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自西北逶迤而來,入潛山市境後突起一峰如擎天巨柱,四周群峰拱衛,氣象非凡,山以形名,稱天柱山。天柱峰位於皖國封地之內,隸屬潛陽縣地界,境內有十景,既有雄峰巍峨、奇石天成,又有古松蒼勁、秀水晶瑩、秘洞府詭、松濤竹韻,山嶽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可謂:“奇峰山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潛陽十景
- 地理位置:大別山自西北
- 開放時間:全天
- 著名景點:天柱山
潛陽十景數字歌,潛陽十景詠,景點介紹,舒台夜月一輪明,喬公故址二佳人,天柱晴雪三分白,酒島流霞四季春,丹灶蒼煙五彩色,山谷流泉六月冰,詩崖漱玉七言律,吳塘曉渡八仙撐,九井西風九天起,石牛古洞十方聞,
潛陽十景數字歌
舒台夜月一輪明,
喬公故址二佳人;
天柱晴雪三分白,
酒島流霞四季春;
丹灶蒼煙五彩色,
山谷流泉六月冰;
詩崖漱玉七言律,
吳塘曉渡八仙撐;
九井西風九天起,
石牛古洞十方聞。
潛陽十景詠
1、舒台夜月
金烏西墜兔銜岑,漫步天寧勝跡尋。
梅影自成疏影韻,松風猶帶古風音。
千秋國是青苗法,百尺台空赤子心。
依舊荊公吟弄月,流輝溢彩惹鉤沉。
2、喬公故址
郊原古樹瀉斜陽,勝跡撩人考濫觴。
莫道傾城皆禍水,且看掘井得脂漿。
興吳艷綴金陵史,抗魏功歸銅雀章。
芳草多情憐二美,繞欄清氣伴余香。
3、天柱晴雪
攀藤附葛拂松風,躍上層巒氣象雄。
乍見緱山浮鶴影,忽疑玉砌煥蟾宮。
碧波萬頃珠常耀,赤日千秋雪未融。
駐足相看兩不厭,白頭峰對白頭翁。
4、酒島流霞
泱泱潛水落天涯,帶霧攜雲倚岳斜。
吟詠每聞風嘯谷,追懷只見浪淘沙。
輕簰上下驚游鯉,弱柳參差點噪鴉。
酒島沉湮猶醉客,波搖玉面泛紅霞。
5、丹灶蒼煙
新聞舊說醉詩心,逸興遄飛上碧岑。
一鑑湖開天上下,千峰壁立影浮沉。
草沾靈氣生良藥,石毓仙風變爍金。
丹灶蒼煙何處是?樵歌陣陣入雲深。
6、山谷流泉
破壁穿岩瀉玉忙,青山翠谷白雲鄉。
摩崖韻伴溪泉韻,翰墨香分草木香。
織錦流鶯鳴弱柳,尋芳雅客嘯幽篁。
潺湲此際輕歌舞,敢御長風唱大江。
7、詩崖漱玉
勝跡湮埋盛譽揚,且從趣說寫潛陽。
泉琴瀑鼓疑鈞樂,宋句唐詩盡綺章。
霞靄橫空飛彩練,珠璣破壁瀉銀潢。
箇中韻味知多少,汩汩清泉漱玉忙。
8、吳塘曉渡
吳塘尋跡幾徘徊,玉帶縈縈天上來。
渡口浮沉憑指點,灘頭變化費疑猜。
一篙曉月輝光耀,萬道晨曦錦繡裁。
激動詩心隨浪涌,新聲舊韻古情懷。
9、九井西風
九派蛟龍下九重,騰雲喚雨與呼風。
懸崖玉瀉千層瀑,橫壑霞飛七彩虹。
爽籟敲開天寂寞,寒波揉碎月玲瓏。
潛陽又一靈奇景,草木枝頭盡向東。
10、石牛古洞
通幽小徑幾迴旋,勝日緣溪拂柳煙。
蝶戲山花魚戲水,人吟崖刻鳥吟天。
新亭秋興涵高雅,古洞春光隱秘玄。
借問石牛識字否,千年底事伴詩眠?
