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

大馬哈

大馬哈魚,是鮭形目(Salmoniformes)其中一種,屬鮭科魚類,是鮭魚的一種,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有9亞目25科146屬510種,純淡水種類82種。它們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卻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長大。大馬哈魚是肉食性魚類,它們的本性兇猛,到大海後以捕食其他魚類為生。而在幼魚期則以水中的底棲生物水生昆蟲為食。大馬哈魚可以長到6公斤,它們是珍貴的經濟魚類,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卵也是著名的水產品,營養價值很高。大馬哈魚素以肉質鮮美著稱於世,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黑龍江畔盛產大馬哈魚,被譽為中國“大馬哈魚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馬哈
  • 拉丁學名:Oncorhynchus keta
  • 別稱:麻哈魚 馬哈魚 大馬哈魚 鮭魚 麻糕魚 三文魚
  • :動物界
  • :鮭形
  • 亞目:鮭
  • :鮭
  • :麻哈魚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

形態特徵

太平洋大馬哈魚共分紅大馬哈魚、銀大馬哈魚、狗大馬哈魚、大鱗大馬哈魚、細鱗大馬哈魚和櫻桃大馬哈魚6種。紅大馬哈魚分布在從白領海峽到日本以及北美洲哥倫比亞河流一帶的海域;銀大馬哈魚分布在從白領海峽到日本以及墨西哥蒙特雷灣的海域;狗大馬哈魚分布在從北極圈南邊加拿大的馬更些河和俄羅斯的勒拿河到日本的海域;大鱗大馬哈魚分布在從美國和加拿大的育空河到我國沿海以及美國薩克拉門托河的海域;細鱗大馬哈魚分布在從北極到日本以及美國克拉馬斯河的海域;櫻桃大馬哈魚分布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區。、

生活習性

大西洋的大馬哈魚分布在北大西洋兩岸的河流出海口區域。成年的大西洋大馬哈魚平均體重約4.5千克,大鱗大馬哈魚平均體重約10千克,22~36千克重的大鱗大馬哈魚也很常見;狗大馬哈魚平均體重約4.5~5.5千克;銀大馬哈魚平均體重約3~4.5千克;紅大馬哈魚大約重2~3千克;櫻桃大馬哈魚大約重1.3~2.7千克。
太平洋大馬哈魚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海里,成年的大馬哈魚要游到河流中去產卵。這時候,雌大馬哈魚在河底的砂礫中挖出一個洞來,在雄大馬哈魚的配合下,產下受精的魚卵,然後用沙子把受精卵遮蓋起來。太平洋大馬哈魚在產卵以後很快就會死去。相比之下,許多大西洋大馬哈魚的命運就要好得多。它們在產卵以後,還會安全地返回大海,一二年以後又可以回來產卵,有些一生可以產卵三四次。大馬哈魚產卵的時間一般在夏末秋初,卵在深冬時分孵化,時間要視水的溫度而定,大約為60~200天不等。小魚苗在自己能夠遊動覓食之前,主要靠卵黃中的營養來維持生命。細鱗大馬哈魚苗一出世就立刻游入大海;狗大馬哈魚苗在河水中逗留幾個星期;銀大馬哈魚苗則在河水中生活整整一年才游入大海;產於湖水中的紅大馬哈魚苗可能要在湖水中生活1~5年後移居大海。

繁殖方式

棲息在大海中的大馬哈魚兩側通常呈銀灰色。到了繁殖季節,各種大馬哈魚的色彩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雄大馬哈魚會長出鉤狀的顎。雄性太平洋大馬哈魚到繁殖季節的變化尤其突出。春天或者秋天到來的時候,它們沿河而上,除了偶爾碰一下魚餌以外,基本上什麼都不吃。它們產卵的地點比較靠近海邊。狗大馬哈魚和大鱗大馬哈魚則相反,它們要沿著育空河直流而上,到3200公里的源頭去產卵。在本能的驅使下,這些遷徙性的大馬哈魚為了到達產卵地,會奮勇搏擊激流,甚至不怕下瀉的瀑布,不到目的地決不罷休。連在內湖深水中生活的大馬哈魚,為了生兒育女,也會沿著流入湖泊的河流逆流而上,尋找源頭產卵。
大西洋大馬哈魚雖然在不少地區有捕撈的商業價值,但它們主要還是屬於人們喜愛的垂釣魚。太平洋大馬哈魚的捕撈價值則比大西洋大馬哈魚大,每年的捕撈量高達上百萬千克,其中一半是細鱗大馬哈魚。
紅大馬哈魚、銀大馬哈魚和大鱗大馬哈魚等幾種大馬哈魚屬瀕危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