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陸橋運輸是藉助於不同的運輸方式,跨越遼闊的大陸或狹窄的
地峽,以溝通兩個互不毗連的大洋或海域之間的運輸形式。通常也是一種國際
聯合運輸。目的在於縮短運輸距離,減少運輸時間和節約運輸總費用支出。從太平洋東部的日本,通過海運到蘇聯
遠東沿海港口(
納霍德卡和
東方港等),後再經
西伯利亞大鐵路等陸上交通,橫跨
亞歐大陸直達歐洲各國或沿海港口,再利用海運到達大西洋沿岸各地,這類貨物運輸即為典型的大陸橋運輸。
所謂大陸橋運輸,是指使用橫貫大陸的鐵路、
公路運輸系統為中間橋樑,把大陸兩端的海洋連線起來的運輸方式。從形式上看,是海陸海的連貫運輸,但實際在做法上已在世界
貨櫃運輸和
多式聯運的實踐中發展成多種多樣。
媒介
大陸橋運輸一般都是以貨櫃為媒介,因為採用大陸橋運輸,中途要經過多次
裝卸,如果採用傳統的
海陸聯運,不僅增加運輸時間,而且大大增加裝卸費用和
貨損貨差,以貨櫃為運輸單位,則可大大簡化理貨、搬運、儲存、保管和裝卸等作環節,同時貨櫃是經海關鋁封,中途不用開箱檢驗,而且可以迅速直接轉換運輸工具,故採用貨櫃是開展大陸橋運輸的最佳方式。
歷史背景
大陸橋運輸是
貨櫃運輸開展以後的產物。出現於1967年,當時
蘇伊士運河封閉、航運中斷,而
巴拿馬運河又堵塞,
遠東與歐洲之間的海上貨運船舶,不得不改道
繞航非洲
好望角或南美致使航程距離和運輸時間倍增,加上油價上漲航運成本猛增,而當時正值貨櫃運輸興起。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大陸橋運輸應運而生。從遠東港口至歐洲的貨運,於1967年底首次開闢了使用
美國大陸橋運輸路線,把原來全程海運,改為海、陸、海運輸方式,試辦結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果,達到了縮短運輸里程、降低
運輸成本、加速貨物運輸的目的。
運輸線路
北美大陸橋
北美大陸橋指從日本東向,利用海路運輸到北美西海岸,再經由橫貫
北美大陸的鐵路線,陸運到北美東海岸,再經海路運箱到歐洲的“海—陸—海”
運輸結構。
北美大陸橋包括
美國大陸橋運輸和
加拿大大陸橋運輸。美國大陸橋有兩條運輸線路:一條是從西部太平洋沿岸至東部大西洋沿岸的鐵路和公路運輸線;另一條是從西部太平洋沿岸至東南部墨西哥灣沿岸的鐵路和公路運輸線。
北美大陸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服務範圍最廣的陸橋運輸線。
北美大陸橋運輸對
巴拿馬運河的衝擊很大,由於陸橋運輸可以避開巴拿馬運河寬度的限制,許多海運承運人開始建造超巴拿馬型貨櫃船,增加單艘貨櫃船的載運箱量,放棄使用巴拿馬運河,使貨櫃國際
海上運輸的效率更為提高。
西伯利亞大陸橋
我國通過
西伯利亞鐵路可進行陸橋運輸的路線有三條:1.鐵-鐵路線; 2.鐵-海路線;3.鐵-公路線
西伯利亞大陸橋存在的問題 :運輸時間不穩定;鐵路運輸中,貨物位置難確認;往返貨源不平衡
新亞歐大陸橋
亞歐第二大陸橋,也稱
新亞歐大陸橋。該大陸橋東起中國的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港,全長10837km,其中在中國境內4143kmn,途徑中國、
哈薩克斯但、俄羅斯、
白俄羅斯、波蘭、德國和荷蘭7個國家,可輻射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0年9月,中國鐵路與哈薩克鐵路在德魯日巴站正式接軌,標誌著該大陸橋的貫通。1991年7月20日開辦了新疆一哈薩克斯但的臨時邊貿貨物運輸。1992年12月1日由連雲港發出首列
國際貨櫃聯運“東方特別快車”,經隴海、
蘭新鐵路,西出邊境站
阿拉山口,分別運送至
阿拉木圖、
莫斯科、
聖彼得堡等地,標誌著該大陸橋運輸的正式開辦。該大陸橋運量逐年增長,並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其他運輸形式
北美地區的陸橋運輸不僅包括上述大陸橋運輸,而且還包括
小陸橋運輸(Mini-bridge)和微橋運輸(Micro-bridge)等運輸組織形式。
小陸橋運輸從運輸組織方式上看與大陸橋運輸並無大的區別,只是其運送的貨物的目的地為沿海港口。
微橋運輸與小陸橋運輸基本相似,只是其交貨地點在內陸地區。
運輸特點
1. 屬大陸橋運輸範疇,採用
海陸聯運方式,全程有海員段和陸運段組成;
2. 比採用海運縮短路程,但增加了裝卸次數。所以在某以地域大陸橋運輸能否發展,主要取決於它與全程海運比較在運輸費用,運輸時間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度
3.比全程海運運程短,但需增加裝卸次數。在某一區域大陸橋運輸能否存在和發展,主要主要取決於它與全程海運相比在運輸費用和運輸時間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力
運輸優勢
經過與首個亞歐大陸橋的比較,新陸橋在交通運輸、運輸速度、清關能力、信息服務能力方面均具有較大優勢。
1、縮短運輸路程
2、減少運輸時間
3、整個大橋在高寒地區處於優越的地理位置並擁有良好的氣候條件。因為東部處在良好的地理位置,擁有溫和的氣候,所以港口無封凍期,可以不間斷的全年運行並保持一定的吞吐量
4、便捷的操作模式以至於無需再從他國進行海鐵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