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案

太子案是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的一起案件。“南渡三案”之一,一少年名王之明者,詐自稱是皇太子朱慈烺,被弘光朝廷識破,引發轟動。

基本介紹

背景,過程,評價,

背景

1644年(崇禎十七年)十二月,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奴僕穆虎從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結伴而行。晚上就寢時發現少年內衣織有龍紋,驚問其身分,少年自稱是皇太子。抵南京後,高夢箕難辨真假,急忙送往蘇州、杭州一帶隱蔽。可是,這少年經常招搖於眾,露出貴倨的樣子,引起人們的注意,背後竊竊私議。

過程

1645年(大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二月,鴻臚寺少卿高夢萁不得已秘奏:太子朱慈烺出現在浙江。三月初一,弘光帝朱由崧令太監李繼周往浙江一探究竟,並派遣內官御札宣召,將他帶回安置在太平門內的興善寺。1645年三月初一日,這個少年從浙江金華到了南京,朱由崧又派二名太監辨識,二名公公見到太子,抱頭慟哭,解下衣衫為儲君禦寒,隨即如實飛報弘光帝。朱由崧大怒:「真假未辯,何得便爾」,將二名太監滅口,又殺李繼周。
第二天,弘光帝面諭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東宮,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當撫養優恤,不令失所。”隨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審視。原總督京營太監盧九德也來探視,覺得太子是假,前太子講官、大學士王鐸曾經擔任東宮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樣,則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王鐸奏疏:“臣一見即咤之曰:‘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豈其然乎?’臣同舊禮部尚書北京端敬殿中侍班三年,例當考滿升蔭,為妬者沮之。尚記先帝東宮大目方顙,高聲寬頤,厚背首昂,行步莊,立度肅。今臣立於面前曰:‘汝識我不?’應曰:‘不也。’曾謂三年侍班幾之離者二尺有咫而不識臣為誰耶?臣已確知其偽矣。臣又問:‘講書在何殿?’曰:‘文華。’豈知其在端敬殿也。又問:‘几上位置何物?’臣暗記其有講讀數目十個運算元,乃竟懵懵罔知也。臣大怒,……即昌言告諸臣曰:‘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確確可憾。……’大咤曰錦衣衛命左右即縛之。無幾何,此子乃垂涕長跪以求,哀愍曰:‘小人原是贗質,不過為人所玩弄,徒以此恐喝於諸侯耳。小人王其姓,之明其名,高陽人,父純,母徐氏,有引小人者陰以誑誘焉。’”。
王鐸會同群臣審視後的奏疏是相當可信的。我們不應忽視,弘光立國之時許多官員曾經在崇禎朝廷上任職,見過太子朱慈烺的並不止他一個。如曾經擔任東宮講官的劉正宗李景廉“皆言太子眉長於目”,他們看了偽太子之後都不認識;弘光帝“又命舊東宮伴讀太監丘執中往認。之明見執中,亦不識也。於是群疑稍解”。此時文武百官紛紛趕赴興善寺,“踴躍趨謁”,朱由崧只得將太子交付錦衣衛馮可宗處看管。

評價

從現存史料中可以看出當時在弘光朝廷上的官員都知道北來“太子”純屬假冒,沒有人提出過異議。問題是這件事直接牽涉到弘光帝位的合法性,對朱由崧繼統不滿的人乘機興風作浪,散布流言蜚語,於是圍繞著“太子”的真偽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將中掀起了一片喧譁。弘光朝廷越說是假,遠近越疑其真。太子遭禁,掀起了軒然大波,“南京士民”皆“譁然不平”。江防督撫袁繼鹹、寧南伯左良玉、廣昌伯劉良佐等大臣上疏抗爭。左良玉甚至起兵東下,聲稱“清君側”,但不久病逝。據《明史》、《罪惟錄》所載,這位太子也是偽裝的,乃狀貌酷似太子的高陽人王之明,遂斬於市。這事一直鬧到清軍占領南京,弘光朝廷覆亡,方告平息。當時任協理詹事府事禮部尚書的黃道周記載:“王之明者,頑童,故駙馬都尉王昺之侄孫,途窮附高鴻臚之仆穆虎者欲南趨苟活,而穆虎居為利,遂謂子輿復出也。廷詰之日,諸講官侍從諗視無一似東朝者,之明亦茫然。而靖南疏至,輒持兩端,訟言不可誅,誅之禍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