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天柱觀記》是唐代司吳筠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柱山天柱觀記
- 作者:吳筠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天柱山天柱觀記》是唐代司吳筠創作的一篇散文。
《天柱山天柱觀記》是唐代司吳筠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天柱山天柱觀記 太史公稱大荒之內,名山五千,其在中國,有五嶽作鎮,羅浮、括蒼輩十山為之佐命,其餘不可詳載。粵天柱之號潛霍及此三峰一稱矣!蓋以其下擢地紀,上承天維,中函洞府之謂。豈唯蘊金碧,宅靈仙?所貴興雲雨,潤萬物也。自餘杭郭...
天柱山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城東南25公里處,與朝天嶺、雙髻山相連線,成為長泰、龍海兩區的天然分界。主峰紫玉峰海拔933米,峰巔有一巨石,高約30米,闊約17米,圓如柱,白如玉,並有黑色苔痕雙紋自頂而下,人稱“天柱”,山因此得名。地理位置 位於漳州市長泰區城東南25公里處,與朝天嶺、雙髻山相連線...
天柱山位於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縣城西34公里的清江北岸的國家級清江森林公園旁。天柱山與武當山南北輝映,為道教名山,亦名中武當。天柱山海拔1445米,它石筍高標,孤峰峙立,拔地聳立,有健筆凌雲之勢。峰頂平坦,有清泉一眼,四季長流不涸。天柱山山峰獨立,三座的岩峰並峙,相距僅4米,兩橋飛架三峰間,...
截止2015年,天柱山天柱山風景名勝區擁有百年以上古樹有2000多棵,其中千年以上的50多棵,500年至1000年的200餘棵,其餘均在100年至500年之間。其樹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古銀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香樟、楓、苦櫧、楓楊等。已經管理的植物有146科214屬1638種,喬木、灌木、草本植物119科,其中種子植物300種。動物資源...
天柱山,亦名葛嶧山,位於山東棗莊市嶧城區南偏東十五里。白山諸峰屏其前,仙壇諸山拱其後,承水自北來,繞其左麓而南流。山雖小而秀,四周峭絕,嶙峋蒼翠,平地崛起,卓立若筍,屹然獨處,不與群峰為伍,因而被世人譽為“嶧縣之望山也”。 嶧縣因葛嶧山而得名史書有載。《詩經.魯頌.悶宮》云:“保有...
靜樂縣天柱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城南1公里處。山形俊秀,古木參天,山前碾河如帶,汾水似錦,天柱山聳立在汾碾交流之處。山間泉水清澈見底,風日清河柳帶煙,峻崛高處出龍泉(稱其天柱龍泉),銀河誰識源頭遠,疑是山中別有天。傳說王母娘娘赴南海時路經此山,見松柏蒼翠,殿閣巍峨,風光秀麗,便停留賞景...
中華北天柱是指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天柱山旅遊景區. 位於靜樂縣城南1公里處的米碾河與汾河交界處。據縣誌記載:“北魏都督爾朱榮自為天柱大將軍,即此。”可見,北魏時此山即以天柱命名。山勢俊秀,古木參天。山前碾河如帶,汾水似錦,山間泉水清澈見底。該景區為國家4A景區. 在天柱山半山腰的天柱龍泉,為景區...
宋慶元戊午年(公元1198年),侍郎傅伯誠,來蒞漳郡,聞茲山名,訪問事跡,由曾循作《天柱山記》。明正德年間,岩寺因故一度荒毀。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知縣管橘捐資令僧人普輝重建,一時間,天柱岩宇重新修復,遊人接踵而來。爾後,其規模逐漸擴大,建有卿雲館、棲霞室、觀海樓等。明侍郎何喬遠(《閩書...
劈石門旁有一石窟,俗稱“石屋”,窟內壁鑿有數10尊佛像,尚清晰,壁上刻有東魏武定六年(548年)《姚保顯造石塔記》尚清晰可辨,是重要的北朝文化遺蹟。刻字簡介 天柱山殘刻:亦稱四言詩刻,隸書,存7行,共71字。刻於上碑之側,上角盡泐,前2行只存1、2字,末云:“泣觀遺碣,號誦餘篇”。傳說...
