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計畫(2021-2025)

《天水市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計畫(2021-2025)》已經2021年5月13日天水市政府第7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6月9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市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計畫(2021-2025)
  • 頒布時間:2021年6月9日
  • 發布單位: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提高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鞏固提升未來五年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根據《中共天水市委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2021年市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奮鬥目標,現結合我市實際,特制訂本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統籌推進人才強市、鄉村振興和就業優先戰略,重點提高城鄉就業率、深化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資源資產轉化和流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爭取城鄉居民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持續穩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改善。
(二)預期目標。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同步增長,城鄉差距得到明顯縮小。計畫到“十四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成長保持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保持同步,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人民生活品質普遍改善,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人民對發展和改革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得到更好實現。
二、基本原則
(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二)民生為本,促進公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義,切實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水平,持續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三)深化改革,統籌協調。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和短板,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注重增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打好主動仗、組合拳,確保實現城鄉居民增收目標。
(四)依法辦事,持續發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注重各項工作、各個環節、各種要素的關聯性,增強政策配套和制度銜接,堅持依法行政、依規辦事,使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規範運行,居民收入有計畫持續增長。
三、工作措施
(一)工資性收入
1.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六穩”“六保”決策部署,堅持把穩就業作為促進城鎮居民增收的主要手段,紮實開展穩就業保民生專項行動。緊盯產業升級改造吸納用工。圍繞壯大“千億級園區、百億級產業集群、十億級重點企業”,以經開區“擴區增容”等為契機,鼓勵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及時發布就業崗位,年均幫助5000餘名新增城鎮就業人員實現就業。緊盯新建續建項目擴大用工。重點圍繞重點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精準排摸各類項目用工需求,年均幫助8000餘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3萬餘名農民工優先就業。培育新業態開發就業崗位。支持微商電商、網路直播、共享經濟、旅遊經濟、物流快遞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積極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支持建立共享用工平台,確保就業趨勢穩中向好。提高公共就業創業服務信息化水平,推進各類就業信息共享開放,在帶動經濟轉型提質過程中年均吸納新增靈活就業人員5000餘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緊盯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切實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作用,統籌實施市場吸納、創業引領、基層成長、專項招聘、就業見習等措施,多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以上。加大對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身體殘疾、大齡人員等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力度,全面推進就業援助月專項活動,把各項幫扶政策落實到位,實現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確保年均城鎮居民新增就業4.2萬人以上。持續強化農村勞動力輸轉就業,年均輸轉勞動力70萬人以上,以穩定的就業促進工資性收入增長。
2.提高改革性津貼標準。落實公務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在政策許可範圍內積極協調落實各類獎補政策,逐步提高改革性津貼標準。在繼續執行目標責任考核獎勵、冬季取暖費和應休未休假補貼基礎上,視地方財力增長情況,穩步有序落實“平安獎”“雙擁模範城獎”“民族團結示範市獎”等既有政策支持的改革性津貼,持續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收入水平。
3.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按照全省統一部署,積極開展事業單位職級晉升和職稱制度改革,及時兌現相應工資待遇。按照總量核定、下放許可權、按勞分配、注重績效的思路,繼續深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管理改革,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確保教師特別是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不低於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4.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盯緊國內市場緊缺工種開展培訓,逐年穩定提高勞動力技能水平,增強勞動力市場競爭力,加強職業技能鑑定,強化職業資格認證,提高培訓就業率。大力開展實用技術教育,加快構建覆蓋城鎮居民、貫穿勞動者從學習到工作各階段、適應勞動者多樣化差異化需求的職業培訓體系,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確保城鎮每名居民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能致富的鄉土人才,實現技能增收。年均開展職業技能培訓4萬人次以上,職業技能等級認定5000人。
(二)經營性收入
1.加大創業創新扶持力度。加大創業政策支持力度。擴大政策享受面,降低新發放貸款申請門檻,個人最高可申請創業擔保貸款額度提高至20萬元,上年到期還款率達到90%以上的,本年可適當提高放大倍數至擔保基金存款餘額的10倍;小微企業當年新招用符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人員數量達到企業現有在職職工人數25%(超過100人的企業達到15%)並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契約,可申請最高300萬元的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扶持,力爭年均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億元以上。不斷最佳化創業環境和平台。加快推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眾創空間或創業就業孵化示範基地(園區)建設,全面落實扶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補助;支持就業壓力較大縣區為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免費提供經營場地;新增創建國家級就業創業孵化基地2家、省級10家、市級30家。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持續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為促進小微企業增量擴面、提質增效,協調人行天水市支行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首貸拓展三年行動,從2021年起至2023年,力爭全市企業、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首貸戶拓展5000戶,新增貸款30億元,鼓勵城鄉居民靈活經營,推動形成居民增收、企業增利、政府增收的良好發展環境。
