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牌典禮
2010年5月,
遼寧省政府決定在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遼寧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0年6月13日,省政府下發檔案,決定在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遼寧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按照特事特辦、充分授權的原則,省政府將賦予試驗區更大的自主發展權、自主改革權和自主創新權。除國家有特殊規定外,凡屬於遼寧省和大連市相關的審批、管理許可權,原則上都下放給試驗區管委會。要求
長興島以推進自主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加強創新能力建設,不斷拓展改革領域,加快產業發展,為
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提供經驗和示範。長興島大開發大開放由此奏響了跨越發展的新篇章。
典禮儀式上,省長
陳政高和商務部副部長
易小準為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揭匾,副省長
許衛國為
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揭匾;省委常委、市委書記
夏德仁為
中共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委員會揭牌;市長
李萬才為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揭牌。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
胡斌宣讀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級為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批覆函;省政府秘書長
馮韌宣讀了
遼寧省政府關於在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設立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決定;市委副書記
里景瑞宣讀了中共大連市委、市政府關於成立
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決定。副市長
曲曉飛主持會議。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徐長元致詞。他說,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正式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並被遼寧省確定為綜合改革試驗區標誌著長興島亮麗轉身,進入了跨越發展的新階段,對於激勵和鼓舞我們今後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推進全區新一輪的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海內外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緊緊依靠和帶領全區人民,以嶄新的姿態和旺盛的鬥志,超常規、快速度、大手筆、高質量,搶抓機遇,率先發展,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經得起人民,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新業績,為早日把
長興島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強大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家一流開發區,成為崛起在渤海東岸的一座現代名城,為助推
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市委書記
夏德仁發表講話,他說,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級為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長期以來對長興島的關心、支持與厚愛,也是長興島人艱苦奮鬥、勵精圖治的結果。同時也為長興島的騰飛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帶來了新的更大的發展機遇,可以預見,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大開發、大開放,
長興島將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必將有一個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他強調,長興島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今後任重而道遠。為此他要求:一要志存高遠,樹立世界眼光,向著國際一流、國內一流,向著知名開發區看齊,進一步把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為全市經濟成長、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
增長極,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實現科學發展的示範區。二要搶抓機遇。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要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凝心聚力,
真抓實幹,在大連“三個中心、一個聚集區”的建設中,在加快推進全域城市化進程中,走在前面,當好先鋒,做好表率。三要科學發展。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各項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創建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嶄新
長興島。
易小準指出,去年7月國務院批准
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國務院又批准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遼寧振興發展的高度重視與期望。商務部將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長興島的開發建設,繼續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更加具體的服務,不遺餘力地促進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健康發展。希望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提高開放水平,在
環渤海地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中充分發揮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省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政策優勢,迅速吸引了一批重大項目入駐,典禮上,副市長
朱程清與
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常務執行董事、中國總代表佐佐木淳一簽署了生態
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此外,韓國
浦項制鐵綜合加工基地、北控水務的輸水管線項目、
中融集團的福布斯國際中心等七個重大項目也在典禮上籤約。
經過近五年的開發建設,長興島已經由“打基礎”階段進入“求突破、求提升”階段。目前,長興島的城市建設初具規模,基礎設施日趨完備,服務功能不斷增強。2009年,長興島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都在60%以上,創造了“長興島速度”,同時,長興島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長興島已成為大連新的重要
經濟成長極和
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基本概況
201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級為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
2010年5月,省政府決定在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設立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
2010年6月13日,省政府下發檔案,決定在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遼寧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長興島水深灣闊,腹地寬廣,擁有
渤海灣最優良的建港條件,其中可用於臨港產業發展的岸線40公里,離岸400米即可達到20米等深線,離岸1公里即可達到30米等深線,是
環渤海經濟圈的最佳出海口。
管理體制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
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管理委員會是
大連市人民政府派出機關,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管委會為
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依法對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進行全面的行政管理,管委會主要領導按
大連市副市級(國家行政級別正地級)領導幹部配備,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管委會組織架構比照大連市政府工作部門確定。管委會機構編制實行總量控制、
動態管理,由管委會根據發展需要自行研究確定方案,報大連市
機構編制委員會備案。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
瓦房店市所屬
長興島街道、
交流島街道。
註:大連市副市級領導幹部是國家行政級別正地(廳)級。
省、市政府下放事權,賦予試驗區更大的自主
發展權、自主改革權和自主創新權。除國家有特殊規定外,凡屬省和大連市相關的審批、管理許可權,原則上都下放給試驗區管委會,賦予試驗區管委會行使有關省政府經濟管理許可權。
註:試驗區即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試驗區管委會即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政協提案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
復函大連:“國務院同意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級為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這一決定既為
長興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發展空間,也標誌著繼全國、省、市三級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呼籲推動
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被納入國家戰略後,政協傾力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再添“新作”。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
遼東半島中西部、面積349.5平方公里,轄長興島、
交流島、
鳳鳴島、
西中島、駱駝島五個島嶼,環島岸線總長189.3公里。2005年初,遼寧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建設以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為首要節點的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同年6月9日,又作出了“舉全省之力規劃和建設
長興島,逐步建成遼寧發展沿海經濟和
開放型經濟重要區域”的重大決定。
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龍頭,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發建設引起了各級政協組織和委員的極大關注。從全國政協到相關省市政協,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繫廣泛等優勢,通過舉辦論壇、組織調研、提交提案等多種形式,圍繞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的
產業定位和發展目標等積極獻智出力。
2007年以來,全國政協及遼寧省、大連市政協多次組織委員到
長興島實地考察,開展調研,就如何集中力量建設好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建成主導產業明確、特色優勢明顯的
臨海臨港產業集聚區等提出建議。2008年7月20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九三學社中央和遼寧省政協在大連舉辦了
遼寧沿海經濟帶政協論壇,圍繞以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為龍頭的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及發展戰略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並達成多項共識。會後形成的《遼寧沿海經濟帶政協論壇會議紀要》由全國政協以政協信息形式報送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2009年6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
賈慶林在遼寧調研時,專程到長興島臨港工業區詳細了解開發建設情況,強調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高起點上構築新型產業體系,在高水平上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在高層次上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在高標準上推進節能減排和
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已經不能滿足其快速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在遼全國政協委員多次將關於
長興島開發建設的專項建議帶到全國兩會,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在2008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東北財經大學副校長
武獻華提交提案認為,長興島以其優良的深水岸線資源、土地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完全具備建設東北亞重要
國際航運中心組合港區的條件。支持長興島的開發建設和對外開放,是吸引東北腹地傳統工業走向沿海地區,引導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布局由資源依託型向交通依託型轉變的重要途徑。武獻華提出的儘快將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格為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議,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各級政協多種形式的建言獻策活動與黨委政府的合力作用,推動了
長興島開發建設的快速發展,也為黨和政府將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格為
國家級開發區提供了重要參考。今年“五一”前夕,國務院批准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長興島的開發建設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