景點介紹
舒台夜月一輪明
即舒王亭,故址在潛山城內東南隅天寧賽上,舒王台環境十分清幽雅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間,每夜必登此台讀書,興濃時競通宵達旦。夜深人靜,高台秉燭,渾如月掛中大,後人詩云:荊公讀書處,夜月生輝光。台高月皎潔,清影照迴廊。至今留勝跡,千古有餘香……
喬公故址二佳人
喬公故址坐落在潛山市區。早在漢代這裡就建有喬公莊園。三國時期佳麗大喬、小喬就是喬公的兩個女兒。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紹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在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乃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明代詩人高啟在《過二喬宅》詩中云: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壁炤江東,都與喬家作佳婿。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作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
天柱晴雪三分白
天柱晴雪,也稱“六月雪”。在主峰景區的西關有一座白色的沙丘,在萬綠叢中猶如一堆白雪,白天在驕陽的照射下,晶瑩閃亮,入夜踏月觀賞,滿目寒光,涼氣襲人。正是多年積雪類瓊瑤,日炙風暄融未了。
酒島流霞四季春
三祖寺前的潛河河灣中,有一巨石迎面而立,當地百姓稱它為石島。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卜居司空山途中,來到野人寨,登上石島,面對奔騰不息的滔滔潛河,心潮澎湃,擺酒設宴,開懷暢飲。李白一連飲了幾十杯,頗有幾分醉意,然後又滿上一杯,雙手舉過頭倒入河中,祭奠天地,頓時水波蕩漾出現五光十色,流金溢彩。李白揮毫寫下酒島流霞四個大字,潛陽十景之一的酒島流霞,就來源於此。
丹灶蒼煙五彩色
左慈字元放,東漢時安徽潛山人。少時,在安徽天柱山隱居修煉。天柱山中有其修煉的石室精舍,得天書之地的天書峰及其常出沒採藥的良藥坪,有上煉丹台、中煉丹台、下煉丹台三處煉丹台遺址。其中在天柱山深山龍吟虎哮崖的煉丹台,每天東方放曉或夕陽西下時,這裡便見一縷青煙從台基處冉冉升起,直衝藍天,且連天接地,久久不散。人們都傳,這是當年左慈煉丹之煙氣讓太上老君望火候,看看金丹煉及如何。直至今日,仍不消散,因此,這處丹灶蒼煙成了潛山古代十景之一。
山谷流泉六月冰
三祖寺西澗,環崖如洞,幽泉潺潺,故名。"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其實,山谷流泉沿變質岩裂隙發育,河床岩壁陡峭,卻不甚高,經流水侵蝕顯得格外光潔,清水淙淙,終年不息。在這條小溪中的岸邊石壁谷底,布滿石刻,幾乎到了"有石皆鐫刻,使之無空隙"的程度。從山谷流泉到石牛溪上游,約200多米的溪谷內,現有石刻就有280餘處,就年代看,各個朝代均有,尤以宋代為最多;就字型而言,楷、草、隸、篆無所不俱;從書法名家來說,有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黃庭堅,明代的胡瓚宗等;就其內容來講,多為反映作者熱愛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善於發掘山水之美的悟性。
黃庭堅酷愛山谷流泉風景,常在泉畔石上讀書賦詩,汲泉煮茶,並自號山谷道人。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期間,常來此遊覽,並對此十分流連,以致與弟王安國擁火夜遊。如今,在石牛溪東岸石壁上,還可看到當初題記:"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過寺宿,與道人文銑、弟安國,擁火游,見李翱習之書,坐石聽泉久之,明日復游乃刻習之後。臨川王安石。"與此不遠處,還有王安石的詩刻:"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溪泉岩壁上還有蘇東坡的詩句:"先生仙去幾經年,流水青山不改遷,拂拭懸崖觀古字,塵心病眼兩醒然。"