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勞合·喬治

大衛·勞合·喬治

大衛·勞合·喬治(英語:David Lloyd George;1863年1月17日-1945年3月26日),即第一代德威弗爾的勞合-喬治伯爵(1st Earl Lloyd-George of Dwyfor)。英國自由黨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間領導?>戰時內閣,在1926年至1931年間擔任自由黨黨魁。

1890年當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1911年任財政大臣期間提出國民保險法,被公認為英國福利國家的先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軍需大臣、陸軍大臣等職。1916年12月7日出任首相,對內擴大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戰爭結束後,在英國保守黨和英國自由黨聯合政府中,勞合·喬治仍任首相。在擔任公職期間,他引入多個改革,為現代福利國家立下基石。1918年議會通過選舉改革法,擴大選民範圍,頒布國民教育改革法,實行14歲以下兒童的義務教育。1919年他出席並操縱巴黎和會,是巴黎和會“三巨頭”之一,簽署了《凡爾賽和約》。1921年給愛爾蘭以自治領地位。勞合·喬治是最後一位自由黨首相,他的主要支持者並非自由黨人,卻是保守黨人。自由黨後來分裂,不再是一個主要的政黨。十年後,他再度擔任自由黨黨魁,卻再無能力重返唐寧街10號

勞合·喬治是英國首相中唯一一位事務律師。他也是唯一一位威爾斯人英國首相,也是唯一一位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以威爾斯語為第一語言的英國首相。在MORI的一個調查中,勞合·喬治的評價在歷屆英國首相中位列第三。他入選2002年的調查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維·勞合·喬治
  • 外文名:David Lloyd George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曼徹斯特
  • 出生日期:1863年1月17日
  • 逝世日期:1945年3月26日
  • 職業:政治家
  • 信仰基督教
  • 主要成就:領導英國取得一戰勝利
    頒布國民教育改革法
    簽署《凡爾賽和約
    1921年給愛爾蘭以自治領地位
人物經歷,少年時代,進入議會,貿易部長,財政大臣,劫富濟貧,打垮上院,解決社保,馬可尼事件,愛爾蘭問題,戰爭經歷,軍需部長,戰爭決策,陸軍大臣,戰時首相,殘局難收,組成新政府,愛爾蘭問題,對外政策失利,提出辭呈,晚年經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少年時代

1863年1月17日,勞合·喬治出生於曼徹斯特。父親威廉·喬治是威爾斯地方一所國小的校長,在他不足兩歲時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在威爾斯依靠兄弟為生。勞合·喬治的舅父是鞋匠兼浸禮派牧師,他的許多信念正是從舅父那裡吸收形成的。
勞合·喬治14歲時,舅父培養他走上當律師的道路。他在法庭上進行成功的辯論,使不信奉國教者贏得在其堂區的教堂墓地埋葬的權利,從而嶄露頭角。
年輕的勞合·喬治容貌俊秀,浪漫放蕩,1888年與M.歐文結婚,但他的愛情並不專一,許多風流韻事使寬容的妻子也難以忍受。

進入議會

1890年勞合·喬治在卡那封自治市補缺選舉中獲勝,進入議會,這一席位他保持了55年。他很快以大膽、具有魅力、機智和掌握辯論的技巧而蜚聲下院。
1890年的勞合·喬治1890年的勞合·喬治
1895年選舉後,自由黨處於在野地位長達10年,在這期間他成為自由黨激進派領袖。他強烈反對第二次布爾戰爭,公開指責這是一次“非正義的戰爭”。
1901年在約瑟夫·張伯倫和保守黨帝國主義派的據點伯明罕險遭私刑處死。和平降臨後,他反對根據貝爾福的《教育法》(1902)以徵稅的辦法資助教會學校。

貿易部長

1905年12月保守黨政府倒台後,自由黨的坎貝爾·班納曼組閣。
1906年,勞合·喬治應邀入閣,主持對外貿易部。任職期間,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立法,如1906年的商船法和專利法,稍微改善了海員的生活條件,保護了英國人的發明創造權。
1908年通過的倫敦港法案,建立了倫敦港務局,使對外出口有了一個統一的協調機構。
1907年秋,鐵路工人醞釀罷工,勞合·喬治出面調停,獲得解決。這使他的政治聲譽大大提高。

