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信息
【詞目】七政
【釋義】
1、古天文術語,亦稱“七曜”、“七緯”。
2、古代兵法里指人、正、辭、巧、火、水、兵七者。
詳細解釋
1、古天文術語,亦稱“
七曜”、“
七緯”,其意思說法不一:
①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易·繫辭》:“天垂象,見(現)吉凶,聖人象之。此
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變動為占,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
”《書·
舜典》:“在
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孔傳:“七政,日月五星各異政。”
孔穎達 疏:“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
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史記·
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
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中的“以齊七政”
裴駰集解引
鄭玄注同此說。②指北斗七星。
![七政 七政](/img/a/d1c/nBnauI2Y4QjM4QWOlR2MilDM4QGMlZTN4EzM4QTNkR2MykDM0UTO0MTMhN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史記·天官書》:“
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裴駰集解引
馬融注《尚書》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法;第三曰命火,謂熒惑也;第四曰煞土,謂鎮星也;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謂歲星也;第七曰剽金,謂太白也。
日月五星各異,故曰七政也。”
③指天、地、人和四時。如《
尚書大傳》卷一:“七政者,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
2、古代兵法里指人、正、辭、巧、火、水、兵七者。如《司馬法》:“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辭,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謂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