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寺(山西渾源縣寺廟)

大雲寺(山西渾源縣寺廟)

大雲寺位於甘肅省平涼涇川縣,開放時間是早9:00-晚6點,大雲寺是1972年山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尤其是其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它鮮明的金代藝術風格,對研究當時古建築具有重要價值。2001年,大雲寺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有不少地方已剝蝕脫落,斑駁漫漶,有的地方已有坍塌毀壞現象,急需加以修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雲寺
  • 外文名稱:Dayun Temple
  • 地理位置:甘肅省平涼涇川縣
  • 開放時間:早9:00-晚6點
  • 景點級別:AAAA
  • 著名景點涇川大雲寺佛骨舍利
渾源縣城西南10公里處龍山腳下荊莊村,有一座古樸典雅、風格迥異的古建築。在四圍平房的簇擁下,它顯得沉靜、從容,甚至有些孤獨。曾幾何時,它作為當地人們崇佛拜教的神聖之地,是人們信仰的寄託之所;它作為龍山景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不少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足跡。越過千年滄桑,幾經歷史煙塵仍巍然聳立,歲月曆練並鑄就了它的深沉蘊藉。雖身處邊遠山野,但這絲毫不能阻擋它的價值和魅力。如今,它正日益引來人們關注的目光。大雲寺,原名大雲禪寺。據乾隆癸未年《渾源縣誌》記載:“大雲寺舊志大雲禪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龍山,為上院;一在城西荊家莊,為下院,”由此可見,在渾源縣龍山西南和西面,有兩個寺院,位於西南龍山上的叫上院,位於西邊龍山腳下的叫下院。而下院即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位於荊莊村的大雲寺。
龍山上、下兩院始建於北魏時期。想來,那時,上、下兩院就已作為佛教拜祭之所盛極一時了;後又經歷代修葺擴大,其香火久盛不衰。這裡不僅宗教氣氛濃厚,而且毗鄰龍山山脈,自然景色秀麗,風光不俗,曾有不少文人雅士來此參禪、遊覽或隱居。據說在金元時期,龍山的名氣比恆山要大。當時金末太學生、渾源人劉祁,在蒙古人滅金後隱居於家鄉龍山,結廬草居,室名為“歸潛堂”,在這裡寫下了著名的《歸潛志》。當時在河東頗有詩名的才子麻革受劉祁之邀,北上游龍山曾宿於大雲禪寺文殊閣。面對龍山及周圍景觀,他發出“不知天壤之間,六合之內,復有幾龍山也?”之感嘆。而元代詩壇領袖、大詩人元好問,與名士李冶、張德輝也經常游龍山,時號“龍山三老”,他們於此吟詠詩詞歌賦,傳為一時佳話。元好問親切地稱龍山為“老龍”、“大物”,有“胸中隱然有此大物,便可揮斥八極隘九州”之句。他以《游龍山》為題寫過一首72言的長詩,風格恣肆豪放。在他游恆山的日記中也提到過龍山及大雲寺。
很自然地,這些名人雅士在龍山及附近大雲寺的頻繁活動,使渾源龍山不僅成為風景名山,而且成為文化名山。而大雲禪寺,即龍山上、下兩院,作為名士們禮佛修身和旅遊的場所,自然也成為龍山景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院和下院交相輝映,成就了當地歷史上有名的佛教煙火之盛地。然而遺憾的是,上院只留下一個遺址供人惆悵憑弔;所幸還有下院,即現存的荊莊大雲寺,其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保存還較完好。透過它,我們可看到金代古建築的風采,並可想見當時煙寺相望、香客不絕的情景。
如果沿著那條充滿滄桑感的李峪口古道走上去,或者到荊莊大雲寺去尋游劉祁、元好問、麻革等名流,會看到那裡的山林蓊鬱依舊,山澗清澈依然,寺院寂然而立。而斯人已去,風雅無尋;空谷回音,寂寥落寞,又怎能不陡生出歷史和人生的興亡之嘆。
荊莊大雲寺歷代均有修葺和增補。大雲寺原為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與大多數寺院一樣,大雲寺的主殿有金剛殿(山門)、天王殿(過殿)、大雄寶殿,兩側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廂房等。它們高低錯落又疏密有致地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然而近千年以來,寺院歷經滄桑,幾迭興衰,屢遭舛運,現僅存大雄寶殿一座。其它建築先後被毀。解放以來,因縣供銷社一直占用大雄寶殿作為庫房使用,故而不塌不漏地得以保存。
大雲寺是1972年山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尤其是其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它鮮明的金代藝術風格,對研究當時古建築具有重要價值。僅從它的體量上看,這樣的鄉間小廟在古代也許不算什麼,但它的遼金風格和不凡氣勢使你不能小覷了它--遠遠看去,那碩大的斗拱挑起延伸而出的殿檐,莊嚴巍峨的氣勢凌然而現,令人嘆服。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高9米左右,平面呈長方形,座北朝南,單檐硬山頂。殿頂為綠色,以筒板瓦覆蓋,脊上鴟吻已所存無多。儘管有些許破敗,但主體的尚好保存使其風采仍在,不能不使人感嘆古建築之堅美。架梁斗,仍存遼金建制。檐柱之上,置有古樸華麗的斗拱一圈,均為四鋪作,螞蚱耍頭。為擴大殿內空間,使用了“減柱造”的技法,整個大殿內外只用檐柱10根,給人大方、疏朗、簡樸之感,充分體現出建築的時代風格和藝術特色。
大雄寶殿內金身塑像雖已無存,但四壁仍留有明代壁畫,大部分用白泥粉覆壓著,保持基本完好,用水洗刷即可顯露出來。據傳,壁畫內容為10大說法佛像,有關學者鑑定為明代所畫。壁畫描金瀝粉,丹碧交輝,線條勁健,形象生動。從局部觀察,壁畫畫法為重彩平塗,線條多為聚墨碾子畫,設色以朱紅、石赭為主,兼用黃、白、赭等色彩,瀝粉貼金,更添畫面的富麗。壁畫能夠完好保存,得益於原縣供銷社用作倉庫之“功”。據說白泥粉是供銷社一位愛好文物的職工珍愛壁畫,為保護它塗抹上去的。這不能不令人感動。試想,如果不是這個自覺行動,那么我們如今將無法看到這一珍品的遺存。
據史料記載,金元時期的龍山及周圍的大雲寺已留有許多碑刻。麻革《游龍山》中曾特別講到他與同游諸人在龍山大雲寺觀瞻龍山留題碑碣的事情。但如今的大雲寺院內已是看不到那么多碑碣石刻了。筆者去游觀時,倒也看到院內有一石碑,篆額題為《重修龍山寺碑》,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縣拔貢生王家賓撰文並書寫。據此可知,大雲寺在清初又名龍山寺。
2001年,大雲寺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有不少地方已剝蝕脫落,斑駁漫漶,有的地方已有坍塌毀壞現象,急需加以修復。
徜徉在大雲寺,歷史的厚重和滄桑感會撲面而來。它使你相信,朝代的興衰更迭,大浪淘沙,而真正能留下來的到底是什麼。透過大雲寺這一金代古建築,我們看到的又何止是它外表的古樸壯觀及考古學術上的研究價值,分明還有它內里流淌出的獨特的藝術美和精神美啊。荊莊大雲寺,猶如一顆遺落在鄉野的明珠,正以其無可替代的價值和魅力熠熠生輝,光耀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