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人學術講座

天地生人學術講座

“天地生人學術講座”1990 年成立於北京,是一個由天文學研究、地學研究、生物學研究、人文學研究等諸多方面學者組成和主持的民間性質的學術交流平台。

講座致力於在當代科學的綜合性發展潮流中,推動宇宙—地球—生物—人類社會的大交叉綜合學術研究,發掘中國古代自然國學整體論思維的資源,對複雜性科學問題的解決進行探索,關注人地關係的矛盾及解決,是一個全開放、純公益的多學科學術交流平台。

到2012 年3 月10 日,共組織完成1000 場講座,二十餘年來,圍繞自然災害綜合研究、中國自然國學的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中醫的復興、民間科學研究的振興、科學觀念辯證、複雜系統的整體論科學思維的發展、中國科技體制創新等主題進行了長期的討論和探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地生人學術講座
  • 簡稱:天地生人
  • 屬性:非營利性組織
成立背景,主要成就,成功原因,天時,地利,人和,文化傳統,宗旨,理念,選題,特點,代表人物,宋正海,徐道一,

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人與自然矛盾加劇,還原論科學雙刃劍性和局限性顯現,社會面臨能否持續發展問題,於是整體論科學體系開始復興,科學綜合潮流崛起。20世紀70 、80年代,接連發生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其他氣象災害也相當嚴重.這說明對於重大地球變動的預測,僅依靠單因素分析方法是無法解決的,於是“天、地、生”的相關研究崛起。
1983 年 5 月20 日,張衡學社在北京大學地學樓成立,旨在以地球科學綜合研究為主,以研究地震、旱澇等自然災害為主要目標。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張衡學社組織了多個全國一級學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第一、二、三屆“全國天地生相互關係研討會”。90 年代,中國科協改革,雖同意繼續召開第四屆會議乃至國際會議,但已不再進行任何資助,需要自籌經費。
為繼承張衡學社開創的天地生綜合研究事業,推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盟以促進四化建設,1990年4月,宋正海、周嘉華、高建國、李安平等人在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創辦了天地生人學術講座。