財政大臣

1908年4月,財政大臣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接替坎貝爾·班納曼當首相,財政大臣的職務由勞合·喬治擔任。
1907年與邱吉爾(右)在一起1907年與邱吉爾(右)在一起
當時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德國力圖稱霸世界,大力擴建海軍。英國為保持海上霸權也積極建造無畏艦,海軍經費空前增長。在國內,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小自耕農瀕於破產,工人階級貧困化以及失業問題日益嚴重,需要改善經濟情況以緩和階級矛盾。那時地方稅收已超過負擔,前財政大臣又留下1600萬鎊的財政赤字
勞合·喬治認為,要解放財政收支,增加國庫收入,必須用社會改革的手段來尋找出路。

劫富濟貧

1909年,勞合·喬治向國會提出一項財政預算案,用巨額軍費發展海軍,同時用低金額的費用作為失業、疾病及殘廢保險金。為解決經費的來源,他提出增收財產附加稅,規定對每年收入在3000鎊以上的有產者,稅收從原先交1先令提高到1先令2便士;每年收入在5000鎊以上的,其超過3000鎊的部分,課以一筆超額所得稅。
此外,還要增加遺產稅、酒販執照稅、並開徵菸酒稅,以後又提出征收土地稅。

打垮上院

勞合·喬治的預算案遭到地主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經過激烈的舌戰後,預算案在下院還是通過了。但提交上院討論時,因自由黨和保守黨爭吵不休而被擱置起來。
由於英王愛德華七世從中斡旋,1911年8月10日通過了“議會法”。這使議會兩院的法律關係第一次由成文法作了規定。這項法令載明,財政法案為“一件公共關係法案”,每一個財政法在經過下院議長認證後,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決,一俟英王批准立即成為法律,從而剝奪了上院討論財政法案的權力。其他一般法案,上院只能否決兩次,若下院連續三次通過,並經英王批准,即可成為法律。這樣,勞合·喬治便獲得了勝利。

解決社保

二十世紀初,英國國內的階級矛盾激化。工人罷工此起彼伏,勞資關係十分緊張。
1911年的勞合·喬治1911年的勞合·喬治
勞合-喬治出任財政大臣期間,為了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實行一些改革,如取消企業主強迫工會賠償“罷工損失”的權利;礦工8小時工作制;規定70歲以上的老工人可以領取“養老金”;建議成立全國勞工所和行業委員會,作為調解勞資關係的機構等。特別是在1911年頒布“國民保險法”,規定“保險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工人的疾病和殘疾,一部分用於工人的失業“補貼”。法案規定“保險金”按不同比例由國家、僱主和職工分擔。 這些改革措施,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英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但畢竟暫時緩和了勞資矛盾,

馬可尼事件

正當勞合-喬治全力進行社會改革之際,1912年他的政治生涯遭到一次厄運。這就是“馬可尼事件”。
1911年帝國議會曾建議在帝國境內建立一條國有無線電台聯絡線。帝國政府同意照辦。郵政大臣在1912年接受馬可尼公司承建電台的申請,正在進行簽訂契約具體條款的過程中,首席檢察官伊薩克爵士勸說勞合-喬治購買2000鎊美國公司的股票。報紙揭露了這一事實。議會成立專門委員會進行調查。調查報告認為這一指控是“荒唐無稽的”。因為這兩個公司在法律上是完全分開的。勞合-喬治等人被宣判無罪。但是,“馬可尼事件”對勞合-喬治的政治生涯無疑投下了陰影。

愛爾蘭問題

不久,愛爾蘭自治問題又突出了。過去兩次大選中,自由黨為了在議會取得多數,曾與愛爾蘭自治主義者達成協定,支持其取得自治。但自治一直沒有實現。
愛德華·卡遜爵士成立了北愛爾蘭軍,企圖以武力實行自治。英國面臨內戰的威脅。
勞合-喬治曾受命跟愛爾蘭自治主義者談判。

