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古代名剎

成縣古代名剎

從今存的有關金石、史料準確記載,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佛教即傳入成縣。《元一統志》載:“成州大雲寺殿後崖壁上有刻字,云:漢永平十二年重修,寺主廣昌記。又閣崖上刻字云:梁大同九年。”宋王象之在《輿地碑記目》中云:“大雲寺在風凰山上,去州七里,漢建。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與贊上人相聚處,贈答有詩。”又稱:“《大雲寺碑》在鳳凰山上……殿崖上刻字云:漢永平十二年。”從以上記載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即波及下辨。並於漢永平十二年創建了鳳凰山寺。此寺與當時中國最早的白馬寺同時,是隴右境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寺院。唐、宋時,佛教在成州已進入空前的鼎盛時期。當時佛教寺院遍布全縣各地,迄至明、清,地方設僧會司於治北興教寺內,管理教務。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由地方名流權柏黨、徐天祥等人發起,成立佛教協會,刻印《地藏經》、《金剛經》、《藥師經》、《華嚴普賢行願品》、《朝暮課誦》等典籍百餘部。由於佛教一再宣稱只要念經拜佛,一心向善,就可以得到人們所面臨而得不到的快樂和幸福,因而佛教在成縣長興不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縣古代名剎
  • 地理位置:甘肅隴南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雲寺
景點概況,景區簡介,大雲寺,龍門寺,泥功山寺,普賢殿,

景點概況

從今存的有關金石、史料準確記載,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佛教即傳入成縣。《元一統志》載:“成州大雲寺殿後崖壁上有刻字,云:漢永平十二年重修,寺主廣昌記。又閣崖上刻字云:梁大同九年。”宋王象之在《輿地碑記目》中云:“大雲寺在風凰山上,去州七里,漢建。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與贊上人相聚處,贈答有詩。”又稱:“《大雲寺碑》在鳳凰山上……殿崖上刻字云:漢永平十二年。”從以上記載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即波及下辨。並於漢永平十二年創建了鳳凰山寺。此寺與當時中國最早的白馬寺同時,是隴右境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寺院。唐、宋時,佛教在成州已進入空前的鼎盛時期。當時佛教寺院遍布全縣各地,迄至明、清,地方設僧會司於治北興教寺內,管理教務。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由地方名流權柏黨、徐天祥等人發起,成立佛教協會,刻印《地藏經》、《金剛經》、《藥師經》、《華嚴普賢行願品》、《朝暮課誦》等典籍百餘部。由於佛教一再宣稱只要念經拜佛,一心向善,就可以得到人們所面臨而得不到的快樂和幸福,因而佛教在成縣長興不衰。

景區簡介

在眾多的佛教寺院中,其創建年代較早,香火旺盛,遠近聞名,且建築規模壯麗宏大的,境內大致有以下幾處:

大雲寺

位於縣東南七里鳳凰山麓,唐以前以鳳凰山名,即鳳凰山寺,始建於漢永平十二年(69年),為隴右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佛教寺院。武則天即皇帝位後,因《大雲經》中有“女主威伏天下”的宗教預言,遂令天下諸州置大雲寺,鳳凰山寺即於此時易名為大雲寺。從寺後峭壁上殘存的一排排樁眼,可以斷定,最初大雲寺雄偉的殿堂樓閣,依整座山體之面,層層迭迭地向上建造,幢幢緊密相連、椽摩棟接的建築把山體的中下部全面包住。經重修的大雲寺殿閣仍依原來方向由東向西作斜長形分布,東側有一尊臥佛橫亘於石龕之中。據傳這裡最早的臥佛建於唐貞觀年間,臥佛頭戴綰圓圈小花的髮髻,枕以雕花枕頭,耳掛綻花耳環,俊美的臉龐準確地表達出釋遨牟尼涅槃的坦然神情。臥佛頭西足東左側臥姿勢,是對佛經中要求臥佛頭北足南右側臥姿勢的逆動,顯示了工匠造佛像以山取勢的苦心設計。
在緊挨臥佛的崖壁上,有一處唐代墨書題記,高約五十厘米,長約八十厘米,題記凡二十行,二百三十五字,八分書,書體為行草。題記為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成州刺史李叔政所題,記述了當時成州歷經戰亂和雨澇災害,城垣殘破、民不聊生的慘狀及修葺大雲寺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昇平景象。在臥佛東西兩側的岩壁上,還有三處摩崖石刻,寺內尚存四通殘碑。在這些石刻、殘碑中,三處摩崖石刻和三通詩碑均為宋代所刻,惟八棱碑為唐代所刻。八棱碑銘文系佛經,凡二十七行,殘存六百四十一字,其落款與成州大雲寺墨書題記相同,故此八棱碑亦屬唐元和間所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