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蟲

殺蟲

殺蟲,全稱殺蟲脒,分子式為C10H13ClN2。殺蟲繁殖能力很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殺蟲
  • 英文名:chlordimeform
  • 化學式:Cl(CH3)C6H3N=CHN(CH3)3
  • 分子量:196.68
  • 編號: 61876
  • CAS號:6164-98-3
理化常數,健康危害,監測方法,環境標準,應急處理,

理化常數

國標編號 61876
CAS號 6164-98-3
中文名稱 殺蟲脒
英文名稱 chlordimeform
別 名 N′-(2甲基4氯苯基)-N,N-二甲基甲脒;氯苯脒;殺蟎脒;剋死蟎
結構式Cl(CH3)C6H3N=CHN(CH3)3
分子式 C10H13ClN2
分子量 196.68蒸汽壓2.92×10-5kPa
熔 點 32℃ 沸點:163~165℃溶解性微溶於水,在丙酮、苯、氯仿、乙酸乙酯、已烷、甲醇中的溶解度大於20%(重量/體積),在甲醇中的溶解度大於30%
密 度 1.11(20℃)穩定性受高熱分解,產生有毒的氮氯化物和氯化物氣體
危險標記 14(劇毒品) 現在國家已經禁止使用
分子結構[1]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經皮吸收。
診斷:殺蟲脒中毒後,首先出現興奮,來回奔跑;繼而乏力、口乾、心慌、頭昏、頭痛等不適;後轉入抑制,極度疲勞、肢體麻木、嗜睡、血壓下降、精神萎靡、神志恍惚,少數人有面唇青紫及尿頻、尿急、血尿等血性膀胱炎,重症者呈深度昏迷,四肢或全身癔病樣抽搐,面色蒼白、瞳孔散大、呼吸淺表,反射消失,可由呼吸、循環衰竭而致死。
由於體內的殺蟲脒大部分由尿排出,因此檢查尿液為診斷的一個重要環節。
長期低濃度接觸者,有失眠、多夢、血壓偏低、手心多汗等神經衰弱症候群,以及眼心反射異常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經皮膚污染者,出現局部青紫,狀如大理石花紋,遇冷時更明顯。作甲皺床微循環檢查,見血管攀數減少、變細、微血管輕度痙攣、滲液水腫,冷試驗陽性。
有報導1例吞服30ml的殺蟲脒乳劑致死。急性中毒時輕者有乏力、嗜睡、多汗、噁心、嘔吐。重者有昏迷、反射消失而常死於呼吸和循環衰竭。致畸胎試驗呈陽性。
殺蟲脒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吸收,在體內主要分布於肝、腎及脂肪組織,生產性中毒主要是由於皮膚污染而引起的。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急性毒性:LD50250mg/kg(大鼠經口);290mg/kg(小鼠經口);625mg/kg(兔經口);640mg/kg(大鼠經皮);LC501700mg/m3,小時大鼠吸入
水生生物毒性:LC5010~40mg/L,48小時,鯉魚;LC5042mg/L(乳劑),48小時,泥鰍;LC50 10~40mg/L,3小時,水蚤,擬蚤
其它毒性:殺蟲脒對蜜蜂無毒。
慢性毒性:殺蟲脒慢性中毒的動物可出現體重下降、血細胞壓積、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計數下降、白細胞數增加等。病理檢查可見肝臟有結節和細胞增殖灶,肝、腎、心臟、腎上腺、睪丸等臟器係數增加等。
國內有人曾對從事殺蟲脒生產工人進行過連續3年的動態觀察,除發現工人常有咽喉不適、咽部充血、多痰、胸部不適等刺激症狀外,尚有頭暈、乏力、多夢、失眠等神經衰弱症候狀群,以及眼心反射異常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這些症狀有與工人作業工齡延長而增加的趨勢。停止接觸後,部分工人的症狀可以減輕或消失。
致癌:WHO1972年報導,在慢性毒性實驗中,已發現殺蟲脒能誘發大鼠和狗的肝細胞結節性增生和膽小管增生。瑞士Sachassc博士用小鼠實驗,獲得了殺蟲脒及其代謝產物對氯鄰甲苯胺致癌陽性結果。小鼠皮敷殺蟲脒後皮膚發生了鱗狀細胞癌、乳頭狀瘤、表皮增生等一系列病變,其發生率與殺蟲脒劑量成正相關,而且還能使內臟生癌。1987年JMPR報告中提出,在接觸殺蟲脒的工人的尿中檢出了對氯鄰甲苯胺,這些工人的膀胱癌發生率是未接觸工人的72倍。國內生態流行病學提示,長期大量使用殺蟲脒地區顯示腫瘤及女性膀胱癌有所增加。
致突變:在殺蟲脒致突變研究中,國內一些單位所做的DNA抑制試驗及DNA修複試驗均獲得陽性結果。這些實驗表明殺蟲脒及其代謝產物對氯鄰甲苯胺對DNA有損傷和誘變作用。
代謝和降解:進入機體的殺蟲脒較易降解,排泄較快。排泄途徑以腎臟為主,其次隨糞、膽汁、乳汁排出。用H3、C14標記的殺蟲脒給犬口服後,尿中排泄85%,膽汁排泄5%,糞中排出0.6%。
殺蟲脒在土壤中分解迅速,在大田條件下,50%殺蟲脒消失的時間為20至40天。
在中性和鹼性介質中,首先水解成4-氯-N-甲醯-鄰-甲苯胺。
殘留與蓄積:殺蟲脒在體內迅速代謝,並以中等速度從體內排出,無明顯積蓄作用。
一項研究表明,除桃之外,收穫前所有水果中殘留總量不超過1mg/kg。在桃中,收穫前發現有1.6mg/kg的殺蟲脒和0.2mg/kg的4-氯-2-甲基甲醯替苯胺。後者比前者的殘留時間要更持久些。
遷移轉化:殺蟲脒進入環境的主要途徑有藥物噴灑、生產廢水排放以及交通運輸、儲存等事故性排放。在環境中,殺蟲脒主要歸宿於水體和土壤。
危險特性:遇明火、高熱可燃。受熱分解,放出氮氧化物和氯化物等有毒氣體。
燃燒(分解)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氫、氧化氮。