主要成就

自然災害綜合研究
20 世紀 80 年代張衡學社主要從事自然災害的綜合預報和研究。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則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良傳統。有關工作很多,可分三類:
(1)地震能否預報。天地生人學術講座不少專家均認為地震可以預報,事實上包括唐山青龍奇蹟以及許多大地震均有前兆也進行一定的預報,但由於還原論科學主義干擾,不重視綜合研究,歧視群測群防,因而拒絕有效預測預報途徑和方法。講座在這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2006 年舉辦“從海城地震到青龍奇蹟研討會———中國特色的原始創新典型事例”,編印《從海城地震到青龍奇蹟研討會論文摘要彙編》。與會專家又聯名發表“關於加強地震預測工作的呼籲”,並上報中央。
(2)自然災害形勢分析。例如:1999 年舉辦“科學家談 1999 年自然災害形勢報告會”,與會專家聯名向中央提交《關於警惕黃河下游大洪水災害和防災減災給中央的建議》。2008 年舉辦“中國南方特大凍雨雪災成因的多學科研討會”。2008 年又聯合舉辦“汶川大地震問題交流座談會”。
(3)歷史自然學。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有著大量有關自然災害和異常的記錄。這是中國古人留給今人貢獻世界的自然史信息寶庫。有利於從巨觀上探索自然規律,為解決自然預報和國民經濟遠景規劃服務。20 世紀 80 年代,首屆全國天地生相互關係會議,就提出歷史自然學,並列入大會討論重點之一。會後出版《歷史自然學進展》(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天地生人學術講座進一步推動歷史自然學,例如 1992 年出版第一部綜合工具書《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4 年出版《歷史自然學的理論與實踐(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出版《中國古代自然災異整體性研究》(叢書,三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復興自然國學
自然國學是中國傳統的有關自然的學術。自然國學與人文國學一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兩大基本部門。由於近代還原論科學獨占話語權,整體論的中國傳統科學被貶低為“偽科學”,中國古代無科學論泛濫,國學研究中自然部分的內容丟失,為此天地生人學術講座把復興自然國學作為重要歷史任務。主要有三項工作:
(1)中西科學比較。目的是說明中西科學體系主要是整體論與還原論的區別,兩者各有優缺點。在當前還原論科學體系局限性已充分暴露,為解決日益嚴重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傳統整體論的科學體系可以有大的作用。主要有:1992 年舉辦“如果沒有西方近代科學傳入,中國傳統科學自身能否近代化現代化”為主題的辯論會。1993 年開始舉辦“科學傳統的光輝和暗區”的系列討論。1998 年舉辦“中西科技傳統的本質性差異會議”等。
(2)傳統科學的現代創新功能。在還原論科學體系一統天下的情況下,要復興自然國學必須首先發掘、證明傳統文化在當代已十分先進的現代科技中,確實具有強大的創新功能。這方面工作較多:1996 年,申辦第58 屆香山科學會議“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科學前沿發展”。組織與會全體高級專家聯名發表《中國傳統文化在 21 世紀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做出重大貢獻呼籲書》。在此次香山會議基礎上,1999 年出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論文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年創辦《東方文化與 21 世紀科技簡報》(辦到 2003 年,共19 期)。1999 年開始舉辦“取象比類在21 世紀科學探索中能否上升為基本研究方法系列討論”。2003 年編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文獻與重要資料》。2009 年舉辦“中國傳統文化與 21 世紀重大科技創新座談會”,舉辦“中國傳統科技對世界文明貢獻研討會”並編印《中國傳統科技對世界文明貢獻研討會論文摘要彙編》。
(3)科學與《周易》的關係。張岱年稱“科學易”,是自然國學復興中的重要領域。講座在“科學易”上也做了開拓性工作。如 20 世紀 80年代,講座顧問和組織人在北京策劃在安陽召開全國性周易學術會議。在安陽旅遊局領導組織下,周易研討會成功召開,現已形成在國內外產生巨大影響的會議系列。1990 年,第1 講為“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第 3 講為“當代周易熱是落後文化現象還是先進文化現象專題辯論會”。同年,形成《當代〈周易〉熱是落後文化現象還是先進文化現象筆談》(《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0 年第5 期)。1991 年又形成兩篇爭鳴文章“《周易》熱是科學進步的必然”與“《周易》熱是落後文化現象”(《科學》,1991 年第2 期)。2006 年,舉辦“周易阻礙科學發展還是促進科學發展研討會”,同時編印《周易阻礙科學發展還是促進科學發展研討會論文摘要彙編》。
