世開始率軍御駕親征。通過多年來形成的戰爭體制,拉出了號稱多達18000名的騎兵、少量附庸步兵和多達50門火炮。他們不僅熟悉東歐的戰場環境,也有從土耳其等地進口的火器和盔甲,完全有信心將波蘭對手擊敗。
摩達維亞國王的親自出馬,除了有靠軍功穩固自身權勢的想法,可能也想趁機從波蘭境內撈得更多土地。因此,當他發現波蘭騎兵不斷後撤,就把全部軍隊帶到了德涅斯特河北岸。
奧伯廷戰役
數量龐大但裝備不良的摩達維亞軍隊

車營戰術的秘訣

奧伯廷戰役
位於奧伯廷戰場以南的 德涅斯特河
7月22日,摩達維亞的斥候靠近奧伯廷鎮,發現了早已嚴陣以待的波蘭主力。對方經選擇在一片樹林的南面構建車營陣地,準備好迎接3倍於自身的敵軍挑戰。彼得四世急於求戰,便下令各分隊依次展開進攻。
首次出場的是摩達維亞輕騎兵。他們普遍只穿著最輕便的鎖子甲,使用弓箭進行遠程襲擾。只有等對方因不堪重負而自亂陣腳,才揮舞著短矛和馬刀前去收割戰果。但面對波蘭車營與進行防禦的1000名步兵,他們還是沒有獲得任何突破機會。守軍先用火炮轟擊,進而用高達90%比例的火槍手實施狙擊。若有漏網之魚靠近車營,才用身披板甲的盾兵予以攔截。摩達維亞人的初期攻勢,就被看似數量有限的波蘭步兵擊潰。
奧伯廷戰役
波蘭步兵也用車營阻擋對方騎兵
但16世紀的歐洲將領,已深知車營戰術的重大缺陷。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幾乎不能移動的車營就是炮兵們的絕佳瞄準對象。摩達維亞雖然在地理上較為隔絕,卻也注重從奧斯曼人手裡購買各種武器,並保留著過去從西歐進口的同類裝備。
彼得四世就下令自己的炮兵立刻展開,轟擊堅固的波蘭車營陣地。但他們的裝備大都口徑較小、射程較短,無法在性能上企及對手。結果,不僅沒有發揮應有效果,反而遭到12門波蘭火炮的凌厲反擊。最後,車營內的波蘭大軍都安然無恙,反而是氣勢洶洶的摩達維亞炮兵損失慘重。
與此同時,龐大的摩達維亞騎兵也沒有停止嘗試。他們被國王分為左右兩翼,從不同方向嘗試攻入車營。但數量太少的重裝騎兵,並不願意進行徒步作戰,自然只能策馬在對手的工事前不知所措。他們身邊的輕騎兵則繼續以複合弓進行支援,卻無法壓制主火繩槍齊射和安裝在輜重車上的部分小型火炮。隨著戰役的進行,越來越多的摩達維亞人就這樣在波蘭陣前倒下。
奧伯廷戰役
波蘭軍隊車營為根基 向不同方面策動反擊
奧伯廷戰役
進攻示意圖
眼看對方的陣線受到撼動,塔諾夫斯基也下令1/3的波蘭騎兵進行反擊,猛攻對方的左翼力量。大批波蘭貴族從打開缺口的車營內魚貫而出,瞬間沖入混亂的敵軍佇列。由於作戰對象大都配有重甲,當時的波蘭輕騎兵也往往披掛較好的鎧甲,並有釘頭錘鑿擊對方。這讓習慣於伏擊或打了就跑的摩達維亞人非常難受,幾乎很快就要崩潰撤離。
奧伯廷戰役
波蘭的輕騎兵也在裝備上占據優勢
彼得四世不願就此放棄,派出最後的預備隊去增援左翼。但在他的精銳部隊離開原陣地後,留守的炮兵也遭到第二批波蘭騎兵攻擊。好在陣地上有少量步兵進行抵禦,為炮手爭取到足夠的填裝時間。當50門小型火炮開始陸續發射,波蘭騎兵在這一側的攻擊也就宣告失敗,紛紛調頭逃入本方陣地。
但第三批波蘭騎兵卻在的另一側獲得優勢,開始將摩達維亞人的右翼騎兵驅逐出戰場。

戰役結果

奧伯廷戰役
摩達維亞步兵根本守不住本方炮兵陣地
於是,一直據守車營的波蘭步兵開始沖入陣地。他們在後方的火炮支援下,再次進攻摩達維亞炮兵陣地。由於後者的守備隊裝備落後且數量太少,根本擋不住配有板甲和火槍的西里西亞僱傭兵。只能在稍作抵抗就逃之夭夭,並把所有火炮和大量輜重都丟給了波蘭人。整個摩達維亞軍隊的陣線,也就被波蘭人從當中截成兩段。
最後,完成重組的那些波蘭騎兵也從車營內再次殺出。由於不再有對方炮兵的阻攔,可以輕鬆的迂迴到摩達維亞主力軍側翼。彼得這才發現大事不好,慌忙下達了撤軍命令。結果就有更多人在慌不擇路的逃跑中被俘虜或擊斃。整場戰役下來,據稱有超過7000名摩達維亞士兵被殺,另有1000人淪為俘虜。波蘭方面卻只有256人陣亡。
奧伯廷戰役
發起全面追擊的波蘭騎兵

地緣劣勢的無奈

奧伯廷戰役
摩達維亞的失敗 讓他們徹底淪為小角色
隨著奧伯廷戰役的失敗,摩達維亞的實力也受到嚴重打擊。那個曾經可以攪動多方神經的山地小強,將在之後的300年裡跌入平庸。這倒不是他們自己真的犯了多大錯誤,僅僅是受到本國所處地緣形式的拖累。
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一世,就在戰後下令廢黜彼得。理由是後者打破自己與他國君主的和平協定,給至高無上的宗主造成麻煩。但摩達維亞的問題本身,就是奧斯曼帝國壟斷黑海沿岸所造成的必然結果。若地方君主能保留港口同義大利人進行貿易,又何必冒著巨大風險去爭奪一塊內陸耕地呢?君士坦丁堡本身對波蘭也沒有任何好感,等於是借了外人的刀,砍殺了自己人。
奧伯廷戰役
完全被奧斯曼帝國控制的黑海
波蘭雖然擊敗了摩達維亞,但自身也受到相同的地緣形式壓迫。他們早年曾希望占據克里米亞,使得自己能將貿易路線從北方的但澤(格但斯克)港一直聯通到南方的卡法(費奧多西亞)。但奧斯曼軍隊的針對性擴張,卻使黑海的義大利殖民城市凋零。波蘭的南下之路就失去了最好選擇,不得不一度轉向摩達維亞方向。兩個東歐國家的矛盾,也是由這層因素所釀成的。同時,波蘭-立陶宛也加緊向東開拓,並不可避免的與莫斯科公國發生激烈衝突。為東歐地區的大規模戰亂打下永恒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