2.持續最佳化收入分配格局。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嚴格落實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制度,持續深化國有企業薪酬制度改革,督促市內國有企業按照“提低控高”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分配和再分配機制,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統籌做好促進城鎮居民增收各項工作,合理提高勞動報酬水平,加大企業薪酬調查力度,開展製造業人工成本監測,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加大勞動維權力度,切實保障職工合法工資權益。
3.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增收。緊盯技能人才、科技人員等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群體,不斷激發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居民增收與經濟成長互促共進。引導企業加大對技能要素參與分配的激勵力度,鼓勵企業採取協定薪酬、持股分紅等方式,試行年薪制和股權制、期權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勵科研事業單位聘用高端科研人員實行協定薪酬,保障科研人員的合理工資待遇水平。
4.持續開展促消費行動。堅持常態化促進與節假日促銷互補,積極協調商務部門組織開展各類消費促進活動,適時組織開展優質產品展銷、汽車嘉年華、家電以舊換新、餐飲促消費等活動,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增強各行業經營性收入。
5.調整農村產業種植結構。深入實施“4+2”農業產業振興行動,推動農業“接二連三”,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在糧食生產上,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和優質糧食工程,全面落實科技增糧措施,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在果品產業發展上,實施果業集群發展、質量興果增效、品種改良繁育、品牌強果增收、加工強鏈補鏈、銷售內延外拓六大工程,全面推動果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蔬菜產業發展上,以建設全省一流蔬菜生產基地為目標,以航天蔬菜為龍頭,以發展設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為重點,實施綠色蔬菜產業技改增效工程,不斷提高區域化種植、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一體化行銷、信息化流通能力。在畜牧產業發展上,實施畜牧產業擴量增效工程,加快建設六大特色畜牧養殖基地,構建畜牧全產業鏈,推動畜牧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在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上,穩定發展“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等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更新疊代,改善品種品質,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產能和效益。
6.推動農業產業聚集發展。以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為引領,加快發展“數村一品”“一鄉一業”“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培育產業集群,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農業產業強鎮小型經濟圈、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型經濟圈、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大型經濟圈,構建鄉村產業“圈”狀發展格局。依託主導產業,加快建設“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每縣區培育一個產值超5000萬元的特色產業專業村,形成一村帶數村、多村連成片的發展格局。建設農業產業強鎮,根據特色資源優勢,聚焦1-2個主導產業,吸引資本聚鎮、能人入鎮、技術進鎮,每縣區啟動建設1個產值超1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推進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提質擴園,抓好麥積花椒產業園建設,支持麥積區、武山縣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天水花牛蘋果產業園創建百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十四五”期間力爭創建1個國家級、7個省級和1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培育品種品質優良、規模體量較大、融合程度較深的區域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爭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或科技示範園區。
7.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業態。加快發展數字農業建設,緊扣國家數字鄉村建設要求,打造一批“網際網路村”“網際網路小鎮”,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開展農業生產過程數位化監測預警、水肥藥精準施用等示範,推進智慧型化養殖示範場建設,加強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提升縣區、鄉鎮、村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深度融合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鎮、風情小鎮、民俗文化小鎮、生態旅遊小鎮,引導農民發展民宿、採摘、餐飲等休閒服務產業,推進休閒農業、鄉村休閒旅遊創業創新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價值,增加農民服務業收入,努力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培育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業態和增長極。
(三)財產性收入
1.提高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協調金融行業監管機構推動金融機構加強金融創新,開發形式多樣金融產品投放市場,不斷拓寬居民理財渠道,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和金融詐欺,維護金融市場安全穩定和居民投資理財合法權益。加大居民理財投資和資產保值增值變現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充分盤活居民手中資金、資產,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
2.完善到戶產業入股資金分紅機制。加強脫貧地區到戶產業扶持入股資金監管,健全完善“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利益分配機制,對入股協定期限到期的,進一步完善協定內容,指導做好到期續簽工作;對未到期的,按照協定分紅比例繼續分紅,協定期滿後,在公平公正公開協商的基礎上,按照政府政策指導,重新協定入股分紅比例。持續加強對入股企業、農民合作社的運營情況重點監測,保障到戶產業入股資金安全和農民收益穩定增長。
3.持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在不動產交易市場增加農業資產產權流轉交易,形成功能完備、運行規範、流轉順暢、監管有力的集國有建設用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涉農綜合產權流轉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權交易市場,實現各類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行。落實中央關於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規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探索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契約網簽制度,發展“土地託管”“土地股份合作”等模式,盤活農村土地市場,增加農民土地租金收入。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一體推進“三變”改革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度融合,完善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三方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各類經營主體、農民參與“三變”改革的積極性,增加農民從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收入。
