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論中》是唐代劉禹錫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論中
- 作者:劉禹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天論中》是唐代劉禹錫創作的一篇散文。
《天論中》是唐代劉禹錫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天論中或曰:子之言天與人交相勝,其理微,庸使戶曉,盍取諸譬焉。劉子曰:若知旅乎?夫旅者,群適乎莽蒼,求休乎茂木,飲乎水泉,必強有力者先焉;否則,雖聖且賢,莫能競也。斯非天勝乎...
《天論》節選自《荀子·天論》,有刪節。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0),名況,當時人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主要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學說的代表作。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有其客觀規律,...
作者認為,在論及儒家天論的問題上,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天”是什麼?是人格化至上神還是自然之體,抑或是某種精神性的實在;二是“天”在宇宙結構中的位置,即有沒有比“天”更早產生出來的東西,這主要是一種宇宙論或...
《天論上》是唐代劉禹錫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出處是《全唐文》。作品原文 天論上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於昭昭者則曰:“天與人實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窮厄而呼必可聞,隱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陰騭...
出自《天論中》:“夫物之合併,必有數存乎其間焉。數存,然後勢形乎其間焉。”這就是“數存而勢生”。數指各種事物之間量和質的內在聯繫。勢指事物運動變化的必然趨勢。天地萬物各有其自身的特質,各種事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
天人之分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荀子的觀點,主要表述“天道”與“人道”或“自然”與“人為”的不同和區別。簡述 天人之分,強調“天道”與“人道”或“自然”與“人為”的不同和區別。戰國荀子《天論》首先明確提出:“明於天人之分...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出自荀子《天論》,意思天道(自然規律)是恆久不變的,它並不因為堯(那樣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為桀(那樣殘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它的規律來治理國家,...
天人交相勝是中國唐代劉禹錫關於“天人關係”的問題觀點。他在《天論》中作了闡述,其含義是:自然界(“天”)和人類社會具有各自的規律。它們的職能各不相同,有時人勝天,有時天勝人。天人交相勝是中國唐代劉禹錫關於“天人關係”...
“應之以治則吉”,出自《荀子·天論》,原文是“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出處 出自《荀子·天論》,原文是“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中虛,指胸腔;裡面空虛等。語出《荀子·天論》:“心居中虛,以治五官。” 引證解釋 1.指胸腔。楊倞 註:“心居於中空虛之地。” 梁啟雄 釋:“指人體上的胸腔。”2.指心。《子華子·北宮子仕》:“夫人之中虛也,不得其...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思想家就已提出形神關係問題。《荀子·天論》中說:“形具而神生”,是說人的軀體是自然界的產物,而人的心理又是由軀體所派生的,人的身形成了,也就有了心理。東漢桓譚提出:“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燃)燭...
中的《天論》思想,而他又對柳宗元的《天說》進-步加以補充說明。他提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學說,認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
荀子的“天人論”主張“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之一。我們僅舉《天論》中一例加以說明。《天論》篇開頭寫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袁州萍鄉縣楊吱山故廣禪師碑 夔州始興寺移鐵像記 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贊 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記 卷第五 論上 辯跡論 明贊論 華它論 天論上 天論中 天論下附柳宗元天說 卷第六 論中 因論七篇 鑒藥 訊忙 嘆牛 敞舟 ……
第四章 天人論 一、 劉禹錫的“天與人交相勝”比柳宗元《天說》具有較深刻的樸素辯證觀點 二、 從劉禹錫的《天論》中正確對待“天定勝人”和“人定勝天”問題 三、 對劉禹錫關於天人關係的光輝見解,心理學所應注意到的三個要點...
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天論》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他在《天論》中提出的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學說更發展了人貴論的觀點。(見人貴論)形神論 關於心身關係的學說。春秋戰國時期,精神和形體的關係的問題受到諸子百家的注意。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題,肯定身體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