(4)自然國學復興。在充分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現代創新功能基礎上,提出並推動自然國學。2001 年提出“自然國學”名詞,並開始舉辦“自然國學”系列討論。2001 年,聯名發布《“自然國學”宣言———為中華科技傳統走向未來敬告世界人士書》(《漢字文化》,2001 年第 4 期)。2002 年舉辦第 11 次天地生人學術會議“自然國學是否能形成體系”會議,同年形成《自然國學是否能形成體系筆談》(《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02 年第 1 期)。2006 年出版《自然國學———21 世紀必將發揚光大的國學》(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年《自然國學叢書》第 1 輯(9 本)正式出版。
弘揚傳統文化
弘揚傳統文化是講座的重要任務:(1)弘揚中華傳統文化。2000 年舉辦“中國傳統文化座談會”。2006 年舉辦“捍衛中華傳統文化座談會”。2011 年開始舉辦“中西文化的百年碰撞系列講座”。(2)傳統文化很廣,講座在儒、釋、道、漢字文化等眾多方面均有涉及,重點工作是周易、儒學、道德經、弟子規、漢字文化等。(3) 講座協助組織國際學術會議。2003 年,韓國東洋社會思想學會、天地生人學術講座聯合舉辦“東亞傳統與新文明的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印發《東方傳統與新文明摸索》(論文集,中文、韓文)。2005 年,講座協辦歐盟中華文化高峰會議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圓滿舉行。會上,李樹菁遺著、商宏寬整理的《周易象數通論———從科學角度的開拓》獲萊布尼茲太極獎。(4)傳統文化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有關傳統文化研究與社會新文明建設,講座也有大量工作。1997 年舉辦“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持續發展會議”,進而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持續發展”筆談(《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8 年第 2 期)。2008 年舉辦“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座談會”。講座還聯合創辦“全國中華科學傳統與21 世紀研討會系列”,已開過三屆:2001 年北戴河會議、2003 年曲阜會議、2005 年黃山會議。
復興中醫
中醫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在近代還原論科學體系統治中國時,中醫長期被歧視,幾度面臨被取消的窘境。20 世紀與 21 世紀之交,還原論科學主義沉渣泛起,中醫竟被打成“最大偽科學”。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努力復興中醫,主要做了兩項工作:(1)保衛中醫。天地生人學術講座保衛中醫義不容辭。2000 年舉辦“中西醫哲學比較研究座談會”。2002 年,聯合創辦“中醫發展論壇”。2003 年舉辦“中華醫道”座談會。2006 年,張功耀在何祚庥指使下,試圖在網際網路上組織萬人大簽名,以取消中醫,為此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組織 150 位高級專家聯名發表“不要讓‘偽科學’一詞成為滅亡傳統文化的藉口———懇請將‘偽科學’一詞剔除科普法”,並上報中央。這一事件導致“反偽”與“廢偽”的世紀性大辯論。最後,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在《科技進步法》中去掉“偽科學”一詞,其後中國中醫研究院升格為“中國中醫科學院”。(2)號脈中醫。通過世紀大辯論,國家在政策、經費等方面大力支持中醫,中醫獲得大發展,但也逐步暴露出中醫內部許多深層次問題,阻礙了中醫大發展,因而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又發起“號脈中醫討論”,幫助中醫向國際性的大醫發展。2012 年開始舉辦“號脈中醫系列討論”,已辦到系列之十三。
推動民間科技事業
天地生人學術講座是全開放學術交流平台,有大量民間科學家參加,促進了專業科學家和民間科學家的廣泛交流和深入了解,認識到在我國長期被排斥在體制外的數量巨大的民科是我國亟待開發的科技創新礦藏。民科由於研究條件很差,也有些缺點,因而常被人誤解乃至妖魔化。但他們人數眾多,研究十分執著,有奇思妙想,有很大創新優勢。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大力推動民科事業的崛起。2004 年舉辦“非主流科學成果與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座談會。2005 年,20 位專家聯名發表“重視並開發民間科學呼籲書”,向社會呼籲,向中央建議。溫家寶總理及時作了批示。同年,《快訊》開闢“開發民間科學建議專欄”。2005 年聯合召開“首屆全國民間科技發展研討會”(長沙),袁隆平出席。以後此全國會形成系列。2006 年,聯合舉辦“全國民間科技發展深圳論壇”。2007 年,舉辦“民間科技發展政策問題研討會”,同時編印《民間科技發展政策問題研討會論文摘要彙編》、《民科人物誌》(第 1 輯)。2008年舉辦“民科發展問題座談會”,同年多人聯名發表“民科訪問學者制度的建立有利於已有民科優秀成果脫穎而出”呼籲書。2008 年聯合召開“民科如何進入國家創新體制———2008 年民間科技北京論壇”,同時編印《民科如何進入國家創新體制論文摘要彙編》。2009 年,舉辦“當前民間團體如何為繁榮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貢獻力量座談會”。民間科技的發展已是當代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迫切問題。
