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寧波段)

大運河(寧波段),即中國大運河浙江寧波段,位於中國大運河最南端,西自餘姚入境,向東經斗門、餘姚城區、丈亭慈城、寧波城區至鎮海甬江口入海,是中國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

大運河(寧波段)與自然江河、人工塘河並行結合、複線運行,正河152公里、支線179公里,合計331公里。沿線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數量眾多,其中3處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河段長度34.4公里;另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7項、省級文保單位49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運河(寧波段)
  • 地理位置:浙江省寧波市
  • 線路長度:331 km
  • 世界文化遺產點:3處
  • 國家級文保單位:17項
  • 省級文保單位:49項
歷史沿革,文化遺產,歷史意義,

歷史沿革

追溯大運河在寧波境內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時代,寧波段大動脈已初具雛形。唐時,藉由隋代開鑿的運河,明州城內的越窯青瓷、糧鹽美物直達長安;而長安洛陽揚州等地的貨物通過運河從明州出口海外。
大運河寧波段有著自己的特色,其在利用自然江河的基礎之上開鑿人工河塘,農業水利與水運交通一體開發,可謂“天工人巧,各居其半”。現在保留下來的河道多開鑿修繕於宋元期間。經歷朝歷代的整治與疏浚,浙東運河(寧波段)成為了集灌溉、防洪、運輸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水上動脈,沿岸分布著眾多由運河衍生的衙署官倉會館寺廟驛站等歷史景觀,以及附著於大運河的民俗風情、民間藝術等。
隨著近代鐵路、輪船的出現,運河的航運功能漸趨弱化,繁忙的河道漸漸平靜了下來。那些保留著的橋樑、碼頭、船閘和沿岸的官倉、會館、路亭,成為運河兩岸人們漸行漸遠的記憶。但這千年鑿開的河道盛載著波光粼粼的運河水,繼續灌溉豐饒的寧紹平原,與兩岸勤勞的人民生生不息。

文化遺產

大運河(寧波段)與自然江河與人工塘河並行結合、複線運行,其因勢取捨的設計、構築理念與航運方式,在中國大運河體系中獨一無二。
2014年6月,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餘姚部分)、浙東運河寧波段和寧波三江口(含慶安會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沿線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數量眾多,歷史跨度大,涵蓋運河水利工程及相關文化遺產、運河聚落、其他運河物質文化遺產、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運河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據統計,大運河(寧波段)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有3處,數量為全省六分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河段長度34.4公里,占全省遺產河道的10.5%;列入國家《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的遺產保護點11項;列入《大運河浙江段遺產保護規劃》的遺產保護點9項。此外,大運河(寧波段)沿線共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7項,占全市的54.8%;省級文保單位49項,占全市的56.3%。

歷史意義

大運河(寧波段)的開鑿與變遷對運河城鎮、運河村落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承載著寧波1200年的建城史,促進了運河聚落的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帶來了運河城鎮和運河村落的興旺,促成了城鎮建設與運河水系的緊密結合發展。
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有利於更好地傳承寧波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增強寧波市對外影響力,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奠定戰略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