監測方法

直接進水樣氣相色譜法

實驗室監測方法
氣相色譜法《常見有毒化學品環境事故應急處置技術與監測方法》胡望鈞主編
氣相色譜法《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編
鹽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環境標準

前蘇聯 車間衛生標準 0.3mg/m3
美國(1981)食物和飼料中容洗殘留限值 0.05~12mg/kg(特定動植物農產品)

應急處理

疏散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污染區,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式呼吸器,穿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後收集轉移到安全場所,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經稀釋的洗水放入廢水系統。如大量泄漏,利用圍堤收容,然後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後廢棄。

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生產操作或農業使用時,建議佩帶防毒口罩。緊急事態搶救或逃生時,應該佩帶自給式呼吸器。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防護服:穿相應的防護服。
手防護:戴防護手套。
其它:工作現場禁止吸菸、進食和飲水。工作後,徹底清洗。工作服不要帶到作業場所,單獨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後再用。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急救措施
殺蟲脒中毒時,主要是及時對症治療。口服者應洗胃。皮膚污染者,應脫去衣服,用肥皂水充分清洗。眼睛接觸時,立即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沖洗10分鐘或用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有呼吸困難者給予吸氧。靜脈滴注10%葡萄糖500~1500ml加維生素C(500~2000mg),以加強解毒作用,促使毒物排出體外。嚴重中毒有紫紺時,可用小劑量美藍靜脈注射,給以保肝藥物及各種維生素。在治療中應密切觀察病人肝、腎功能受損情況。
對中毒者給予葡萄糖鹽水、維生素C及中樞神經興奮劑、利尿劑等對症治療,對經口中毒病人,靜脈注射1%美藍4~10ml或10%硫代硫酸鈉10ml。
殺蟲脒中毒的預防措施與其它農藥相似。
水稻整個生長期內只準使用1次。每畝用25%水劑100g,距收割期不得少於40天;每畝用25%水劑200g,距收割期不得少於70天。禁止在其它糧食、油料、蔬菜、果樹、藥材、茶葉、菸草、甘蔗、甜菜等作物上使用。
防止沾污擴散:生產過程要防止跑、冒、滴、漏,搞好生產廢水的處理。交通運輸中應嚴格按法規要求,懸掛危險品、毒品標記。貯存時要單獨存放,不得與食品、飲料混放。鑒於殺蟲脒是致癌物。應特別控制其施藥濃度及範圍。
滅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乾粉、砂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