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邑

奚邑

奚邑,位於今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北部,這裡是 “舟、車”的發祥地。據史料記載,帝俊後裔番禺創製“舟船”,奚仲創造了“車”。先秦至兩漢諸子名著、儒家經典、經學大師多有記述。如《山海經》、《管子》、《墨子》、《尸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說文》、《春秋》、《左傳》都有“奚仲造車”的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奚邑
  • 位置: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北部
  • 聞名:“舟、車”的發祥地
  • 景點:紫竹庵
奚邑歷史,奚邑遺址,

奚邑歷史

“車”“路”是古今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歷代都很重視,大禹治水得力於奚仲製造的舟、車。大禹治水有功接替了舜位,成為部落聯盟領袖。他用舟、車之力把夏族的勢力範圍由中原擴大到江淮中下游,並把各地不同的文化迅速溝通起來,創立了統一的夏文化,當然這於奚仲製造的舟、車分不開,可以說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舟、車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因此,眾多古籍對奚仲造車,對奚邑這方製造舟、車的基地,對奚仲的造車技術均大加讚揚。載文較詳的《管子》說:“奚仲之為車器也,方圓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考工記》說:“一器而百工聚焉者,車為多”。這說明造車,在古代是一種尖端技術,百工相聚,綜合性強。這種工作如沒有很高的數學和力學知識,想使所造的車子達到“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的水平是不可能的。以番禺(奚仲之父)奚仲為首的奚邑人民會造舟、車,說明這個地區的文化、技術水平大大高於其他地區。對這個問題,郭沫若在他主編的《中國史稿》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郭稿說:“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剩餘,就為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社會分工越來越顯著了。傳說萊夷部落長於畜牧業,昆吾不但以煉銅著稱,而且精於製造陶器,還有任姓的奚仲,由於善於造車,作了夏朝的‘車正’,鑄銅、造車都需要比較複雜的手工業技術和經驗。”這就說明,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大分工,使畜牧業、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專業。奚仲氏族禹時已成為製造舟、車的手工業部落。