宋元豐三年,黃庭堅遊覽了山谷流泉之後,曾賦詩多首,至今仍可見其留世字跡。明清以來,書家文人接踵而至,留下了大量的墨寶石刻,其石刻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地點之集中,在我國大山名泉中極為少見。這裡是一處珍貴的山水文化庫,堪稱"歷代詩書藝術石刻博物館",是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和歷史人物的寶貴資料。山谷流泉泠泠潺潺,千古不息。在如此清幽素雅的自然環境和豐厚燦爛的文化谷地中,尋古訪幽,品泉啜茶,無疑是人生之一大樂事也。
詩崖漱玉七言律
在皖河西岸,溯吳塘堰堤而上行數百步,有一山巒蜿蜒而至,皖水繞山麓向東流去。延綿的山巒,到此如斧劈刀削,形成千仞絕壁,迎河而立。其下有百丈碧潭,蒼崖影映潭中,真是崖上有水流淌,水中有崖倒立。崖碧掛藤牽蔓,苔蘚滋生。春日,崖頭杜鵑怒放,如火燎原;夏天,藤蘿披綠,翠連深潭;秋野,崖青水碧,水天一色;冬季,崖懸薄冰,瑩光熠熠。就在這如詩如畫的崖坎上,東漢道家左慈,曾在這裡大顯身手,後傳為奇事:左慈在天柱山中修煉時,常來垂釣。左慈釣技高超,大魚小魚皆能釣得,從不空鉤,且立在崖頭,能釣得三江四海五湖六川之魚。但其釣來的各種各色魚類,卻不帶回當佳肴美味而煮食之,而是釣了放走,放走又釣。釣釣放放,放放釣釣。他笑看魚兒得水自由游弋之神態,喜看各種雨兒潑潑之美姿。這樣,一天到夜,一無所獲,卻怡然自樂,樂不可支。後來左慈從曹操為軍吏。一日曹操試其能,宴請嘉賓,故謂左慈:今日高會所少松江鱸魚數尾。能得為餚,美事也。左慈曰:可得。求銅盆貯水竿釣之即得數尾,烹食之。左慈釣魚戲曹操故事,為後人久傳不衰,且越傳越奇。左慈在天柱山麓皖水之濱垂釣之崖,稱為釣崖。崖狀如蓮子,故又稱蓮子崖。嗣後,慕名來訪者,接踵而至。唐代天寶年間,著名詩仙李白來到皖地,特到釣崖瀏覽遺址,詩興大發乃揮豪題詩於釣崖之壁。李白一留掛句,歷代文人騷客更是爭先恐後來這裡瀏覽瀟灑。有的即興高吟,刻字崖上,以作紀念;有的則短歌抒懷,攜刻佳作,以展顯才華。更有見詩仙大作而感發,詩於崖壁。這樣,偌大而高聳的崖壁,竟詩歌密布。因此,釣崖又成了詩崖。這裡河水清澈,深潭碧綠。微風吹拂,碧波蕩漾,水光粼粼。如山風驟起,浪拍懸崖,水花飛濺,頓時長流泄銀,一潭碧水噴玉。不知哪為文人給這裡取了個雅號:詩崖漱玉,同時也成為潛陽十景之一。
吳塘曉渡八仙撐
在三祖寺前的潛水南岸。吳塘,原為漢末揚州刺史劉馥修築的灌溉堰渠,後經廬江太守朱光為曹魏屯田而重修。建安初,為孫吳大將呂蒙所奪,更名吳塘。吳塘堰口,古時是舒州通往京畿和各州府的官道驛站——青口驛,自古繁華。綠水橫其前,青疇繞其後,雲影婆娑,山光掩映。每值日出泛渡,輕舟在霞光中蕩漾,笑語在翠煙里歡騰,令人如入仙境,美不勝言。朝風吹佛,輕舟自渡,更是另一番景象。古人曾云:“吳塘曉渡神仙撐”,其言並無過奢。及日暮返棹,又見晚霞映碧水,翠柳飄雲煙,樵子荷薪返,牧童放笛歸。旦暮之間,景象萬殊。故舊時將“吳塘曉渡”列為“潛陽十景”之一。
九井西風九天起
九井西風可算是天柱一絕。絕就絕在一年四季,無論陰、晴、雨、雪都有股西北風吹進古口、野寨一帶。特別是夏天,不管白天天氣多么炎熱,入夜西風一來,暑氣頓消。因此谷口、野寨不光是人們聽風觀景的好地方,還是避暑之地。
石牛古洞十方聞
石牛古洞,位於天柱山腳下,在石牛洞以上為上游,稱為潺潺溪,石牛洞一段為中游,稱為石牛溪;下游為主泉區,稱為山谷流泉。在這一溪谷中,有一巨石酷似臥牛,所以才有石牛溪、石牛洞之名稱。溪谷全長近1.5公里。石牛溪之名,相傳為唐代名人李翱所取,"山谷流泉"則是由宋代文豪黃庭堅命名。天柱山下的這片谷地,留有眾多歷史文化遺蹟,堪稱文化谷地。石牛古洞的詩文題刻,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鐫鑿於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於幽邃洞岩之中,現存歷代達官名宦、文人墨客的詩文石刻三百多處,黃庭堅定不移曾在此築室讀書,大畫家李公麟畫有其坐石牛像,宋仁宗皇佑中,王安石游其處有詩刻,有較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