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Nature is the true law)是一種名詞。出自《荀子天論》,意思為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外文名稱:Nature is the true law 
  • 作品別名:天行有常
  • 創作年代:戰國末期
  • 作品出處:《荀子天論》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荀子
詞語出處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了荀況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主要是《天論》、《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他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礎上,荀況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
他說:“與其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當作一種物來畜養它,控制它?如其順從天而頌揚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變化規律來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生產服務?”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經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學宮”擔任“學宮祭酒”。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在天人關係上,他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性惡論),他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天行有常”是指:大自然的運行是有一定規律的意思。
“制天命而用之”人們只要掌握了自然規律就可以利用它為自身服務,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強加給天,去改變規律。 反映了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