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為雲間勝地,詩人筆下比作“九點芙蓉”。其中天馬山高98.2米,為九峰之冠。元代寓松文豪楊維楨撰寫的《乾山志》說:“世傳夫差冢干將其山,故云。其形首昂脊弓,肩髀礌礌狀馬,又雲天馬焉。”據土著鄉民說:“此山倘若從青浦朱家角眺望,山形如馬鞍彎曲,狀若天馬行空,故名。”又據《圓智寺記》:“茲山後,皆乾姓者所居,故以為名。”昔日山多琳宮梵宇,每逢三月,松郡城鄉佛教信徒有前往杭州、普陀進香之習俗,回歸後必詣天馬山寺廟進香,叫:燒回頭香。所以天馬山寺廟香火特盛,故松江人俗稱“燒香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海天馬山圓智寺
- 地理位置:上海市松江區境內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10 元
- 著名景點:三高士墓、看劍亭 餐霞館、八仙坡 留雲壁、二陸草堂
九峰為雲間勝地,詩人筆下比作“九點芙蓉”。其中天馬山高98.2米,為九峰之冠。元代寓松文豪楊維楨撰寫的《乾山志》說:“世傳夫差冢干將其山,故云。其形首昂脊弓,肩髀礌礌狀馬,又雲天馬焉。”據土著鄉民說:“此山倘若從青浦朱家角眺望,山形如馬鞍彎曲,狀若天馬行空,故名。”又據《圓智寺記》:“茲山後,皆乾姓者所居,故以為名。”昔日山多琳宮梵宇,每逢三月,松郡城鄉佛教信徒有前往杭州、普陀進香之習俗,回歸後必詣天馬山寺廟進香,叫:燒回頭香。所以天馬山寺廟香火特盛,故松江人俗稱“燒香山”。
天馬山琳宮梵宇眾多,這些寺廟道觀殿閣中,圓智寺建造年代最早。據南宋纂撰的《雲間志》記載:“圓智寺在乾山,舊名禪居。按‘宗毅寺記’: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建之於邑之西南二里;後晉天福(936~943年)中,水壞寺基,始遷於乾山(寺址在東南山麓)。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中,都水使錢綽始建造堂宇。有僧喜蟾入天台韶國師室,來往此寺,人多歸之,精舍始全備。朝廷賜蟾師號曰‘崇惠明教’。北宋治平(1064~1067年)中,賜今額。”它較建於唐乾元(758~760年)時的普照寺晚約百年,較建於唐鹹通十五年(874年)的超果寺早十五年。可見此寺為松江著名的古寺之一。北宋時寺已粗具規模。熙寧十年(1077年)以太常奉禮郎攝華亭縣的沈遼《題乾山圓智寺》詩,詩曰:
海天寥寥禾黍秋,人籟已息煙露收。
數聲鶴唳草堂靜,何苦更向鹹陽游。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橫雲里人許文全任華亭令,在乾山之半建造護珠寶光塔。淳佑五年(1245年)釋墨慶出資對圓智寺大加修葺。古寺新塔,圓智寺顯的更莊嚴宏麗。
南宋隱士凌岩(華亭人,少習舉業,宋亡,隱居不仕)有《天馬山》詩,詩曰:
八峰蔥茜石林幽,給事題詩紀勝游。
昨夜僧歸鐘鼓靜,一聲鶴唳海天秋。
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在圓智寺之上,護珠塔傍修建了朝真道院,院內有玉皇閣、三清殿等建築。大德八年(1304年)宣撫使周顯在護珠塔之上修建了東嶽行宮,其西有地藏殿,歸屬圓智寺。舊時這幾處香火特盛。楊維楨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乘船,坐肩輿遊覽乾山,他沒有提及進香圓智寺事,但在《乾山志》中描述乾山之高,梵宇之眾,說:“肩輿上絕頂,藉磐石踞坐。視眾山累累如子,立膝下;佛宮梵宇離立於旁,瓦次鱗鱗,雜出叢樹間;桑邱麥畝,連綿錯繡,儼然輞川畫苑也。”(楊維楨《乾山志》)另一位黃岩人避兵來泗涇隱居的陶宗儀,曾到乾山訪友賞菊,寫下了《看菊》詩,詩曰:
乾山盤曲帶諸峰,與客尋花向此中。
溪色秋同天色淨,籬花曉裛露花濃。
雲林泉石清深處,人物衣冠太古風。
酌酒賦詩望路遠,放船歸晚樂無窮。
還有錢塘人錢惟善,官副提舉,也寓居華亭,登乾山進香,賦詩曰:
乾式千年居此山,題詩給事最幽閒。
春濃海岳開晴色,遊子燒香畫舫還。
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朝真道院後添建了玉皇殿。成化年間(1465~1487年)在頂峰修建了上峰寺,寺內供有飾金銅鑄觀音像,重3600斤,天馬鄉民對觀音像非常敬重,至今還流傳著下面一首謠諺:天馬窮,天馬窮,尚有三千六百斤銅。這首謠諺反映天馬地處松郡西北,靠近泖湖,地勢低洼,多數是種植蘆葦、茭白的盪田,糧食產量很低,鄉民生活貧困,但這也正說明這座觀音銅像的高大珍貴,反映天馬鄉民要求擺脫貧困企求富裕的願望!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進士華亭廣富林人曹時中(官至浙江副使)作有《乾山》詩,詩曰:
山頭日月常吞吐,山下亂石難名數。
小者臥伏如群羊,大者蹲踞如猇虎。
生材中矢因得名,十笏天留給孤土。
茲山合補九峰已,後世視今應作古。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歷官國子監祭酒、四川布政使、太常卿兼侍讀學士,明代上海著名藏書家陸深,寫有《月夜乾山》詩,描繪乾山夜景,詩曰:
棹歌欲停山月吐,月影照人清可數。
疑心已斷壁間蛇,壯氣猶驚草中虎。
清溪曲曲淡不流,此月從來猶故我。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進士趙灼,官至右通政,到山寺游賞,寫下《天馬山即事》,詩曰:
把袂來山寺,高峰竟日躋。
醉余眠石穩,望處覺天低。
拂檻青山入,開窗白日西。
僧寮無俗駕,疑是武陵溪。
明萬曆(1573~1620年)中,太僕林景暘[林系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累官至太僕寺卿],重修圓智寺,有梵香潮音、雙松雲泉、松月諸堂,使圓智寺更具規模,宏大壯麗。
萬曆五年丁丑科進士,擔任青浦知縣的屠隆,治青有政聲,曾到乾山游賞,寫有《游天馬山》詩,詩曰:
風日靜娟娟,春湖散綠煙。
閒同田父語,倚樹問豐年。
詩意瀟灑自然,關心農事,並道出了遊興的雅趣。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在上峰寺東南隅添建了摩雲閣,崇偉壯麗,此外尚有三清殿、祖師殿等建築,半山腰建有斗姥閣等。乾隆三十七年裡人將東嶽行宮改奉東嶽掌刑之神楊侯(松江人稱楊老爺),廟名改稱酆都楊侯廟,並建了西廡山門。上面這些寺廟殿閣建築各有自己的廟名稱號,但一般均隸屬於圓智寺的範疇。寺廟觀殿的發展,把乾山的環境裝點得更美好秀雅,迎來了更多的遊客和進香的人群。
圓智寺一年四季香火很盛,佛教信徒捐獻猶多,又有:“經疏米”收入。舊時松江寺廟各有管轄區,每年按清明、夏至、七月半、年夜四節向各戶人家分送記有亡者姓名的經疏,城鎮到年底收取費用,叫“經疏鈿”,農村在秋收後,由寺僧挨戶收取米糧,叫“經疏米”。寺廟收入頗豐。民國時期,各系軍閥為了爭奪地盤,戰亂時有發生,寺廟駐兵成為常事,遊客進香者裹足,寺僧走散,寺廟無人管理,屋宇年久失修。
日本侵略軍占領時期,圓智寺遭到嚴重破壞,一座龐大的寺廟建築群至解放前夕僅存寺房三埭,破敗的僧舍20多間。上峰寺內3600斤重的一尊飾金銅鑄觀音像被劫往日本,至今下落不明。同時還把佛殿道觀內的銅鑼器皿砸碎運走。為了掩飾盜竊罪責,日寇又縱火,把不少殿堂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