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

【作品名稱】《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

【作品出處】 禮記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作品觀點,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作品出處,

作品觀點

音樂隨情感的變化而變化 。

作品原文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1)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2),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⑶。
是故志微、瞧殺之音作(4),而民思憂;啤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5),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6),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7),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8),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9),而民yín亂。

作品注釋

⑴該文選自《樂記·樂言》。
⑵血氣:指性格、氣質。知:同“智”。
⑶心術:指喜怒哀樂等情感。
⑷瞧殺(jiao shai):急促。
⑸啤(shan)諧:和諧。慢易:緩慢輕鬆。繁文:文采華美。簡節:節奏寬簡。

作品譯文

雖然人人都有性格、氣質、心智這些本性,但哀、樂、喜、怒等情感變化並沒有規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產生反應,然後才表現為一定的情感。
因此,細微、急速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們心中的憂慮;和諧舒展、輕鬆和緩、音色華美、節奏寬簡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心安詳樂觀;粗獷激越、豪邁奔放、昂揚振奮、宏大憤激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人們的剛毅之情;清明正直、剛正有力、莊重真誠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們心中的肅然之情;寬暢從容、圓潤洪亮、流利活潑、平和順暢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們心中的慈愛之情;放蕩、散亂、輕佻、淫穢的音樂出現時,表現了人們心中的yín亂之情。

作品讀解

音樂既然是表現情感的,那么就能從音樂的音色、節奏、調性、旋律的變化中,體察到人們的內心情感的變化。這裡所列舉的幾類情緒以及表達它們的音樂特點,恰好說明了這個問題。
人們內心情感的產生,離不開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離開了生活,情感就 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毛澤東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喜、怒、哀、樂,一定有其產生的基礎。白毛女、楊白勞對黃世仁的恨,是由他們之間的壓迫、剝削和被壓迫被剝削的關係產生的。大觀園中的焦大不可能愛上林妹妹,是由於他們的出身、成長的背景完全不同,兩人不在同一生活層面上。
從音樂當中的確可以體察到世事人心人情的變化,了解到民心民意,從而為統治者的決策提供依據。但是,一定要說音樂能救過救民,將百姓大眾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便近乎於天方夜譚。

作品出處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出自《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