《天柱山銘》是刊刻於北齊天統元年(565年)五月十八日的一方摩崖石刻,一般認為由鄭述祖撰文並書丹,屬八分書(隸書的一種)書法作品。摩崖原石高約3.5米,寬約3米,厚約2米,原在山東省平度市大澤山鎮的天柱山西麓,於1968年春季被破壞,現有殘石四十餘塊藏於平度市博物館。《天柱山銘》分記文和銘文兩...
岩的北麓新建有鐵索橋、水榭、觀魚池、蓮舫等遊覽點。(鐵索橋要2元一人)歷史人文 天柱岩位於南安市西北隅蓬華鎮的天柱山之巔,創建於宋鹹淳九年(1273),幾度大修。是福建省重點佛教寺廟之一。一幅冠頭聯極言其地勢之高,曰:“天宇無窮行日月,柱峰多峻近星辰。” 清郭紫霄有《游天柱岩》詩記其勝: “...
出潛山縣城北門,踏上寬闊的105國道(天柱山路),大王山峰尖作為第一山層便映入眼帘,是梅城平原西部天際線首層獨立山峰。站在大王山峰頂,遠眺四周:東觀縣城,樓房林立如雨後春筍;南觀潛河,如銀邊藍緞蜿蜒飄拽,縱貫南北;西觀野人寨,塔尖寺美,千年聖景;北觀天柱山,峰秀霧繞,山翠石奇;近觀山腳,更...
天柱山魏碑位於平度大澤山天柱山南,又稱天柱山摩崖石刻,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刻在一塊天然巨石上,高3.2米,寬1.5米,陰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總計881個字,碑文1400餘年仍清晰可辨。該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鐫,碑文記述了其父持節將軍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的生平事跡和著述。
天柱大峽谷被譽為華東地區最奇麗壯觀的峽谷水景,她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森林公園---天柱山的重要水景資源旅遊區。天柱大峽谷簡介 峽谷全長3.5公里,落差200多米,大小瀑布迭落成群,通天瀑落差達百米,“疑是銀河落九天”。沿途溪流淙淙、潭水盈盈、伴有翠竹幽徑、楓林桃園、山野人家,風景...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鎮風景村境內,現存唐(618年—907年)至民國(1912年—1949年)歷代石刻400餘方,以宋代(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頭崖石刻”、“劉源題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組成。保存唐至民國時期的摩崖石刻300餘方。山谷流泉...
山門》《重登雲峰山記》。山口南端巨石上有《當門石坐》及《右闕題字》。其中最珍貴的碑刻當屬《鄭文公下碑》。《鄭文公碑》系北魏光州刺史(後轉青州刺史)鄭道昭所書。重要地位 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之一。書法風格以自然美見長,上承篆隸,下開隋唐,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三十六洞天》云:“天柱山大滌玄蓋洞天,一百里,在杭州餘杭縣天柱觀。”據此,道書將餘杭的大滌山、天柱山(與大滌山相對)和臨安的天目山視為同一洞天。七十二福地又列天柱山為第五十七福地。據記載,從晉代起,已有道士居大滌山修道。《洞霄圖志》卷五 《洞霄圖志》卷五載...
《天柱山記》的文眼落在“止泓”二字,不得不佩服斯雄眼光之獨到。來天柱山的人,關注點都集中在天柱峰,對摩崖石刻“止泓”二字往往沒有太多留意。這是南宋抗金名將周虎於1227年應邀游天柱山,為時任舒州知府趙希袞題寫的。止,在古代被視為做人的智慧,所謂知止不殆;泓,意指清水深而廣。斯雄琵琶反彈,...
明末清初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關於霍山有這樣的記載:“霍山,縣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嶽山,又名衡山。文帝分淮南地立衡山國,以此山名也。……《洞天記》黃帝封五嶽,南嶽衡山最遠,以潛岳副之。舜南巡狩,至南嶽,即霍山也。漢武考讖緯,皆以霍山為南嶽,故祭其神於此。...