戰爭經歷

軍需部長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前線暴露軍火供應的嚴重不足。英國自由黨內閣發生危機。
1915年5月成立第一次聯合政府。阿斯奎斯仍任首相,保守黨領袖班納羅參加了政府。為解決槍枝彈藥問題,成立了軍需部,任命勞合-喬治負責。他致力解決軍火問題,提出不準以私人利益阻撓國家公務或危害國家的安全,職工會章程暫停實施;僱主利潤加以限制,熟練工人必須在工廠,有關私營廠交由國家管理以及增建新的國營廠等措施。結果,保證了軍火生產大幅度增長。
1915年7月,公布了軍需品法,對罷工的工人和停工的僱主同樣給予嚴厲的懲罰,並嚴格限制軍需機構的利潤。

戰爭決策

勞合-喬治對軍事形勢表示關切。
1915年後內閣分成東線派和西線派,各自認為東線或西線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勞合-喬治屬東線派。聯軍在薩洛尼卡戰役中失利後,他建議從西線至少抽調100萬軍隊加強東線。雖然戰爭形勢的發展證明東線派的主張並不切實可行,他仍堅持而不改變。
隨著戰爭的進行,依靠志願兵制遠遠不能補充戰爭中的損失。他在1915年秋主張實行徵兵制,最初遭到自由黨人的反對。經過激烈的爭論,1916年5月內閣終於通過了普遍兵役法,使大戰的人員得到充分的供應。
1916年,勞合-喬治被任命為陸軍大臣。代替殉職的霍雷肖·赫伯特·基欽納元帥。

陸軍大臣

當時大戰的進程對協約國不利。西線雙方處於膠著狀態。而在東線,俄國軍隊戰鬥不力;羅馬尼亞在8月參加協約國,不久即為德奧聯軍所敗。英法軍隊鞭長莫及,無法援助。勞合-喬治敦促內閣採取有效措施救援羅馬尼亞,未能奏效。羅馬尼亞實際上退出了戰爭。勞合-喬治認為,戰爭指揮不當。
12月1日,他向首相建議指派由四人組成的戰時內閣,其中,首相併不包括在內。在遭到首相拒絕後,他提出辭呈。保守黨的內閣成員也一致認為“政府照原樣是拖不下去了”。企圖迫使阿斯奎斯辭職。
12月5日,阿斯奎斯辭職。英王喬治五世任命勞合-喬治組閣。
12月6日,他就任首相,直至1922年。