推動愛因斯坦相對論學術爭鳴
近幾十年,國際學術界有關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會議也開了不少,美國、俄羅斯均有。中國早有多位著名學者和院士提出過意見。1999 年,開始舉辦“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爭鳴系列討論”。2000 年舉辦“愛因斯坦相對論問題學術座談會”,後出版《相對論再思考》(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年)。2000 年創辦《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爭鳴簡報》(辦到第 29 期,2006 年)。2003 年舉辦“如何進一步開展愛因斯坦相對論問題的爭鳴座談會”。同年舉辦“第二屆全國愛因斯坦相對論問題學術會議”,後出版《時空理論新探》(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年)。2004 年舉辦“新引力理論和宇宙膨脹理論座談會”。2006 年舉辦“相對論問題爭鳴進展座談會”。同年舉辦“時空理論探索研討會”,同時編印《時空理論探索研討會論文摘要彙編》。
偽科學問題世紀大辯論
改革開放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是一大進步,但隨之還原論科學主義橫行。“偽科學”一詞在中國被政治化、擴大化,最終導致偽科學問題世紀大辯論。在“三大偽科學冤案”之後,中醫被打成“最大偽科學”;錢學森被說成是“偽科學後台”;天地生人學術講座被打成“偽科學大本營”。於是講座再不能“默默無聞”,決定參加組織這場世紀大辯論。(1)科學概念講座。“偽科學”一詞原是科學哲學證偽流派提出的一個概念,學術界一向有爭論,遠未認同,更不能用來對某個科學體系進行評價和否定,但還原論科學主義者如獲至寶,把它作為打壓整體論科學體系、民族科學、民間科學的棍子,從而保持話語權和國家科學資源分配權。因而有必要首先分清究竟“什麼是科學”。1998 年開始舉辦“究竟什麼是‘科學’系列討論”。2000 年舉辦“中國古代有無科學問題座談會”。2002 年舉辦“贗科學、真科學與科技創新”會議,並形成“關於贗科學問題筆談”(《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2 年第 3 期)。2003 年舉辦“識別科學主義座談會”。2005 年開始舉辦“‘誰’有資格來定義‘偽科學’系列討論”。2006 年組織 150位高級專家聯名發表“不要讓‘偽科學’一詞成為滅亡傳統文化的藉口———懇請將‘偽科學’一詞剔除科普法”,並上報中央。2007 年組織參加《鳳凰衛視·一虎一夕談》的 3 次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和科學觀”的激烈辯論,又接受《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的採訪。2007 年舉辦“什麼是‘科學’———科學定義研討會”,同時編印《什麼是“科學”———科學定義研討會論文摘要彙編》。2007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科技進步法修訂草案,取消“偽科學”一詞,從而宣布了“偽科學”政治帽子、棍子飛舞時代的終結。(2)為“偽科學冤案”申辯。工作較多的有蔣春暄的 Iso 數論、張穎清的全息生物學、徐業林的無偏二極體、劉子華的八卦宇宙論、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人類是否要敬畏自然等。
系統科學、複雜性科學、整體論思維
天地生人學術講座旨在發展我國大交叉、大綜合研究,因而十分重視整體論科學觀及其方法論的探索。1996 年出版《生命系統學的理論與實踐》(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年出版《邊緣地帶———來自科技前沿的報告》(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年開始舉辦“走近複雜性和複雜性研究的科學哲學系列討論”。2001 年創辦《複雜性探索和複雜性科學哲學簡報》。2010 年舉辦“錢學森學術思想研討會”,同時編印《錢學森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摘要彙編》。
中國科技創新性體制
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發展大交叉研究,弘揚傳統科學、支持民間科學,根本目的是為了創新,發展中國科技,推動整體論科學發展,從而與還原論科學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建立科技新體制。1998 年開始舉辦“科技體制改革與中國科技新崛起系列討論”。2002 年舉辦“科學創新與中華傳統會議”(江蘇宿州市)。2003 年舉辦“天地生人綜合研究與當代科技創新事業會議”。2003 年舉辦“科技原始創新與科技體制改革座談會”,同年開始舉辦“科學主義·科學精神·科學創新系列討論”。2005 年舉辦“如何營造我國科技重大自主創新環境座談會”。2006 年舉辦“如何把我國建設成科技創新型國家研討會”,同時編印《如何把我國建設成科技創新型國家研討會論文摘要彙編》。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內容異常豐富,限於篇幅,以上重點列出了 9 個方面,在傳統海洋文化、新能源探索、人與自然協調、健康與養生、教育、錢學森人體科學、達爾文進化論、構建天地生人學術體系等方面,也進行了學術研討活動。

