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地圖

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地圖

戰國未期秦國的縣地圖,26×18cm木版,共七幅。圖上重點表示了境內的河流、居民地及其名稱,部分地區還表示了樹木的分布情況及里程註記和其它地名。地圖對地形地物的表示內容豐富、形象。現藏於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地圖
  • 出土地點:天水放馬灘
  • 所屬年代:戰國
  • 規格:26×18cm
歷史文獻,出土文物,

歷史文獻

甘肅天水自古為秦人發祥地,據《史記》載,公元前897年非子住犬丘(今天水一帶),受周孝王命養馬於氵開、渭之間。在這裡有許多與秦有關的地名,放馬灘就是其中一個,它位於天水市區東南的麥積山風景區。1986年,林場工人在此修建護林站時,發現了古墓群。經文物考古部門發掘,出土了大量價值連城的文物,其中就有7幅戰國秦代木板地圖和西漢初紙質地圖的殘片。這對研究當時稱為“犬丘”、“西戎”、“犬戎”的邽縣行政範圍、建制、自然資源、歷史地理都有重大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古地圖繪製技術的珍貴資料。

出土文物

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均用墨線繪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長26.7厘米、寬18.1厘米、厚1.1厘米)的松木板上。據同時出土的竹簡紀年和隨葬品的特徵,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部門鑑定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物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其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按其用途可分為《政區圖》、《地形圖》和《林木資源圖》。在這幾幅圖上,不僅有山川、河流、居民點、城邑,還特別注有各地之間的相距里程,與現今距離大都相符,可見,這些地圖是相當準確的實測圖。
秦漢以前的地理學在繪製地圖方面是否有嚴格的標準,史無明確記載。晉代地圖學家裴秀總結前人製圖經驗,提出了“製圖六體說”,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作為繪圖六原則。而放馬灘木板地圖除沒有明確的分率外,余皆具備,這說明當時的繪圖水平是相當高的。否則,怎么會有“秦亡,劉邦入鹹陽,收秦圖,書而藏之”呢?這些地圖基本上反映了戰國晚期至秦統一時我國最早的縣——邽縣的地理概況。另外,在戰爭頻繁的戰國時期,地圖均帶有軍事性質。根據隨葬《墓主記》竹簡知悉,該墓主是一名叫丹的軍人,可見這是軍用地圖。
放馬灘5號墓為漢墓,隨葬物品中有紙質地圖一幅,置於棺內死者胸部。因墓內積水受潮,出土時呈黃色,現褪變為淺灰間黃色,表面有污點,紙質薄而軟,平整光滑。用細墨線條繪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其繪法接近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質地圖。該圖殘長5.6厘米、寬2.6厘米,經文物考古專家斷定為西漢文帝或景帝(公元前179年~前143年)時期的紙質地圖。這種紙被科學界命名為“放馬灘紙”。它不僅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植物纖維紙,也是世界最早的紙地圖實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