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寺,是唐洛陽城內的一座佛寺,位於上東門街南側里坊內,是武則天建造的官立佛寺,唐開元間改名為開元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雲寺
- 地理位置:河南洛陽市
大雲寺,是唐洛陽城內的一座佛寺,位於上東門街南側里坊內,是武則天建造的官立佛寺,唐開元間改名為開元寺。
大雲寺是平涼市涇川縣的寺院,隋名大興國寺,武則天改作大雲寺。大雲寺是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上興建的,並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做成鎏金銅匣、金銀棺槨,並用琉璃瓶盛裝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於公元694年重新瘞...
大雲寺,位於渾源縣城西南10公里處龍山腳下荊莊村,該寺是1972年山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尤其是其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它鮮明的金代藝術風格,對研究當時古建築具有重要價值。2001年,大雲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制沿革 ...
商洛大雲寺,即商州大雲寺,初名“西岩院”,舊址在商洛市商州區城北的金鳳山上。始建於唐代,史載武則天為了給自己做女皇尋找依據,在《大雲經》中找到“我佛化身為女王”的文字,遂下令各地建立大雲寺。寺內建築為明代翻建。商州...
大雲寺,昌於金,毀於元,重修於明並新建千佛閣。它歷史悠久,許多文人在此留下名詩絕句千古流傳,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建千佛閣的動人故事。武周始建 相傳,公元690年,武則天經過多年韜光養晦,終於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大唐”為...
大雲寺,位於武威市涼州區東北隅,原為前涼國王張氏的宮殿,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雲寺由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張天錫始建,原名宏藏寺;唐武則天天授元年改名大雲寺;...
山西臨汾大雲寺自創建以來,來山西臨汾大雲寺的旅遊是越來越多。山西臨汾大雲寺原名宏藏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為東晉十六國前涼昇平七年(363)張天錫所建造。唐載初元年(689)七月重修後改名為大雲寺。因屢遭...
大雲寺位於建湖縣恆濟鄉沿南村第七村民小組。據清乾隆《鹽城縣誌》記載: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由陳夫所建。元末毀於兵燹。明萬曆九年(1581),袁哲茂重募建。寺廟房屋50餘間,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祀殿、祖堂、誦經...
武鄉縣大雲寺,初名岩靜寺,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城西25千米故城鎮故城村中,北齊河清四年(565年)建造東漢涅氏縣治所治所。武鄉縣大雲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南北長120.5米、東西寬65.47米,占地面積79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大雲寺位於嘉善縣大雲鎮,是一座歷史悠久古剎。沙門雲谷禪師曾住持過大雲寺道場,袁了凡先生曾在這裡皈依。歷史沿革 大雲寺的建造起源於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有載:“公元690年僧法明等拾人偽造《大雲經》,令...
大雲寺銅鐘坐落在武威城東北角的大雲寺內,與文廟、羅什寺塔、海藏寺、雷台等古建築遙相呼應。 於1981年9月l 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大雲曉鐘被譽為“涼州八景之一”。寺廟歷史 大雲寺,原名宏藏寺,...
大雲寺遺址位於三亞市崖城鎮水南二村西南的寧遠河出海口的沖積沙丘上。據清宣統《崖州志》記載,天寶七年(748年)六月,唐高僧鑒真師徒一行35人從揚州啟程,第五次東渡日本,渡海時遇颶風,漂流數千里到振州(今三亞市)的寧遠河口、(今...
大雲院,亦稱大雲寺,位於山西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龍耳山中。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寶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餘間。大雲院坐北朝南,占地...
大雲寺博物館位於西王母文化發源地、陝甘寧交通樞紐——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迄今已成為甘肅省最大的仿唐建築群。館藏文物 14粒舍利子有5層包裝。蘭州大學歷史系畢業生、縣文化館張映文寫了出土報告:地宮有門,門拱是石質半圓形...
大雲寺,位於武鄉縣城西25公里之故城鎮。這裡遠山環繞,一馬平川,春秋時為蔡皋狼之地,漢為涅氏縣治所。大雲寺就建於故城鎮中央。歷史記載 據拔貢程林宗於清道光元年冬撰附碑記《新修大雲寺記》云:大雲寺者,鎮之佛寺也,相傳...
大雲寺石刻位於安駕莊鎮小龍崗石村北布山之陽。唐武則天時初創大雲經,據此推斷大雲寺當創建於唐。建築初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49年又毀,1967年全毀。寺遺址前後有墓誌僧塔兩座。前一座高2.7米,6層,蓮花座,石鼓,四...