成功原因

天地生人學術講座近30年,這個奇蹟的產生,應歸結為是天時、地利、人和等。

天時

科學文化學術潮流綜合時代的到來近四百年來,西方近代還原論科學(實證科學)體系充分擴展,席捲世界,這在科學史上自然是個巨大進步。但相應的一個重大損失是各國整體論的民族科學體系迅速萎縮,甚至被普遍地遺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與自然矛盾激化,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於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得到重視,整體論的複雜性研究迅速崛起,科學的綜合潮流的到來已是時代的大趨勢。天—地—生—人綜合研究不僅符合世界科學發展的大趨勢,而且其大跨度的多學科研究對綜合研究在科學觀、方法論方面有更大的創新性,因而有更大的啟發的作用。這就是天地生人綜合研究和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產生的天時,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因而得到學術界好評和積極參與,在多學科參與下,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在綜合研究方面開闢出許多全新領域。

地利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科學、文化機構異常集中。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各大部委的研究機構集中北京,十分有利於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發展。其中有不少離退休的專家學者成為了講座的參與者或支持者。首都市民普遍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關心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等大的學術問題。所以即使在市場經濟迅猛崛起時期,仍有許多專家學者關注宇宙—地球—生物—人類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問題。天地生人學術講座長期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會議室舉辦,是與得到該所多屆領導和民眾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這是因為自然科學史這門學科本身是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相信所內大部分同志是理解天地生人綜合研究的重要性的,所以連續三屆的所長以及自然科學史所的院士均是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的學術顧問。

人和

有關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的人和,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證:(1)公益。講座是公益的,不管是組織工作,還是做學術報告的專家學者均是義工,均是為發展我國科學文化的綜合研究無償服務的。講座只關心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大學問,來者只關心的是幫助把講座辦得更好,所以十分齊心。講座原則是“窮辦會”,花錢的地方不多,因此迴避了當前“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不良環境。(2)全開放。講座是全開放的,沒有任何門檻或歧視。來者歡迎,去者自由。學術討論時誰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儘管學術觀點時有不同,但學術上仍可成為切磋的朋友。講座強調公平公正原則。講座組織人雖來自官科,但在講座中能自覺克服官科的優越感,重視發現廣大民科的才能,努力實現官科與民科的溝通、相互理解和優勢互補。這就解決了當前因科學資源分配不公、話語權獨占而不斷引發的官科與民科的矛盾。(3)堅持百家爭鳴。講座旨在發展綜合研究,因此努力創造條件,使不同學科專家學者溝通,成為朋友,討論共同關心的學術問題,乃至成為合作者。講座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科的思維習性不同、方法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因而易產生不同學術觀點,並認為多學科交叉(特別是大交叉)是巨大創新的源泉,因此特別堅持百家爭鳴方針,創造條件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把文人相輕變成文人相尊,成為重大原始創新的志同道合者。講座堅信正確的理論應該在不斷的理論責難中錘鍊。(4) “四不”原則。在講座組織實踐中,一些矛盾不斷顯露出來,講座面臨能否持續的嚴重局面。最後制定了“四不”原則,即:不涉及政治問題,即不討論敏感政治問題;不搞商業活動,主要指不搞商業宣傳、產品推銷;不討論神秘文化;不搞人身攻擊。這“四不”原則保證了講座的安全,迴避了大環境中各種不安全的風險。(5)1990 年講座設計時,就專門加上一條“不把講座上升為少數人感興趣的課題組活動”,即把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定格為初級交流上。這一定格雖然保守些,時而受到一些不了解講座的同志的批評,但向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敞開了歡迎的大門,從而保證了講座的順利發展。(6)優秀的組織人隊伍和優秀的聽眾隊伍。多年來,大家在激烈的辯論和思想撞擊中,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聽眾隊伍。應該說只有優秀的聽眾才是講座學術水平提高的真正動力。正是有了以上的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夠使講座辦到了 1000 講。相信今後在國家支持全面創新、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文化軟實力的大背景下,天地生人學術講座以後的路會走得更好。

