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山(福建省福安市天馬山)

天馬山(福建省福安市天馬山)

天馬山森林公園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104國道附近。天馬山山勢陡峭,山體脊線近東西方向,山形如一匹展翅欲飛的天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馬山
  • 所屬地區:福建省
  • 下轄地區:福安市天馬山
  • 海拔:107.8米
簡介,發展前景,

簡介

天馬山位於福安市區東南角,海拔107.8米,占地約80公頃,由天馬山、蝦山等山峰組成,因山形似
“天馬行空”而得名。這裡,光熱充足,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6°C左右,最宜旅遊觀光。山麓路邊的“馬嶼香泉”名列“韓陽十景”之首,泉邊香泉寺,創建於元代。入山門左側即為媽祖廟,整個建築風格與湄洲灣媽祖廟相似。拾階而上,茂林修竹,茶花飄香;登高極目,韓陽風光盡收眼底。山上有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七層寶塔、建於清代的天堂寺等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明朝陳世理詩云:“天馬峰頭一抹窩,遊人欲上借藤蘿。星辰去我頭顱近,猿鶴依人格調和。高閣半空塵到少,青松六月庭涼多。煙霞境界非人世,為問回師老此何?”寫出了舊時雅士超凡脫俗的登山情趣。
天馬山
曹家堡子村位於撫寧縣撫寧鎮田各莊管區,因天馬山南側刻有“天馬山堡”4字而得名。同時因此得名的還有李家堡子、白家堡子,在天馬山北麓尚有小山頭。這四個村落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天馬山周圍。
天馬山屬燕山余脈,海拔295.5米,景區山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天馬山西麓為天馬湖,原名洋河水庫,1985年因緊鄰天馬山之故而改名。
到曹家堡子尋訪,不能不上天馬山,一則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這個村落背倚天馬山,二則是村域經濟發展緊緊圍繞天馬山景區。以天馬山景區為依託,近鄰的幾個村子經濟發展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春風送暖,萬物復甦,我們來到曹家堡子這一天,天公卻不作美。迎著霏霏細雨走近天馬山景區的大門,只見大紅柱子分立左右,上有聯語:“天馬行空載一代風流豪邁,玄真濟世扶萬般品類隆興”。正中橫額為“天馬山”三個大字。
進門左側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天馬山石刻”的石碑,右側是一座“天馬”造型的石像,以飛翔的姿勢立在一個基座上,基座上有“天馬行空”4個大字。關於“天馬”,《山海經》中有這樣的記載:“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訆。”
繼續前行,依次可以看到旱船、試刀石、猴子望海、戚公亭、晾甲台等諸多景觀,其中的自然景觀無不巧奪天工,各臻其妙。
穿過戚公亭,遙見一座戎裝武將的塑像威風凜凜,一猜便知,那一定是戚繼光的塑像。到了塑像之下仔細觀看,果然有戚繼光的文字介紹刻在黑色的大理石之上:
民族英雄戚繼光(1528—1587),山東蓬萊人,世襲武職,因在東南沿海抗倭而聞名,公元1567年調任薊鎮總兵,鎮守長城,在此期間曾在天馬山玄真觀東耳房修養,著作兵書,所著《練兵紀實》《紀效新書》等為後世談兵者尊用。
清光緒五年的《永平府志》曾有如下記載:“天馬山,縣北二十里,高聳秀拔,如控馬首於雲際,舊名馬頭崖,明隆慶初,蒙古土蠻入犯,邑人多避兵於此,萬曆中改今名。”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自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底奉調北上,次年5月,為薊鎮總兵,鎮守薊鎮、永平、山海諸處,多次來到薊鎮東路的台頭營視察防務。天馬山在台頭營的南面,只與洋河一河之隔。戚繼光到台頭營,常來天馬山。
戚繼光曾在武夷山策勛鐫崖,其文曰:“大丈夫既南靖島蠻,便當北平胡虜,黃冠布袍,再期游此。”舍此之外,更留下這樣的詩句:“一劍橫空星斗寒,甫隨平虜復征蠻;他年覓取封候印,願向君王換此山。”(《題武夷》)可以看出戚繼光對大山名川以及寺廟觀宇都有一種別樣的情懷。恰巧在天馬山的西峰上也有一座道觀——玄真觀。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戚繼光因病到天馬山玄真觀東廂房休養,在這裡他撰寫出其軍事名著《練兵實紀》。“天馬山”3個石刻大字落款即為“定遠戚繼光題范陽張爵刻”。

