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因素
①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可能性有多大?
價格波動的機率。
②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會多大?
即需要進行套期保值的商品價格上漲或下降的幅度。
③預計的損失額是多少?
即如果不做套期保值,當價格出現不利變動時將遭受的損失額是多少?損失額的計算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C=A×B×M
式中:C代表損失額;A代表價格升降的機率;B代表價格升降的幅度;M代表所想對它進行保值的商品按當時價格計算的價值總額。
④計算做套期保值交易必須花費的費用。套期保值者的成本有:
a.交易手續費方面的成本,期貨交易要交納期貨交易手續,如果客戶要進行實物交割的話,還需要考慮交割手續費;
b.資金占用方面的成本,占有資金是要支付利息的,這就構成期貨交易的資金成本。
首先期貨交易要交納交易保證金,在我國,保證金的要求一般只是契約價值量的5%~10%,而且套期保值者可以用標準倉單和國庫券質押保證金。其次要準備可能出現的追加保證金,期貨交易結算的逐日盯市制度可能會增加套期保值者的成本,這是因為現貨交易的利潤或損失必須等到實物買賣時才進行清算,而期貨持倉從人市當天開始就每日結算。以空頭套期保值為例,如果價格上漲,期貨持倉是損失,套期保值者必須追加保證金以滿足要求,此時現貨市場雖然因價格上漲而有利,但在實現現貨交收前,現貨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僅僅是賬面利潤,套期保值者在期貨市場需要先追加保證金來彌補期貨持倉的損失。如果保值費用大於可能遭致的損失額,那么,就不必做套期保值,反之如果可能遭致的損失額大於保值費用,就應該考慮做套期保值。
程式
金融衍生產品的套期保值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要求參與者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一定的程式將這項業務納入到規範化的軌道。與其他投資決策相同,套期保值決策的內容包括策略、目標、結構、數量、方案等的選擇。套期保值決策的程式包括確定套期保值目標、制定套期保值方案、監督評估套期保值績效等。
1.套期保值目標的確定
風險的不同偏好,包括風險偏好、風險中立和風險迴避對風險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因此,對套期保值問題的認識和態度也是不一樣的。套期保值一般對於風險迴避者的意義最為直接,當然對於風險偏好和風險中立者也並非沒有意義:風險中立者對風險持中立態度,對套期保值的運用是有節制的;而風險偏好者則是承認風險、接納風險,在風險中謀求利潤,因此,對套期保值這種保守的做法並不持積極態度。事實上,風險的含義包括兩層意思:有利的風險和不利的風險,套期保值在客觀上迴避了不利風險的同時,也迴避了有利風險。
對於市場主體而言,必須清醒地認識自己的風險偏好屬性。除此之外,在既定的指導思想、經營策略和管理方針之下,必須明確對套期保值的認識。不同的套期保值認識,決定了不同的套期保值目標,也決定了不同套期保值方案的選擇。因此,在實施套期保值之前,必須對一些目標問題進行澄清。比如對風險的態度是完全迴避或是部分迴避。如果一個投資者是風險完全迴避者,希望將一切價格變動固定在可以預期的範圍之內,而不希望價格處於變化和動盪之中,則他可以實行完全保值。他可以對價格發生任何變化進行完全保值,既預防了不利結果的出現又排除了有利結果出現的可能。對此,可以採用具有線性狀和對稱特徵的金融衍生產品品種,如遠期利率協定、遠期交易綜合協定、遠期期貨或者互換。在處理金融現貨面臨的風險時,所有這些工具都力求保證使用戶獲得特定的金融結果,從而儘可能確保對市場風險的防範,達到完全保值的目標。如果只是部分保值,則意味迴避不利的風險,而接受有利的風險,這說明市場主體在一定程度上置身於市場變動之中。
2.套期保值方案的確立和選擇
套期保值方案包含著一系列的指標,比如衍生產品契約的種類、數量,期限等,以下以期貨為例分析。
(1)衍生產品契約種類的選擇。期貨契約種類的選擇主要是由該期貨所要替代的金融工具的特徵決定的。如果期貨被用作其他金融工具的短期替代品或者作為現有投資組合的套期保值工具,則所選擇的期貨價格應與該金融工具或投資組合高度相關,具有最大相關性的期貨被稱為最好地跟蹤現貨市場的金融工具,其含義是跟蹤誤差最低。這種跟蹤行為可以通過歷史數據來驗證,它會隨現貨市場的變化而發生大幅度的變動,在時間縮短時,這種歷史的相關關係也會改變。另一重要影響因素是流動性。期貨契約只有一部分進行交割,所以,選擇的金融期貨的流動性應較大,以便可以拋出或補進期貨頭寸而不致於影響期貨價格。
(2)衍生產品契約期限的選擇。衍生產品契約期限選擇中有兩個期限指標值得注意:一是契約投資期。二是契約交割期。一般而言,期貨交割期緊接在期貨投資期結束之後。期貨交割期和期貨投資期結束時間相吻合意味著基本差價風險的最小化。因為,當接近交割期時,期貨價格和相應金融工具的現貨價格會趨於一致,期貨交易者可以用接近現貨價格的價格停止期貨頭寸。在停止期貨頭寸時,交割期越遠的期貨,它的基本價差越有可能發生不利於期貨交易的變動,從而增加期貨頭寸的風險。但在現實中,可供選擇的交割期與期貨投資期的結束時間不會剛好吻合,有時在開立期貨頭寸時,期貨投資期可能無法確定,這時投資者可以實施延期戰略,即停止一筆頭寸同時開立另一筆交割期較延後的頭寸。
