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劃
沿革
公元265年(
晉武帝泰始元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治所在昌邑,昌邑縣為其屬縣。
南朝
劉宋初年,隸屬高平郡。
公元420年(南朝劉宋永初年間),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
公元488年(北魏
太和12年),屬乘氏縣,乘氏縣移置今
菏澤市。
開皇16年,恢復昌邑縣。
公元606年(
隋煬帝大業2年),撤銷乘氏縣,併入巨野縣;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
公元619年(唐
武德2年),隸屬鄆州東平郡
巨野縣。
公元622年(
唐高祖武德5年),撤銷麟州,復置昌邑縣,昌邑縣隸屬
戴州(治所
金鄉)。
公元625年,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
公元1147年(
南宋紹興17年,
金朝皇統7年),屬山東西路濟州。
1385年,屬兗州府濟寧州。
1938年,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十行署。
1938年12月9日,被日軍侵占。
1939年5月,屬運西專署。
1940年10月,建立昌邑抗日區公所。
1940年11月,屬魯西二專署。
1941年2月,屬巨、菏、金、嘉、成5縣聯合辦事處。
1943年,屬晉魯豫17專署。
1946年,屬第二行署。
1949年8月20日,隸屬
平原省湖西專區。
1982年1月,改為大謝集公社。
1983年4月,改為大謝集鄉。
經濟
農業
近年來,大謝集鎮先後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棉花加工園區和大蒜儲藏、加工園區。棉花加工園區位於鎮駐地北部,規劃面積300畝,於2001年完成道路、排水、消防等基礎設施。企業已達43家,固定資產投入8200萬元。其中
巨野縣錦源棉花加工有限公司2001年12月正式成立。同年獲得國家計委等7部門的資格認證。該公司固定資產3680萬元,流動資金4000萬元。下轄36個加工車間,職工620人。配有先進的加工設備,設有高標準的質檢室、試軋室、分級室、小樣儲藏室。產品全部由省纖檢局進行質量檢驗,確保了產品質量。每年加工皮棉60萬。銷往上海、江蘇、安徽、廣東、西安、青島等全國各地。年銷售收入3.7億元,年實現利稅2300萬元。已成為全省最大的棉花加工企業。11家油料加工企業,日加工棉籽300噸,是目前全市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鄉鎮。該園區主要招商目標瞄準了棉花的深加工項目,現正積極和有關單位聯繫,籌備新上紡紗、印染、織布等項目,拉長棉花產業鏈,推動相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大蒜儲藏加工園區位於謝集南部大蒜主產區的中心,占地面積260畝,現已入園25個企業,固定資產投資4800萬元。主要匯集了11座恆溫庫,6家蒜乾廠,一家果菜加工廠,一家大蒜銷售公司一一佳農公司,其中3家企業擁有自營出口權。11座恆溫庫年吞吐量達3.2萬噸,6家蒜乾廠日加工鮮蒜200噸,年產蒜乾54噸。
工業
巨野縣佳農果蔬有限責任公司位於巨野縣大謝集鎮大蒜儲藏加工園區的中心,是2002年元月8日註冊成立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310萬元,主要從事大蒜、生薑、花生、辣椒、蘋果、梨等農副產品的收購、加工與出口,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公司現有本科學歷以上的人才6人,人人通曉外語、外經貿、電腦操作,造就了一支業務素質高,辦事幹練、意識超前的隊伍。截止到2002年底,已累計出口大蒜12000噸,生薑1200噸,蘋果100噸,梨120噸,出口創匯310萬美元。產品銷往德國、荷蘭、斯洛維尼亞、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斐濟、摩洛哥、哥倫比亞、巴拿馬、巴西、智利、美國、南非、中東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佳農公司已成為全縣出口創匯“農”字型龍頭企業。同時該公司正在籌建蒜蓉加工廠。坤達果菜加工廠主導產品有各種規格的蒜粒、蒜粉,兼營各種蔬菜和上特產品的脫水加工,冷藏與行銷,產品全部出口。園區的經營正迅速由初級農產品的流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農產品深加工轉變。二、三年內,大謝集鎮將建成大蒜生產、流通、加工、出口為一體的特色產業基地。
畜產