文化傳統

宗旨

“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的宗旨:討論天(宇宙) -地(地球) -生(生物) -人(人類社會)之間的大跨度、大綜合學術問題,以推動我國科學文化綜合事業,為我國科技創新、文化繁榮、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作貢獻。

理念

純學術、純公益、大綜合、大交流。

選題

圍繞著宗旨,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的選題主要是:1、一是有關天地生人的綜合研究成果。2、當代學術熱點,或可能有廣泛影響的學術生長點。3、為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制的意見建議;

特點

第一,公益。“講座”是公益的,不管是工作人員還是做學術報告的專家學者均是為發展我國科學文化的綜合研究無償服務的。“講座”只關心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大學問,來者只關心如何把“講座”辦得更好,所以十分齊心。“講座” 秉持“窮辦會”的原則,儘量不花錢,多辦事,確實需要花錢儘可能做到少花錢,迴避“一切向錢看”的不良風氣。
第二,全開放。“講座”是全開放的,沒有任何門檻或歧視。來者歡迎,去者自由。學術討論時誰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儘管學術觀點時有不同,仍可成為切磋的朋友。“講座”強調公平公正原則。“講座”組織人雖來自官科,但在“講座”中能自覺克服官科的優越感,重視發現廣大民科的才能,努力實現官科與民科的溝通、相互理解和優勢互補。這就解決了當前因科學資源分配不公、話語權獨占而不斷引發的官科與民科的矛盾。
第三,堅持百家爭鳴。“講座”旨在發展綜合研究,因此努力創造條件使不同學科專家學者能夠討論共同關心的學術問題,乃至成為合作者。“講座”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科的思維習性不同、方法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因而易產生不同學術觀點,並認為這種多學科交叉是巨大創新的源泉。因此“講座”特別堅持百家爭鳴方針,創造條件使不同專家學者能夠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把文人相輕變成文人相尊,成為重大原始創新的志同道合者。
第四,首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學術標準,堅持百家爭鳴和自由參加的原則。其次,是“四不”原則:1、不涉及政治問題,即不討論敏感政治問題;2、不搞商業活動,主要指不搞商業宣傳、產品推銷;3、不討論神秘文化;4、不搞人身攻擊。
第五,不把講座上升為少數人感興趣的課題組活動,即把“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定格為初級交流。這一規定向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敞開了大門,從而保證了“講座”的順利發展。
第六,優秀的組織人隊伍和優秀的聽眾隊伍。多年來,在激烈的辯論和思想撞擊中,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聽眾隊伍。應該說只有優秀的聽眾才是“講座”學術水平提高的真正動力。

代表人物

宋正海

宋正海,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1938年生於浙江海寧,1964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1993年評為研究員,1998年退休。曾任該所生物學史地學史室主任,兼研究所科技史綜合研究中心(組)主任,中國科技史學會地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正式發表論文和重要文章500餘篇;在《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快訊》等非正式刊物發表文章60餘篇;出版專著和主編論文集20餘部;主編叢書3套。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十多個獎勵。

徐道一

徐道一,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34年出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普查及找礦專業畢業,1963年獲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礦物學副博士學位。1956年至197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976年至1982年在國家地震局工作,1982年後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工作,1994年退休。徐道一曾先後到美國國家宇航局月球與行星研究所、加拿大卡爾加里石油地質研究所、日本神戶大學城市安全研究中心等進行學術訪問。曾任中國地質學會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震學會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地震預測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等。1986年徐道一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授予他“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從1991年起國務院發給特殊津貼。從1990年起協助宋正海組織天地生人學術講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