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樁

太極樁

太極樁又名混元樁,是指在無極樁站立的基礎上,腹部內氣較前段時期充盈,配合束肋合腹,小腹的關元、中極二穴共同內斂納氣,沖震命門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極樁
  • 又名:混元樁
  • 利用:肩部和肘部的松垂動作
  • 特點:現代“仿生學”
簡介,要領:,傳承:,科學含義,主要作用,

簡介

太極樁是指在無極樁站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經腹部內氣較前段時期充盈,配合束肋合腹,小腹的關元、中極二穴共同內斂納氣,沖震命門穴。與此同時,利用肩部和肘部的松垂動作,催動兩臂自下而上畫弧緩緩抬起,高與胸平。

要領:

由於雙肩鬆脫、內卷里合,鎖骨下沉相合,心氣與橫膈膜向小腹中極穴沉降,以助內部氣息團聚,向命門穴沖震,使兩臂內側(陰經)微微內纏向身體外側撐住勁,構成內撐外掤、內圓外方、負陰抱陽的太極狀態。兩手指松直向內,十指尖左右相對相照,指甲縫的氣機含互相滲透和相吸相合之意,同時注意鼻準頭的吐納氣與印堂穴(上丹田)、膻中穴(中丹田)、中極穴(下丹田)及三心(頭心百會穴、手心勞宮穴、足心湧泉穴)的吐納氣一致,並將氣納入中脈(上通百合穴,下達會陰穴一線串之)之軌道,以助中氣潛轉。同時下閉谷道,氣方不向下泄,構成呼氣時使氣由內達外,勁貫梢節,氣貫指(趾)肚;吸氣時退藏隱密,氣結中宮,循環無端。久而久之,體內會出現一種輕靈景象,氣機運聚之意象,皆由心發,中氣之潛轉,上下不停。如能將此意象融會於拳架之中,與動作、勁路結合起來,身體內外就會化生出一種渾厚靈敏、韌性極佳、有彈性的混元氣布滿周身。正如拳諺所云: “學者若會混元氣,哪怕他人有全功。”

傳承:

千百年來,傳統武術在漫長的歷史流傳的過程中,從零星閃爍的遠古,到群星光芒的如今,形成了當今的眾多的門派。能夠使他們延續、發展的動力是什麼呢?內功!內功是傳統武術的精華所在,而內功的具體修煉是以站樁功的方式來完成的。
站樁功是傳統武術內練能力的基礎。習練者在站樁中,通過思維意識的運用,而進入意識相對的靜止狀態,從中實現人體的陰陽平衡、開通經絡、調和氣血、補養元氣,達到培本固元地目的。通過在樁功中的鍛鍊,才能使體內的真氣運動自如,通過心法的套用才能進入靜定的狀態,才能達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
在眾多的樁法中,首當典範的是太極樁,在很多的門派中都有太極樁之名,然而,名雖相同,而實質的內容卻各有所別。一般的太極樁強調:在站樁過程中,要調身型,使肢體放鬆,消除體內僵硬之勁。

科學含義

(1)“太極樁”具有現代“仿生學”的鮮明思想特徵。 “太極樁功”模仿了外靜內動的“樹”,它強調“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及內外協調”。
(2)“太極樁”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保健作用。
(3)“太極樁”是一種有氧靜止的耐力運動,有利於新陳代謝及氣血通暢,對膝關節有明顯保健作用。

主要作用

(1)使初學者做好學練太極拳的心理準備。“體松心靜,專心致志”,是學好太極拳和取得太極拳鍛鍊效果的首要心理條件。在學練太極拳之前先練“太極樁”功,可以在克服腿部肌肉酸痛的過程中,使之做好學練太極拳需付出艱苦努力的思想準備。
(2)使初學者儘快適應學練太極拳時腿部的“靜力性用勁”方式。學練太極拳時,雙腿幾乎總要處於彎曲的半蹲狀態。這種“靜力性用勁”方式,對於初學者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才會習慣。“太極樁”對腿部“靜力性用勁”的要求程度高於太極拳的動作和套路,可以直接提高腿部“靜力性用勁”的能力,縮短初學者的適應期,儘快達到練習太極拳時“平穩如山”和“邁步似貓行”的要求。
(3)使初學者儘快適應練習太極拳的“形態要求”。練習太級拳時,上肢和軀幹要求保持一定的形態(術語稱之為“身型”),如“沉肩”、“墜肘”、“含胸”、“斂臀”等等。這些上肢和軀幹的姿勢,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無意識和不經常出現的。要使之成為有意識的,並能在練習中保持體態,“太極樁”是很好的方法。因為站樁時身體姿勢相對靜止,可以有意識地體會和保持這些特殊體態,為學練和掌握太極拳的正確姿勢與動作打好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