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廟(香港銅鑼灣天后廟)

天后廟(香港銅鑼灣天后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后廟位於香港銅鑼灣天后廟道10號,始建於清初,由戴仕蕃建造,當時稱之為“鹽船灣紅香爐廟”,天后廟的業權至今仍為戴氏族人(戴氏福堂有限公司)所擁有,1928年通過的《華人廟宇條例》,規定全港廟宇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但紅香爐天后廟獲豁免,仍由戴氏族人自行管理,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子。銅鑼灣天后廟主祀神靈是天后娘娘,另祀神靈為觀音、正財神及包公。附近的捷運站亦命名為“天后站”。

深圳南頭南山畔,亦有一座天后廟,又稱南山新廟,為清代建築,現僅剩後殿一座,為五開間,進深11.5米,寬23米,前殿已被拆毀,後殿右側有一水井,是供廟祝用的。後殿中堂設有天后神位,靈牌上書“護國庇民天后元君之神位“其對聯為”自宋迄今八百年來昭聖跡,由閩而粵三千里內著神靈“。左右兩間各有窗一對,左額為”種蘭“,對聯為”痊身藥樹無煩惱,觸手天花報吉祥“,右額為”植桂“,對聯為”丹桂有香皆結子,青萱無蕊不宜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后廟
  • 外文名:Tin Hau Temple
  • 地理位置:香港銅鑼灣天后廟道10號
  • 建立時間:清初
  • 建造人:戴仕蕃
  • 歷稱:鹽船灣紅香爐廟
建廟歷史,廟宇建築,建築格局,天后,歷史文物?,特色,交通,

建廟歷史

傳說一
有一個紅香爐被水衝到現今的銅鑼灣,當地鄉民和漁民認為是天后娘娘顯靈,在該處建一小廟,用這個香爐來上香奉祀,由於靈驗之故,廟貌便發展起來;故此廟所在地改稱為“紅香爐山”,衝來香爐的港口改稱為“紅香爐港”。及後“紅香爐港”泛指港島一帶,亦是“香港”的命名。
傳說二
銅鑼灣天后廟約於十八世紀初由戴氏家族所建。戴氏為來自廣東淡水的客家人,初時定居九龍灣一條名“蒲崗”的村莊,戴氏常渡海至港島沿岸割草,相傳其族人在岸邊拾得一具神像,遂為其立祠供奉。其後善信漸多,香火漸盛,遂籌募經費,興建一座正式的天后廟。

廟宇建築

銅鑼灣天后廟雖歷經多次重修,先在道光甲辰(1844年)重修,至今仍保持著同治七年(1868年)第二次規模宏大重修時的面貌。
廟門橫額《天后古廟》四個大字,廟門外部石樑有同治七年的字樣,兩旁有道光廿五年(1845年)雕刻有"興邑刁爵"字樣的石獅,及光緒廿八年(1902年)的銅聚寶爐和香爐,並保有生動逼真的屋脊人物陶塑和精緻的壁畫。

建築格局

該廟的建築格局比較特別,與位於海壇街的武帝廟的格局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門上更留存著一對像蘇繡的木屏風。廟的正殿在後,左右有偏殿,在市區來說可算頗具規模。
天后廟

天后

天后又稱媽祖,原是福建人士,名叫林默娘。據稱她天生異稟,十三歲時遇一方士盡授所學,能知未來,起病扶衰;據稱她經常乘一張葦席往來海上,拯救一些遇溺的人,人們便尊奉她為保護海上安全的神靈,建廟紀念她

歷史文物?

該廟正門“天后廟”三字及對聯“百粵著聲靈大道為公?福自天宏啟宇;八方虔禱祀群生在 宥臚歡薄海慶安瀾”,刻於民國二年(1913年)。

特色

天后廟為屯門漁民的信仰中心,所以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寶誕都會舉辦廟會,其間會一連五天於廟前廣場架起舞台演神功戲及一系列活動如舞龍舞獅等。天后寶誕為屯門各村落居民及漁民的盛事,他們都會前往天后廟賀誕,為此警方亦會在天后路作封路措施以方便民眾到天后廟參拜。
另外由此屯門年宵市場用地因西鐵屯門站興建工程而失去,經過多年轉換場地後,近年選擇在廟前廣場為年宵市場用地。雖然年宵市場不及維園般大型,但由於在廟前舉行,甚有中華特色,所以有另一番的味道。

交通

從中環7號碼頭外巴士總站乘25線巴士往天后廟道;或乘捷運至天后站B出口,過馬路後沿天后廟道步行,廟宇位於右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