(四)轉移淨收入
1.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按照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總體要求,強化互助共濟功能,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認真做好各項社會保險待遇調整和發放工作。繼續落實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調整和發放工作;落實失業保險擴圍政策,開展失業保險待遇暢通領活動,進一步暢通失業保險待遇申領渠道;落實工傷保險待遇調整和確定機制,做好工傷保險長期待遇的定期調整工作;壓實社保經辦機構責任,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發放不拖一天、不漏一人、不少一分。穩步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積極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落實好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相關政策,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全部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範圍,確保被征地農民參保繳費補貼政策全面落實;推動社會保險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繼續落實好為貧困人口和特殊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政策。全力提高殘疾人、特困供養人員等困難群體收入,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
2.加大涉農補貼力度。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認真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惠農政策落地落實,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全面落實農業惠農補貼政策。認真落實“四個不摘”,持續加強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常態化監測,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致貧返貧;全面落實中央和省上農業支持保護、耕地地力保護等惠農補貼政策,擴大農機農具購置補貼品種和受益群體。全面推動公共保障補貼政策提標擴面。繼續落實好學前教育減免保教費、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學生營養改善計畫、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等資助政策,確保教育補貼政策落地落實;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健全完善農村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制度體系和政策,保障農村困難民眾收入。
四、保障機制
(一)強化組織領導。市政府已建立實施“四大戰略”和落實“七大行動”領導包抓機制,各縣區和市直相關部門也要高度重視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工作,認真落實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各項政策措施,壓實工作責任,將目標任務和落實措施進一步分解,細化落實到每個增長點和增收構成來源,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一盤棋謀劃、一體化開展。
(二)堅持協調配合。市直各相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職責,對照總體及分年度目標任務,主動扛責任、領任務、提效能、抓落實,在政策設計、工作推動、財政投入、統計調查等重點方面加強協調配合,確保高效運轉。各縣區也要參照建立健全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協同機制,特別是要發揮貼近農村、服務農民的一線優勢,用情用心用力把提高農民收入的各項措施落實落地。
(三)穩妥推進實施。市直各部門、各縣區在緊盯目標落實工作任務的過程中,要注重分類施策、兼顧均衡,充分評估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前制定應對預案,穩妥把握節奏和力度,特別是要對相對低收入的群體予以重點關注,及時採取調節性措施,做好必要的宣傳解釋和基本的兜底保障工作,確保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整體平穩推進。
(四)加強監測分析。市直各部門、各縣區要建立監測工作制度,逐月監測、分季度匯總分析,並將監測分析情況及時上報市政府。市政府將研究制定城鄉居民收入指標考核激勵辦法,匯報市委將考核結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年度考核評價範圍。通過經常性監測、不定期督查與年度綜合考評相結合,確保既定目標任務按照既定預期如期實現。

政策解讀

一、起草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說明中強調,“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當前全市正處於多重發展機遇疊加期、前期積蓄動能集中釋放期、融入新發展格局關鍵期、實現趕超跨越視窗期。但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等指標與全國、全省差距較大。
對此,為提高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鞏固提升未來五年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根據《中共天水市委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奮鬥目標,結合當前我市發展實際,特制訂《天水市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計畫(2021-2025年)》。
二、預期目標
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同步增長,城鄉差距得到明顯縮小。計畫到“十四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成長保持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保持同步,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人民生活品質普遍改善,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人民對發展和改革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得到更好實現。
三、重點內容解讀
按照中央、省、市“十四五”規劃部署及我市發展實際,《行動計畫》通過整合現有政策,重點圍繞城鄉居民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等四個方面制定具體措施,進一步提高城鄉就業率、深化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資源資產轉化和流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改善。
(一)工資性收入方面。主要包括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高改革性津貼標準、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等四項措施。
(二)經營性收入方面。主要包括加大創業創新扶持力度、持續最佳化收入分配格局、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增收、持續開展促消費行動、調整農村產業種植結構、推動農業產業聚集發展、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業態等七項措施。
(三)財產性收入方面。主要包括提高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到戶產業入股資金分紅機制、持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三項措施。
(四)轉移淨收入方面。主要包括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加大涉農補貼力度等兩項措施。
同時,為確保既定目標任務按照既定預期如期實現,建立了包括強化組織領導、堅持協調配合、穩妥推進實施、加強監測分析等四個方面的保障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