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符經

天符經

《天符經》,又稱“天符印”,屬道教哲學文獻,僅八十一字,微言大義,是風伯雨師雲師等神仙用來呼風喚雨、掌管天地日月的道具,後由檀君王儉以鹿圖文字傳世。新羅時代,由孤雲崔致遠先生刻於妙香山石壁。朝鮮王時代,再由道人桂延壽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符經
  • 拼音:tiān fú jīng
  • 又名:天符印
  • 來源:韓國
  • 最早記載:《古記雲》
注釋,解要,原文,解釋,

注釋

古記云:昔有桓因帝釋),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白山頂(今妙香山)神檀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三國遺事》〈紀異古朝鮮

解要

原文

一始無始。一析三。極無盡本。天一一,地一二,人一三。一積十矩。無匱化三。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大三合六,生七八九。運三四,成環五,七一妙衍。萬往萬來,用變不動。本本心,本太陽,昂明人中。天地一一,終無終一。

解釋

一始無始:
一始者,之生也。無始者,生於無也。一始無始者,道生於無也。故:一始無始。
一析三:
一始為道,道生三才,天地人也。故曰“一析三”。
極無盡本:
無盡為極。三才之極,道也,道之所盡,無也。本體無盡,有盡於無。故曰“極無盡本”。
天一一,地一二,人一三:
一者,道之生也。道生一為天,是謂“天一一”;道生二為地,是謂地一二;道生三為人,是謂人一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曰:“天一一,地一二,人一三”。
一積十矩:
無中生有,由一而積。上下四方,居中者一,合而為九,積而為十。先天后天,流轉不已。故曰:“一積十矩”。
無匱化三:
,櫃也。櫃之所匱,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無所無,道化三才。故曰:“無匱化三”。
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大三合六,生七八九:
道化三才兩儀陰陽。天之三才,日月星也;地之三才,水火風也;人之三才,神氣精也。“大三合六”,運化之道也。道化三才而有五運六氣,運五臟六腑,神與氣精中和。“大三合六”,之數理也。天之二謂天,地之二爻謂地,人之二爻謂人,六爻中和而成卦也。“生七八九”,三才數理也。天道四方七宿,地道七政八方人道七損八益三才中和,而成八卦九宮。故曰:“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大三合六,生七八九”。
運三四,成環五,七一妙衍:
窮理盡性,人道形中,三才四象,五行相生。任三督四,沖任環中,道法自然,盡性知命。
承泣膻中氣海謂之任三;尾閭命門夾脊玉枕謂之督四;三四所運,子午之用,練精化氣,任督逆行。沖帶化中,卯酉自行,練氣化神,環五所成,運三四和而為七,成環五化而為一。七一妙衍而五氣朝元三花聚頂而練神還虛。故曰:“運三四,成環五,七一妙衍”。
萬往萬來,用變不動。本本心,本太陽,昂明人中:
時空流逝,大化流行。勤而修之,不離其中。道行所本,心主神明,陽明藏神,空時化人。
形而中者謂之人,形而中主體之謂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黃中通理,美在其中,練虛合道,昂明人中。故曰:“萬往萬來,用變不動。本本心,本太陽,昂明人中”。
天地一一,終無終一:
道化天地中和統一。神形中和,終無終一。所為無為,中和無終。道盡一本,始一無一。故曰:“天地一一,終無終一”。
《天符經》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由兩個方面所決定。 一是因《天符經》檀君為“弘益人間,在世理化”而傳世的文化經典。這方面的史料雖難以盡考,然而,這並不因此就降低了《天符經》的理論地位。這與群經之首《周易》一樣,並不因為“包犧氏”不可考證,就可能否定由“包犧氏畫卦”所形成的《周易》。
《周易·繫辭傳》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神農氏沒,黃帝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上論表明了《易》學的形成過程,然而,無論“包犧氏”還是“神農氏”、“黃帝”、“”、“”,由於時代久遠,屬於上古史,傳奇色彩十分濃重,但並不因此而否定《周易》在中國文化“群經之首”的理論地位。
同樣,《天符經》的產生,也與《周易》一樣,因屬於中國上古史,傳奇色彩同樣十分濃重。
關於《天符經》的傳世,源於檀君祖父所授的“天符印”:
魏書雲,乃往二千載,有檀君王儉,立都阿斯達,開國號朝鮮,與高同時。
古記雲,晉有桓因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白山頂神檀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時有一同穴而居,常祈神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炷,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與為婚,故每於檀樹下,咒願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稱朝鮮,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達,又名弓忽山又今禰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武王即位已卯,封萁子於朝鮮,檀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