(3)衍生產品契約數量的選擇。期貨契約的金融工具和被保值的金融工具之間存在著到期日、流動性、信譽等的差別,在利率變動時,金融工具的價格變動並非一致,期貨產生的收益並非可以完全抵消現貨損失。再加上不同到期日、不同種類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對同一經濟因素的反應不同,因此在決定套期保值頭寸時,必須進行到期日調整和靈敏度調整。
到期日調整。套期保值所涉及的期貨和現貨的到期日通常是不同的,而不同期日的金融工具對利率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因此套期保值者必須分別算出利率1%的變動對其所選擇的期貨和所保現貨的影響金額,並據此決定期貨交易的數量。比如利率變動1%對期貨契約1年的影響值是10000美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余期半年時,這種影響值只有5000美元。因此,在不同時點選擇套期保值,必須相應調整期貨契約的數量。
靈敏度調整。到期日調整解決了1%的利率變動對期貨和現貨的影響,但實際上,不同金融工具的利率變動幅度是不同的,這就牽涉到必須根據不同金融工具的利率靈敏度調整期貨契約。可以根據歷史數據通過回歸分析來計算不同金融工具的利率靈敏度。比如測算出優惠利率和短期國債利率的回歸關係為:優惠利率=1.38%+0.93×短期國庫券期貨利率。其中變異係數為0.93,含義是短期國庫券期貨利率變動1%,優惠利率將變動0.93%,1.38%代表優惠利率和短期國庫券期貨利率之間的離差。在算出靈敏度因素即變異係數後,就可以較為準確地算出所需要的期貨數。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會隨之發生變化,對於變異係數也必須重新計算。
3.套期保值的監控與評價
套期保值決策是依照一定時點的各種因素綜合決定的,市場環境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支持套期保值決策的各種因素也在發生變化,在這些因素“量變”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必然上升為“質變”,支持套期保值決策環境的變化,意味著原有最佳套期保值方案可能不再是最佳選擇,這時必須對套期保值方案進行修正。在這個過程中,修正需要通過不斷地監控與評價來實現。
(1)對套期保值實施過程監控,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在金融衍生產品的套期保值中,一個具體的套期保值策略並非是套期保值過程的惟一選擇,而僅僅是過程中一種方案。投資者在金融衍生交易市場建立了某種套期保值部位之後,應對整個套期保值的過程進行實時監控,這主要是基本情況不斷變化的需要,有時可能只需要對原來的套期保值方案進行一定的修正,有時則可能推翻原有的方案。只有不斷適應新的變化,才能使投資者達到既定的套期保值目標。
套期保值目標可能需要不斷修正,這是基於變化的需要。在動態變化的市場過程中,巨觀環境的變化、政策法律的改變、保值策略的修正等,都會影響到套期保值目標的修正。比如,商業銀行融入2年期的資金,利率每月根據LIBOR利率重新定價,如果商業銀行預測在將來的第一年內利率將上升,第二年利率將下降,則他可以將套期保值的目標鎖定在第一年。但6個月後,銀行預測未來18個月的利率還可能繼續攀升,則這時必須將保值目標修改鎖定為整個融資期。以上談的是在套期保值過程中的監控問題,事實上還存在著套期保值結束後的績效評價問題。這個評估至少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套期保值策略的評估。即在套期保值過程中,策略選擇是否適應形勢的不斷變化,是否可以滿足套期保值目標的需要,是否與經營管理方針、策略等保持一致,等等。二是套期保值績效的評估。
(2)套期保值績效評估主要有兩種辦法:一是比較套期結果與套期目標的差額。例如,商業銀行預備在6個月後以5%的利率融資一筆資金,為此選擇了利率期貨,實際綜合成本為5.5%,6個月以後的資金現貨利率為6%。對以上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實際綜合成本5.5%超過了套期保值的目標,但如果不套期保值,則實際支付的利率為6%,可見這僅是一個不完全的套期保值,但仍比不套期保值節省利息支出,是可取的。二是計算保值部位與現貨部位的比值關係。即直接用期貨部位的損益除以現貨部位的損益,如果比值低於1,則說明套期保值的成效達到目標。
對套期保值績效進行評估,不僅僅是計算得出一個數值,關鍵的是通過比較績效與預計目標的差距,分析存在的問題,評估套期保值策略的制定、方案的選擇、時機的判斷、方案的修正等一系列套期保值行為,以為今後的套期保值提供有效的參考。
事實上,套期保值的監控和評估都是套期保值過程的重要環節。套期保值的監控可以發現套期保值過程中的偏差,糾正套期保值的失誤;套期保值的評估則可以發現存在問題,分析原因,減少今後套期保值的失誤,提高決策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