奚邑遺址

要了解古時奚仲及其氏族造車的歷史,其故里奚邑留下了許多遺址、遺蹟和美麗的傳說。有關奚仲的歷史遺蹟,主要有:奚邑、奚公山、奚公廟(即車服祠)、仲虺廟、奚仲墓、仲虺墓,奚仲造車處、奚仲馴馬場、奚邑古井,舟、車集散地西橋桑樹林,前奚村遺址(奚村)與後奚村遺址(後灣村)、灰(虺)谷堆遺址,共十四處,現分別介紹如下:
一、奚邑環境:奚邑北境有薛河、郭河,東境有許由泉和許由河(今為蟠龍河)。許由河從奚公山南注入沛澤(即今微山湖)。古時水勢較大,奚公山的東南面即是錦陽湖,現在的史湖村、齊湖(陳湖)等村,就是錦陽湖水乾涸後安了村落而得名。原金河鄉(現併入常莊鎮)柏山一帶也是與錦陽斷續相連的湖泊,這些湖泊均與沛澤相連。古時的蟠龍河即是沛澤向東延伸的水域,因此奚邑是一處山光水色相互輝映的濱湖地區。這裡交通十分便利,舟船通過沛澤、泗水南達江淮可以出海;北通泗水,連線濟水、黃河亦可出海;陸路北通少皞(昊)都邑有窮,南通三苗,東連九夷,西通黃帝都邑有熊。是製造舟、車的理想基地。
二、奚仲邑城:位於棗莊市薛城區陶莊鎮奚村與後奚村(現後灣)兩村之間,城址被後奚村所覆蓋,總面積約有百萬平方米。中有小溪從城中通過,唐、宋以前尚有城址輪廓可尋。城中地面高於四周半米,後經明代薛河開挖南支河通過城中,經年年大水沖刷,又加整平土地和燒磚用土,城址漸漸湮沒。奚邑北現存遺址有奚仲墓、車服祠、奚仲造車處;東有仲虺墓、仲虺廟,西南有奚仲馴馬場、奚仲井,再往南三里許有桑樹林舟、車集散處,奚邑前後左右發現了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多處。此奚邑城為原始社會任姓奚氏族的發源地,是古薛國的一個小城邑。北魏《水經注》說:“薛,仲虺之都,本在魯地,奚仲遷於邳,又以邳為薛。”今滕縣東南五十里薛國故城便是。《中國歷史地圖集·夏時期全圖》薛,標註在津浦鐵路西,是與《水經注》的說法相吻合,此薛並非是奚邑。
三、奚公山:在奚邑東北二華里,原名青丘山,又名飛鳳山,高233.2米(海拔),漢時為紀念偉大的車的發明家奚仲,更名為奚公山。奚公山是泰沂山脈(也說尼、蒙山脈)延伸而來,峰巒迭起連綿數百里,為魯南千山之首,俗稱千山頭。奚公山山勢盤桓曲折,林深谷幽,氣勢雄偉,古木參天,洞深泉多,流水潺潺。廟、觀、寺、庵遍布,晨鐘暮鼓、經聲佛號,聲聞十餘里。遊人至此,如入仙境,故奚公山有仙山勝地之稱。
奚公山成為全國的名山聖地,不只是山清水秀,景色優美,更主要的是這裡廟宇名氣大,能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後來任姓後裔也陸續前來拜謁車服祠,祭掃奚仲墓。隋唐之後,道教盛行,奚公山又逐漸發展成為蘇、魯、豫、皖四省邊界最大的道教聖地。據《滕縣誌》載:“唐朝道士王和齋是第一個來奚公山玉皇閣的”。傳說奚公山西面廟宇多為唐宋時建,如玄都觀、仰止閣等廟宇。
仰止閣西一里許的“紫竹庵”為劉玄陽之妻李氏攜二女出家處。李氏法號丹文,為紫竹庵十世弟子。她邊修道邊化募,同她的弟子和劉玄陽的弟子又在庵北創建“斗母宮”,焚修終身,成為正果。當時受到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的讚頌,並撰文刻碑頌揚李氏功德。
奚公山的北邊山西麓有“三宮”,南宮“龍泉觀”,中宮“玉真觀”,北宮“玄真觀”,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開山祖張建慈,四方募化,建起南宮和中宮,有宮殿四十餘間。至清代乾隆年間,五世道長鬍世明(曾任道台)及其師弟張太經,廣為募化,繼建北宮五十餘間,道士住房四十餘間,置地九百餘畝,收道士百餘人。乾隆末年,七世道長王一忍(拔貢)主持北宮。使北宮成為名揚四方的道教龍門派的基礎。他善長詩畫,結識了許多官紳、學者和商賈富戶,因而募得巨資,計畫仿北京白雲觀建造二十四個道觀四合院,但僅建了十八個四合院,即與世長辭。據魏姓道士統計,從山東南的青華閣往三星觀、玄都觀、觀音廟、呂祖堂、仰止閣至“三宮”全長十二華里。全盛時期有道士二百二十餘人,長工近百人。有神殿四百餘間,廟地兩千餘畝。這樣大的道教聖地,在蘇、魯、豫、皖四省邊連地區實乃罕見。
