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是由吉林省出版產品質量監測中心主管,中國人民大學、吉林省出版產品質量監測中心聯合主辦的國家級期刊。本刊為雙月刊,國內刊號 CN 22-1410/C,國際刊號ISSN 2095-864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社會建設
  • 外文名稱: social construction
  • 語言:漢文
  • 類別:社會 
  • 主管單位:吉林省出版產品質量監測中心 
  • 主辦單位:吉林省出版產品質量監測中心、中國人民大學 
  • 編輯單位:《社會建設》編輯部
  • 創刊時間:2014
  • 出版周期:雙月刊
  • 國內刊號:CN 22-1410/C 
  • 國際刊號:ISSN 2095-8641 
  • 定價:25.00元/期
  • 主編:鄭杭生
  • 編輯部主任:黃家亮 
內容簡介,辦刊宗旨,讀者對象,作品目錄,徵稿要求,作品目錄,一是發展社會事業,二是最佳化社會結構,三是完善社會服務功能,四是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社會建設重點解決的問題,檔案,社會建設的意義,解讀十八大,新聞,

內容簡介

社會建設主要包括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區建設、旅遊事業、人口與計畫生育等方面。
社會建設
公眾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是社會事業最主要的特徵。

辦刊宗旨

秉承“崇尚真理,探索人文,理論自覺,建設反思”的信念,刊發高質量、前沿性的社會工作、社會政策、社會體制、社會組織等與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相關的優秀研究成果,提供權威的上述各領域教學和研究的學術交流平台,構建青年學者施展才能、更好成長的學術舞台,促進上述領域不同學派的學術爭鳴,為推動社會學和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和歷史諸領域研究的繁榮和發展、推進世界眼光和中國風格兼具的社會學和社會工作而努力。

讀者對象

教師、學者、社會工作者

作品目錄

理論研究、黨政建設、社會觀察、社會政策、社會工作、建築施工、青年論壇

徵稿要求

本刊實行匿名審稿制,歡迎廣大社會學和社會建設領域的研究者賜稿,來稿以8000-15000 字為宜,來稿要求觀點明確、方法規範、論據充分、數據可靠、層次分明。
具體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項如下:
1. 論文題目應簡潔、準確,不宜使用縮略詞;來稿須附上300-500 字的中文摘要、3-5 個關鍵字,並提供中文題目、摘要和關鍵字的英文翻譯。論文如需註明研究基金或課題資助,請提供基金名稱及編號。請在文末附上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份、工作單位、職務或職稱、主要研究方向、通訊地址和郵編)。
2. 文中的計量單位及符號的使用應符合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種、大小寫、正斜體及上下角標的正確書寫。文中的外國人名、重要術語統一為中文,首次出現在括弧內附外文原文。
3. 文中圖、表和公式應通篇分別編號,圖的標題在圖之下,表的標題在表之上,註明圖表資料來源。
4. 注釋和參考文獻規範。
5. 投稿約定
(1)原稿必須是在正式刊物上未發表的論文,嚴禁一稿多投、重複內容多次投稿。
(2)在三個月內未收到稿件錄用通知,作者可另投其他期刊。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
(3)文責自負,編輯部有權對稿件做技術性、文字性修改,徵得作者同意後進行實質內容的修改。

作品目錄

一是發展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是關係人民民眾基本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業。公眾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是社會事業最主要的特徵。社會事業主要包括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社區建設、旅遊事業、人口與計畫生育等方面。社會事業由於資金投入規模大、周期長、回報率低,是個體所不願做、不能做、做不了的事務,因此主要由國家舉辦。
我國過去在發展社會事業方面欠賬較多,社會事業總體功能效率低,供求結構不合理。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飲水難、行路難、養老難等問題在不同地方都普遍存在。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優先發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二是最佳化社會結構

建立同我國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社會結構,需要通過深化改革,調整政策,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通過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通過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形成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

三是完善社會服務功能

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在我國正在凸顯,這主要是由於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職能缺位、錯位引起的。社會要和諧發展,需要政府職能 “歸位”,而不能“缺位”“越位”和“錯位”。

四是促進社會組織發展

健康的社會發展,必須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加強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分工、協作以及不同社會組織之間的相互配合,是有效配置社會資源、加強社會協調、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

社會建設重點解決的問題

當前中國社會建設最重要的領域,主要是三個方面,即基本民生建設、社會安全建設和現代社會管理模式建設,三者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
基本民生就是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民眾生存發展的根本大計的主要民生領域。就人民民眾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邏輯來說,基本民生應當包括勞動就業、收入分配、住房與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這樣幾個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重要領域。
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有保障的社會安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社會條件。中國現階段處於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也是社會矛盾衝突多發時期,各種可能引發社會安全問題和影響社會秩序社會風險不斷地累積起來。當前影響中國社會安全穩定的社會問題,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刑事犯罪、人為性質的生產生活安全災難和各種深嵌在轉型期社會結構之中的利益矛盾和衝突。

檔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中發〔2011〕11號)、《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決定》(粵發〔2011〕17號)及相關配套檔案精神,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的引領區,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社會建設的意義

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並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認識、新概括,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這一科學和精闢的論述,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既要求大大發展生產力,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又要求不斷完善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使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進步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作出統一部署。著力解決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生活、生產和生命安全問題,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願望。
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抓住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離開發展,一切無從談起。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兼顧和協調好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係,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抓住了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抓住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影響社會和諧安定問題的關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同時又是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是要擴大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理順分配關係,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係;就是要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樣,才能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萬眾一心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也面臨不少問題,突出的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民眾生活比較困難。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同時,人民民眾在新的發展階段,期待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生活環境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會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長,也更加需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要完成這樣的歷史任務,就必須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很難實現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目標。

解讀十八大

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新聞

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職能,既涉及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也關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意義十分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