發展前景

曹家堡子村前任村支書周國元告訴我們,周圍的幾個村子現在經濟發展主要以天馬山景區為依託。村里自1993年起就栽培了200畝蘋果樹苗,品種主要以紅富士與黃元帥為主,現在早已進入盛果期,為村民增收以及生活水平提高都作出了貢獻。除此之外,村子在天馬酒業主導下積極籌劃,準備大力發展酒葡萄栽培。
曹家堡子村就分散在秦青公路兩側,我們走過這裡,看到公路兩側有很多嶄新的樓房。從村民的歡聲笑語中,我們感知到,生活在這塊熱土上的村民也許物質生活不如城裡人那樣富足,但是他們一樣地感受到祖國日益繁榮昌盛,一樣地分享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果。
故鄉風物——天馬山
湘黔鐵路自長沙往貴州,一路皆稻田農舍,低丘俗壑,絕少異景。約400里到新化,又40餘里,過西河,突有一衝天石山橫亘於前。山勢陡峻,高近千丈,怪岩棱突,磅礴迫人。此即天馬山也。
天馬山主峰突兀雄峙,後有數峰鞍起,狀類奔馬,故名。某年春節後,因與友人下海創業,無果而終,意興闌珊,約同登天馬以解余情。
是日天氣陰沉,無風無雨。趨近山下,惴惴然仰觀,見壁勢如削,神鬼難攀,卻有矮竹灌木零星點綴,如神工灑墨,意象朦朧。山通體為石灰岩,色澤暗黑,蒼潤可賞。傳山腹中有巨洞,洞內有暗河,深達數里,魚蝦藏焉,曾納雄兵數萬。惜洞口隱僻,跡不可尋,近百年來已罕有人入。
山南北各有小路通頂,南路在前山,險峻異常,非好事者不取。北路處後山,著石級千餘,盤曲而上。近頂,見石門,兩旁皆大石壘牆,各蜿蜒至絕壁止。明永曆年間,李自成餘部入新化縣境,著名富紳陳節憨之子運公子集鄉勇于山頂,築天馬寨以險相抗。寨門為巨石削成,重達千五百斤,常人莫能啟,惟一大力士門衛可升降。初,敵強攻,鄉勇滾木石以拒,敵死傷累累,退而圍之。久,寨中人傲,拋鮮活鯉魚出,敵驚,乃知圍困非長久之計。某月黑風高之夜,敵傾巢暗伏於道,遣本地說客潛至寨門下,詐許重金於門衛,得逞,門啟,敵一舉破寨,血流成河,眾鄉勇自西山絕壁捨身崖跳下,慘烈不忍睹。可悲大力士,門啟即被敵一刀斫頭,傳其無頭帶血狂奔數里,至鴨婆橋,遇石級所絆,方倒伏不起。
自石門入,豁然開然。山頂為凹狀,土地闊廣,雜草與莊稼並生,間中殘井數眼,泉水清淺,蟲劃微波。相傳山寨盛時,有九井十八庵,今已蕩然無存,惟斷碑殘瓦,零落於草莽。風中兀立一石亭,亭內有碑,碑文多模糊不可盡辨,僅知其為晚明時物。亭南有墳塋數十,無碑無識,荒草滿身,隨風搖曳,寂寂淒淒。時見有無名雀鳥自半空飛來,群落於冢間,瞬息沒了蹤影,而啁啾之聲,繞空不絕。
西上,登捨身崖,天地大變。俯瞰絕壁下,鐵路公路如羊腸纏曲,草田村舍,櫛比鱗次,人動如蟻,而頭暈目眩,不能久視。極目西眺,見青山成陣,霧罩雲遮,千丘萬壑,幽邃綿延。一河自西北峰峽中來,穿村破地,水光明滅,倏忽百變,蜿蜒而南。牛群三三兩兩,散落於沙洲間,時與牧童相嬉鬧。田間遠近,農作男女,與街市相疏離。炊煙薄霧,瀰漫數里。人聲汩汩,渺然杳然,沸若蚊吶,令人做乘雲御鶴以究山水人情之思。想數百年前殺伐,恍如夢境,數百年後,又不知何番景象,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也。噫!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何以令千秋萬代生爭死奪?相視茫然,不禁唏噓。
尋原路返,吟清代翰林學士伍香珊詩:“輕蹄幾欲踏風雪,舉首長嘶望九垓。淪落孤臣煙雨里,又騎天馬看山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