四、奚仲造車處:奚仲造車,其父番禺作舟,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郭璞註:奚仲作車,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創作之意,是以互稱之)”。奚仲造車,先秦、兩漢諸子名著無異詞。兩漢之後,異說不少,主要是說黃帝造車,黃帝已造車,後人當然不是始創者,這種說法,已被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否認,郭稿肯定始造車者仍是奚仲。唐《元和郡縣誌》說:“奚公山在(滕)縣東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車於此”,《地記》、《徐州記》說:“奚仲造車處,山上有軌轍見存”。今天,奚公山西麓的平坦開闊的青石面上的車轍痕跡及繡球山北麓的大青石上的輪規仍清晰可見。對此有人懷疑,車為什麼要在山上創造?此乃誤解。奚公山西麓是百畝地的廣闊山地,車輛從山下可直通到“元都觀”的“仙人橋”下,說在奚公山造車是指地名而言。
奚邑
五、車服祠:亦稱“奚公廟”,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 古蹟志》載“奚仲廟,一在薛城內,一在奚山上,在奚山者,稱為車服祠。”《魏書·地形志》載:“薛(縣城)有奚公山,奚仲廟”。車服祠址在奚公山與獅子山相連的山嶺之陽。清後期由於戰亂,加之年久失修,祠堂僅有基石,磚木無存。從祠的基石來看,車服祠規模很大。儘管祠堂無存,文人墨客前來拜謁者仍然不少,特別是任氏族人前來祭掃者絡繹不絕。
《滕縣誌》收錄《謁車服祠》詩一首,讀後可略知“車服祠”的原貌。詩云:“初閱車服祠,雲巒楚楚長。岩根堆雁塔,溪角架虹梁。好鳥巢危樹,孤猿叫斷崗。雨過聞幽磬,雲開見上方。苔浸石磴滑,花擁洞門香。激泉寒水發,觀郡古樓荒。禪客談玄切,騷人覓句忙。蹤跡依稀在,文章太古亡。登臨正游賞,惆悵已斜陽”。
從詩文中可知,祠院規模宏大,有飛架山澗溪水的虹橋,有屹立祠旁的雁塔;寺觀交錯而建,象座郡城,山岫白雲浮動,雲峰綿連遠望無邊;在奇形的岩石縫隙中,泉水涌注,山下清溪長流,徑幽苔滑;山花覆蓋洞口,香飄數里;信教的人們在這裡切磋玄機,文人墨客忙著覓句作詩;遊人們只顧欣賞美景,樂而忘返,不知不覺已到夕陽西下。
六、奚仲墓:在奚公山西南繡球山上。《晉太康地記》載:“奚仲冢在(薛)城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謂之神靈也”。幾千年來,當地百姓視“墓地”為仙山、聖地,說祭禱奚仲墓有求必應,不管多大的難事,祭後即可解決。當地府縣官員也視奚仲墓、奚公山為聖地,並發出告示,封山造林,嚴禁百姓上山樵採。明代兗州府魯王奉旨前來審理劉玄陽被誣告一案時,曾下令封山,“魯府封”石碑猶存。當魯王路經薛支河時,深感上山的行人不便,遂撥了官銀,並命縣衙紳士資助,修一橋名為“魯封橋”,即魯王封山時修的橋,今名“魯橋”。
七、仲虺墓:在奚仲墓東南八里灰(虺)谷堆。《新唐書·宰相表》載:“仲虺,奚仲十二世孫,復居薛,為湯左相”。《大清一統志》載:“仲虺葬兗州滕縣東南奚仲墓東”。《續山東考古錄》、《滕縣誌》載:“(仲虺)葬奚仲墓東,俗呼灰谷堆(灰虺訛也)”。虺谷堆在今薛城區陶莊鎮潘樓村東南500米蟠龍河北岸的商、周遺址內,面積達75000平方米。
八、奚仲養馬場:在奚邑城西南,現後灣村西南400米處。《古史考》說:“禹時奚仲駕馬”。當地民眾傳說,奚邑城西南有養馬場(世稱馴馬場),百姓稱馬糟地。面積很大,方圓有一平方里。奚仲養馬馴馬在此。
九、奚仲古井:古井在養馬場範圍內,由不規則大小石塊砌成。是當年飲馬取水用的石井。現在附近仍有不少鼎腿、鬲足、豆盤等陶器殘片。
十、舟、車集散地桑樹林:在奚邑城西南3公里,有“西桑橋”。《中國史稿》載,早在夏禹時,任姓的奚仲氏族,已從農業分離出來,成為車的工業生產者。而西桑橋桑樹林既是生產基地,也是銷售市場。這是水、陸交通要衝,南北陸路穿桑林而過,東西水道直達沛澤。奚氏族造的舟、車均集中此處運往外地。此處為古代水、陸交通要地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
奚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