2002年下半年,大謝集鎮以謝陳路為主線,規劃了謝西養殖小區,占地面積300畝。現有9個養殖廠已經進入該小區,其中三個養牛場,四個養羊場,2個養雞廠。截止目前,牛存欄量已達168頭、羊500隻、雞2萬隻,養殖小區的建設帶動了全鎮畜牧業的大發展。截止目前,全鎮新發展養殖小區3處,規模養殖場17個,新增養殖大戶89家,新培植專業村3個,全鎮共新增牛1000頭,羊3萬隻,豬1.8萬頭。
景點
昌邑古城遺址
昌邑古城處在一個盛產五穀的富庶地區的中心,因此就成了當時的經濟都會。北方的牛馬牲畜,南方的絲茶竹器,東方的魚鹽海產,西方的皮革紋族,都可以在昌邑買到,商業貿易發達,全國各地的特產都齊聚此地,形成了貿易特資集聚地。
該城遺址,位於
巨野縣城南27公里處的
大謝集鎮前昌邑村一帶,始建於
秦,成於
西漢,是西漢時著名大都會,素有“商王城”稱號。《
山東通志》載:此城“縱橫皆六里”“外城周長三十餘里”。從1977年出土的1056件文物的禹梁山漢墓隨葬物品中可以看出,當時昌邑不僅桑麻遍野,盛產五穀,而且有了比較先進的冶鐵工廠。據查證,古城內外,地上地下的丈物古蹟極為豐富,除已在禹梁山發掘了漢
昌邑王劉髆之墓外,還有梁王
彭越墓、漢荊州刺史李剛墓、漢御史大夫卜式墓、西侯樓文化遺址、兗州刺史楊叔恭碑等。東漢時,城內建有一佛塔,名昌邑塔,為全國少有的古塔之一。由於以後幾次大的黃河決口,這座雄偉的古城便長眠於地下了,但每遇陰雨煙霧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這座古城的城門、城垛、垣牆、宮殿,這就是著名的巨野八景之一一“昌城煙雨”。昌邑還是東漢名儒楊震辭金之所。清代之人在昌邑立了楊震辭金碑,碑陽刻“
楊震卻金處”五個大字,碑陰刻有楊震的生平和政績。西漢、東漢、三國、兩晉、隋唐均在此建都設郡,一度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交流中心。
名人
彭越(前?年-前196):字仲,秦末昌邑(今巨野東南)人。早年聚眾巨野澤中漁獵、為盜。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陳勝起義反秦。眾人勸彭仿陳,他說:“二龍相鬥,切待之”。一年後,他收編散兵,聚千餘人,助劉邦攻昌邑。後率兵居巨野澤,發展到萬餘人。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秋天,劉邦授彭越將印,命其攻楚,大破楚將肖公角。高祖元年(前206年)春,彭越率3萬兵將歸附劉邦,拜為魏相國,領梁地。高祖二年(前205年),劉、項相持於滎陽。彭越攻下
睢陽、
外黃等17城池,迫項羽回兵。彭越攻下昌邑附近20餘城,得粟10餘萬斛,供劉軍需。高祖四(前203年),與劉邦會師
垓下,擊敗項羽,立為梁王,定都
定陶。高祖十年(前197年),因拒伐陳豨,為高祖怒責,後為梁太僕告發,廢為庶人,繼遭夷族。
謝慶雲(1900-1949):巨野縣謝集村人,原國民黨第一〇七軍副軍長,中將軍銜,中共黨員,烈士。
謝經榮:男,漢族,1962年2月生,巨野縣謝集村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85年7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全國工商聯常務副主席,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環境
巨野縣大謝集鎮,道路兩旁整齊美觀,街面乾乾淨淨,鄉村的環境真是不比城裡差。
“以前街道上到處是紙屑、柴草,糞便,瓜子殼、塑膠袋等,現在好了,家門前都擺放了環保垃圾桶,每天還有環衛工人定時打掃,街道突然變亮了很多。”村民們感受到了現在的變化。
據大謝集鎮環保所所長邵成印介紹,按照“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運行機制,大謝集鎮投資100萬元建設了高標準的垃圾中轉站。該站擁有壓縮車間一座,辦公用房4間、門崗一處,配備站長1人、副站長1人、壓縮工1人、垃圾運輸工5人。配備垃圾運輸車5輛,每天運輸、壓縮垃圾量20多噸。投資100萬元購置吊臂式垃圾車5輛、人力垃圾三輪車135輛、垃圾箱115個、垃圾桶1600個,村級保潔員隊伍達135人。全鎮80個自然村,實現了環衛一體化全覆蓋。超額完成了縣政府提出的“每1000人一個垃圾箱、每500人一個保潔員、每10戶一個垃圾桶”的要求。大謝集鎮,是聞名的蒜、棉種植大鎮。針對村莊大街小巷兩旁的棉柴多、晾曬大蒜用的石頭多、磚頭多、棍棒多,影響村容村貌形象的實際情況。鎮政府又投資400萬元,對城鄉環境進行拉網綜合大整治。整治自然村莊80個,清理存量垃圾一萬多噸,清理柴堆5000多個。同時,清理坑塘300多個,粉刷牆壁15萬方,栽植綠化樹木1.5萬株,新建鄉村文化廣場5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3月30日,在菏澤市電話測評環衛工作民眾滿意度調查中名列前茅,全縣排名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