主殿名為“通明殿”、“斗姥殿”、“無極殿”、“萬聖樓”,配殿名為“靈官殿”、“娘娘殿”“太白殿”,還建有鐘樓、鼓樓、客廳、廂房等房屋100餘間,住觀道士人數最多時達100餘人,使雙峰觀成為天柱山道教史上修建的道觀中規模最大的道觀。解放戰爭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李先念部隊轉戰商洛市。1946年夏秋間,...
天寺村位於安徽潛山縣天柱山鎮東南側,距主景區約4公里;東、北與龍譚鄉接壤,南與林莊村交界,西與茶莊村毗鄰。因村內有千年古寺天柱寺而得名。全村6個村民組,465戶,總人口1668人。概況 黨員42人,其中女性黨員4人。土地面積15000餘畝,其中林地9580畝,村集體林地1000多畝,耕地5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92%...
永春縣昭顯宮位於夾際村天柱山西麓,建於2006年,供奉顯化大士。簡介 昭顯宮在於夾際村夾際閣,天柱山山麓,始建於2006年,供奉顯化大士,別號烏髻觀音。 顯化大士由永春錦斗烏髻岩分香至西竺庵,於2006年新建昭顯宮,恭迎顯化大士居於此,接受萬民朝拜,庇佑信眾安康。每年農曆的六月十九是顯化大士的誕辰,信...
村民到天柱山主峰區祈雨,賀良謀登上天柱峰絕頂,取回“聖水”。鹹豐11年(1861年),他繩負清軍都統李雲麟登臨天柱峰絕頂,後又與其弟良佐,並邀同鄉郝石匠再上天柱山絕頂,將李雲麟題寫的“孤立擎霄”4個各直徑為6尺的大字刻在懸崖絕壁之上,成為中外遊人舉目皆驚的一大奇觀。李雲麟在《天柱刊崖記》中記述了良謀...
大別山自西北逶迤而來,入潛山市境後突起一峰如擎天巨柱,四周群峰拱衛,氣象非凡,山以形名,稱天柱山。天柱峰位於皖國封地之內,隸屬潛陽縣地界,境內有十景,既有雄峰巍峨、奇石天成,又有古松蒼勁、秀水晶瑩、秘洞府詭、松濤竹韻,山嶽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可謂:“奇峰山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
(總面積約1815平方米),南嶽山,又名天柱山,衡山、霍山。據《洞天記》記述,黃帝封五嶽以湖南衡山偏遠,故以霍山為南嶽之副,舜南巡到南嶽即指此山。《史記,武帝記》記述;“五年冬南巡狩至於盛唐,望把虞舜於九嶷,登灊天柱山(號曰南嶽)”。故廟西山門樓上方有石刻橫匾“漢帝敕封”四字。現存前大殿、後...
左慈在天柱山精修苦煉道術,在一個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經》(三國演義中為《遁甲天書》),學會了使自己變化萬端的方術,辟穀術,法術很多記也記不過來。東漢末年的曹操聽說後,把左慈召了去,關在一個石屋裡,派人監視,一年沒給他飯吃,過了一年才把他放出來,見他仍是原來的模樣。曹操認為世上的人沒...
南嶽山:位於霍山縣境內,相傳山名為漢武帝登禮時所封。今廟宇西門尚有“漢帝勒封”四個大字。 南嶽山四面眾山拱衛,一峰突起,如住擎天,故又名天柱山。晚唐詩人皮日休漫遊皖西時,曾寫下著名的《南獄賦》,稱“北與地角,勢與天就”,“有水如脈,有石如骨,空洞如腹,有峪如節”,對山水洞石作了細緻...
清代以來,仍稱雲台觀。《全唐詩》卷五二有宋之問《送田道士使蜀投龍》詩:“風馭忽泠然,雲台路幾千。蜀門峰勢斷,巴字水形連。人隔壺中地,龍游洞裡天。贈言回觀日,圖畫彼山川。”民間傳說 相關傳說:雲台山在遠古稱為“天台”,“天柱山”,是先民祭天的聖山,又名靈台山。雲台山與其他山勢構成天然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