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站點介紹
天津站
天津站是地處京山、津浦和京九(聯絡線)三大幹線天津樞紐上的重要客、貨、運車站,也是天津市主體客、貨運輸站。天津站始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光緒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1888年10月3日)通車。同年九月初一日(10月5日)運營。車站運營之初的運轉、貨運和客運等部分同設於老龍頭貨場內。光緒十八年四月(1892年)在車站西約500米處另設客運站,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車站毀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戰火之中。戰後重建了車站。天津站在百年的歷史中歷盡滄桑,親身經歷了從晚清封建王朝、八國聯軍侵華、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及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偉大變革,特別是1988年10月1日新改造後的天津新客站的正式運營,揭開了天津站發展的新篇章。目前天津站是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世人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變遷。
歷史發展
天津站歷史上曾以龍頭火車站、天津車站、天津紫站、天津老站和天津東站為站名。民國五年至民國三十五年(1916—1946年)被國家核定為一等站,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被核定為特等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今歷次核定中,均被鐵道部核定為特等站。
天津新客站
天津新客站位於天津
城市中心,地處和平、河東與河北三區交界處,商圈環抱,緊臨海河,是天津市最主要的交通樞紐。
天津新客站建成後的站房整體通透流暢,功能齊全、高效、便捷、智慧型化,充分體現了現代鐵路建築的內在品質。
設施建設
站房包括城際北站房、高架候車室、地下進站廳、無站台柱雨棚及高站台、東西側旅客地道、東西側行包通道、既有南站房,總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
城際北站房首層為進站
中央大廳,二層直通高架候車室;屋面結構採用大跨鋼網架,外檐裝修採用新型石材和玻璃幕牆;東西方向呈單邊內凹亞鈴狀,總建築面積2.67萬平方米。高架候車大廳最大跨度為54米。地下進站廳位於地下一層,建築面積1.24萬平方米。東、西旅客出站地道位於地下進站大廳東、西兩側,寬度達到18米。無站台柱雨棚覆蓋全部站台,南北方向共5跨,總建築面積達80850平方米。
新客站站場總規模為10台18線,自北向南依次為京津城際車場,4台7線;津秦高速車場,3台6線;普速車場,3台5線。
天津站規劃
按照天津市總體規劃,捷運2、3、9號線將引入新客站,分別位於城際站房地下二、三、四層;新客站外圍,南北廣場改造景觀,東側重建李公樓立交橋,西側新建五經路地道,站場中部新建南北廣場聯繫通道,形成圍繞新客站的環形交通疏解通道。
客流乘降採用“上進下出”與“下進下出”兩種方式。“上進下出”指:進站旅客從既有南站房和新建城際北站房進入高架候車室,分別在普速、高速、城際候車室候車,出站旅客從東西兩側地道出站。“下進下出”指:從捷運2、3、9號線出站口行至地下換乘大廳,再經地下進站大廳乘電梯進入城際、高速站台乘車,實現“零換乘”,出站旅客從東西兩側地道出站。新客站遠期年傳送旅客量將達四千萬人次。
未來天津站樞紐規劃
未來天津站交通樞紐是集普速鐵路、京津城際軌道交通、津秦客運專線、地下直徑線、城市軌道交通、公共運輸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天津站交通樞紐站房形象設計方案幾經最佳化。
在建的涉及十幾個工程子項目,幾十個專業,功能複雜、接口繁多,是目前國內最大且複雜的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分為前廣場工程、後廣場工程樞紐和周邊市政交通工程。其中,後廣場工程包括:軌道換乘中心、新建鐵路站房工程、公交中心、停車樓等,新建鐵路站房計畫2008年交付使用;市政交通工程包括:李公樓立交橋、五經路地道、海河東路隧道等,形成一個環形交通疏解通道。
天津站換乘交通樞紐地下部分
天津站換乘交通樞紐地下部分共有四層:地下一層配合市政開發為交通層;地下二層為捷運2、3、9號線車站的站廳層;地下三層為捷運2、9號線的站台層和捷運3號線的設備層;地下四層為捷運3號線的站台層。捷運2號線車站為側式站台車站,9號線採用一島兩側式站台形式,3號線車站為島式車站。
樞紐工程範圍
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範圍以天津站前、站後廣場為核心,東至李公樓立交橋,西至五經路,南至
海河,北至新開路區域。建成後的天津站交通樞紐將以軌道交通集中換乘為核心,其他交通方式為補充,結合前後廣場的改造工程的實施形成行人優先、人車分流的綜合換乘樞紐。
重大意義
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將於2010年全部竣工,對緩解天津站地區交通擁擠的局面,形成城市軌道交通骨幹網路,構建完善的城市立體交通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於形成
京津冀城市群和
環渤海地區之間的便捷通道,擴大對外經濟聯絡,推動
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和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