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香港地名)

天后位於香港東區,屬於銅鑼灣東部(或北角西部)。1985年5月31日,香港捷運港島線通車,並於維園東部設一車站,根據附近的銅鑼灣天后廟而命名為“天后站”。從此之後,香港人普遍稱車站一帶為天后,但香港地圖上並沒有“天后”這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后
  • 外文名稱:Tin Hau
  • 所屬地區:中國香港
  • 地理位置銅鑼灣東部
地理位置,歷史,選區,周邊環境,天后站,簡介,歷史,建築方式,

地理位置

天后的具體範圍,為興發街以東,清風街天橋以西之範圍。興發街以西稱為銅鑼灣區,清風街天橋以東則已屬於炮台山區。
銅鑼灣與北角的一部份
在天后區主要部份的郵寄地址是列為銅鑼灣,考試區域也是灣仔區(參見各地圖及著名建築物如皇仁書院的法定地址),而天后廟及天后廟道以上一帶則列為北角(參見各地圖及著名建築物如庇理羅士女子中學的法定地址),皇仁書院為灣仔區學校,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則為東區學校。因此天后一詞只是人們的統稱,很少會用於非常正式的場合,也含前北角與銅鑼灣地區。炮台山的稱呼也是因捷運站而把它由北角的傳統稱呼分裂出來。
天后廟前的“紅香爐”天后廟前的“紅香爐”

歷史

昔日的天后是銅鑼灣的一部份,指銅鑼灣海灣的東岸。位於天后的“銅鑼灣街市”、“銅鑼灣消防局”和“銅鑼灣社區中心”以及已拆卸的“銅鑼灣警署”就留下了過去的地理劃分的痕跡。直到1985年捷運天后站的落成,才使該區被稱為天后。而“銅鑼灣消防局”和大坑的“銅鑼灣道”的英文名字為Tung Lo Wan Fire Station和Tung Lo Wan Road,不是用Causeway Bay。
香港捷運是根據該區附近的天后古廟而命名天后站的。那座天后廟位於天后廟道,建於1747年。天后又稱媽祖,為中國沿海地區人民普遍信仰的海神。相傳那個時期,該區住了一個來自廣東淡水客家的戴氏家族,以捕魚和割草為生。戴氏族人在岸邊拾得一個紅香爐,認為是天后的信物,便將其撈起立祠供奉。後來上香的漁民不斷增多,所以於拾得香爐之處興建一座天后廟,一直保存至今。因為這個紅香爐,天后古時亦稱為紅香爐。

選區

因為方便分區問題,區議會把此區列為東區,(東區選區分界圖),這個區域其實包含了三個選區:天后選區 (C16)、維園選區 (C18)及部份的炮台山選區 (C17),但此區在市政局年代及早期區議會獨存時代為灣仔區。

周邊環境

屋苑
柏景台(英皇道1號) - “白花油王子”顏福偉居住於此
傲龍軒(天后廟道18號)
飛龍台(天后廟道26-32號)
● 威景台(天后廟道70號)
其他
● 香港鐵路天后站
● 聖公會聖米迦勒國小
● 聖公會聖彼得堂
地點
大坑(經銅鑼灣道)

天后站

簡介

天后站(英文:Tin Hau Station)是港鐵的一個鐵路車站,位於香港東區天后高士威道至英皇道地底。車站設有兩個側式月台,並裝有月台幕門。本站取名自鄰近的銅鑼灣天后廟。

歷史

早期系統及港島線(1967-1985)
1967年,捷運規劃港島線初稿中,天后站的位置在炮台山區油街一段英皇道,及七海商業中心的地底,跟現時炮台山站位置相約。1980年,捷運對港島線的規劃作出更改,將原有的天后站一分為二,稱為域多利及炮台兩站。其中新增的域多利站位於銅鑼灣裁判署地底。兩站其後再分別更名為天后站及炮台山站,並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
銅鑼灣裁判署是一座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建築。因應天后站的工程,此建築需被拆毀。並在1986年1月重建為柏景台。

建築方式

車站承建商為日本熊谷組,售票大堂及月台隧道先後於1982年5月及9月開始動工。上層東行隧道以隧道盾挖掘建造;而下層西行隧道則使用了新奧地利隧道建造法,也是首次使用這種建造技術的。兩者均在加壓環境下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