大雲寺·王母宮景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景區包含大雲寺景區和王母宮景區兩個核心景點。2023年9月18日,涇川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公告,正式將“大雲寺·王母宮景區”更名為“西王母文化景區”。 歷史沿革 2023年9月18日,涇川縣文體...
荊莊大雲寺大雄寶殿,原名大雲禪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西南10千米的荊莊鄉荊莊村。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渾源縣誌》記載,可知大雲寺的創建年代應在北魏後期。寺院原規模宏敞,現僅存大雄寶殿三楹,為金代遺構。元、...
大雲寺壁畫是唐代所畫的一幅壁畫,是十明王的像。簡介 大雲寺坐落商洛市城中,原有上寺、下寺,上寺在城北金鳳山,後被毀,下寺即現址。人文歷史 大雲寺始建唐代,公元690年,武則天借《大雲經》中“彌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
大雲寺故址石碑位於揚州市邗江區竹西街道黃金村竹西路西段北側、竹西公園內。文物信息 唐大雲寺故址石碑原立於揚州市邗江區黃金壩路西側,羅城東護城河的東岸,立碑時間為1963年。大雲寺為鑑真和尚出家地,其故址經揚州著名中醫學家耿鑒庭...
大雲寺石窟,唐代開鑿,亦稱鳳凰寺或睡佛寺,位於甘肅省成縣城南約2公里處的鳳凰山麓崖面上,現隱約可辨崖面上有兩個尖拱形淺龕,龕內造像已殘毀無存。在崖壁下殿宇中尚保存有一身高約4米的坐佛和一身高約3米的臥佛,可惜已被全部重新...
《大雲寺贊公房四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這四首詩敘寫唐都長安大雲寺中情事,感謝大雲寺僧贊公對詩人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啟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詩人陷賊、困居長安的生活。第一首詩寫初到大雲寺,並記述寺中景象;第二首...
大雲寺,位於甘肅涇川縣,建於公元690年,占地面積364畝。內容簡介 1964年10月,甘肅省涇川縣水泉寺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意外發現一件套函,裡面存放的了十四顆佛教界的至尊寶物——佛祖舍利。這些舍利來歷非凡,它曾被兩代開國皇帝所供奉...
大雲寺五重舍利寶函是唐延載元年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此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銅匣、銀槨、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層層套置而成。最外層為石函,由質地堅硬的灰色大理石製成,方形覆斗頂,頂上正中刻...
杞縣大雲寺塔,俗稱瓦崗塔,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杞縣瓦崗村東北隅,是明朝時期的古建築。杞縣大雲寺塔,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依宋初原塔舊跡補建而成。塔高約21米,青磚迭砌,仿木結構,七級八角形,逐層內收,層層出檐。其後塔剎...
大雲寺佛舍利套函是承載佛舍利的一套棺,由金棺、銀棺和銅匣組成。是我國的國寶之一。詳解 金棺 裝飾得精巧華麗,棺蓋和棺身通體用金片、珍珠與綠松石鑲嵌成一朵盛開的蓮花,周圍又飾以金片組成的6朵小蓮花,蓮蒂、蓮花和蓮葉都...
唐大雲寺舍利銅函金棺銀槨,佛教葬具。由石函、銅函、銀槨、金棺和玻璃瓶組成,層層套置。石函呈覆斗形,頂部刻“大周涇州大雲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粒”。函身刻“延載元年”函銘。銅函形同石函,遍體鎏金,刻忍冬草紋。蓋頂鑲...
鐵佛寺,也叫大雲禪寺、大雲寺,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鼓樓南,與山西師範大學毗鄰,因為寺內高聳的寶塔下供奉著一尊鐵鑄佛頭而得名。鐵佛寺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毀壞,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
從今存的有關金石、史料準確記載,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佛教即傳入成縣。《元一統志》載:“成州大雲寺殿後崖壁上有刻字,云:漢永平十二年重修,寺主廣昌記。又閣崖上刻字云:梁大同九年。”宋王象之在《輿地碑記目》中云:“...
睡佛山寺唐稱大雲寺,宋、元稱鳳凰山寺,俗稱睡佛寺。在成縣支旗鄉廟灣行政村,東距縣城5公里。基本信息 鳳嶺沿廟灣河谷伸展,宛若連屏;東有石龕,在山之腰,有曲徑達其上,廣可容千人,明思宗崇禎中.李自成破縣城後,曾移縣治駐...
大雲寺,原名宏藏寺,宋、西夏時期稱為護國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為東晉十六國時的前涼張天錫所建造。唐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朝廷在全國頒《大雲經》,下詔各州郡修建大雲寺。涼州遂將宏藏寺改名為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