戰時首相

勞合-喬治這時處於登峰造極的地位,但自由黨的內閣成員絕大多數與愛斯奎斯同時辭職,只有保守黨人與他合作。他首先建立了由五人組成的“戰時內閣”,目的是要擺脫各部的領導以便全力指導作戰,並把過去各部對內閣負責制改為對首相負責制,以加強首相的職權。
1916年的勞合·喬治1916年的勞合·喬治
在軍事上,勞合-喬治擔任首相後,一意孤行,推行他的東線派主張,與當時擔任總司令的道格拉斯·黑格元帥和帝國參謀總長威廉·羅伯特·羅伯遜元帥意見相左。他越過總司令和參謀總長而單獨指揮。
1917年初,俄國發生革命,與德國單獨媾和,使德國能抽調大量兵力支援西線。勞合-喬治卻不顧西線危急,仍要抽調五個師的兵力增援義大利,使其免遭奧軍擊敗。
勞合-喬治為應付這一嚴重危機,採取兩個步驟:主張聯軍統一指揮;要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立即派出軍隊參加大戰。勞合-喬治不與黑格和羅伯遜協商,便同意由法國元帥費迪南德·福煦擔任聯軍統帥。而對黑格要求增援則置之不理,致使其兵力遭到巨大損失。為此,原在陸軍部擔任要職的毛里斯爵士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指責他在西線的錯誤。這件事使自由党進一步分裂,以阿斯奎斯為首的自由黨約100名議員投票反對他,使他在自由黨內處於少數派的地位。
1917年1月31日,德國實行了“無限制”潛水艇戰術,使英國處於飢餓威脅之中。為克服這一困難,英國政府於1917年通過一項法令,保證有利於農場主的農產品的價格,並規定了農業工人的最低工資。使農業生產有所增長。在1918年實行了糧食配給制。勞合-喬治還解除了第一海軍大臣約翰·傑利科元帥的職務,並成功地使下一任海軍大臣戴維·貝蒂同意採用護航制度,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戰爭使國內階級矛盾大大地尖銳化。罷工運動規模益壯。英國統治集團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1918年初,議會通過了選舉改革法。它把原來極其紊亂和複雜的英國選舉制度簡化了。規定凡年滿21歲,在當地住滿6個月的男子享有選舉權。凡年滿30歲的婦女也享有同等選舉權。同時通過了另一項法律,賦予婦女享有當選議員的權利。這一選舉改革法雖沒有完全消除對婦女的歧視,但比原有的選舉制度朝民主化方向邁出了一步。
1918年初,政府頒布了教育大臣費希爾起草的國民教育改革法。它規定對14歲以下兒童實行義務教育。普通初等教育一律免費。授權地方機關監督在工廠做工的少年的勞動條件。這一法案的頒布,同樣是人民民眾鬥爭的勝利。
1917年4月,美國正式對德宣戰,這對英法是極大的支援。
1918年英法軍隊開始反攻,11月初德國接受停戰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

殘局難收

組成新政府

大戰結束後,勞合·喬治躊躇滿志,認為政治地位穩固,在1918年12月就匆忙進行大選,以確立其戰後的地位。工黨由於普通黨員的壓力,終止與自由黨、保守黨聯盟。只有自由黨與保守黨仍保持聯盟。競選中,這個聯盟提出了蠱惑性的綱領,說如果在選舉中獲勝,將採取堅決措施改善人民民眾的狀況,首先是全體工人階級的狀況。勞合·喬治提出:“把英國變成一個無愧於戰場歸來的英雄們的國家”的口號。選舉結果,聯盟在707個議席中取得了484席,而自由黨僅占134席。由此可見勞合·喬治對保守黨人的依賴。
勞合·喬治(左一)參加凡爾賽會議勞合·喬治(左一)參加凡爾賽會議
1919年1月10日,勞合·喬治組成新政府,次日,率領英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他與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 和美國總統威爾遜勾結在一起,操縱和會,力圖按帝國主義意圖重新瓜分世界。英國不願意聽任法國稱霸歐洲大陸而與自己抗衡,不贊成過於削弱德國,給了德國軍國主義的復活以可乘之機。
大戰結束後,英國並沒有出現經濟繁榮,而是生產下降,失業人數上升,到1921年6月失業人數達到258萬人。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罷工運動高漲。勞合·喬治政府對工人階級在經濟上作了一定的讓步。政府實行了復員軍人就業前發給補助金的制度,軍火工業工人因軍事企業停工而失業也發給補助金。並通過了住宅建築計畫。

愛爾蘭問題

愛爾蘭問題又提上日程。愛爾蘭人民在新芬黨領導下爭取獨立。
1919年1月在都柏林市府大廈舉行會議,成立愛爾蘭議會,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新芬黨領袖瓦勒拉當選為共和國總統。英國政府企圖以武力鎮壓,激起國內工人階級義憤,工人紛紛提出抗議,統治階級內部也意見分歧。
勞合·喬治於1921年7月11日與新芬黨簽訂停戰協定,並於12月6日締結條約,宣布愛爾蘭南部26郡為愛爾蘭自由邦,享有自治權利,而工業最發達的北愛爾蘭6個郡則仍處於英國殖民地的地位。他對愛爾蘭的讓步引起了保守黨對他的強烈不滿。

對外政策失利

與此同時,英國在對外政策上的失利,加深了勞合·喬治政府的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等國企圖利用土耳其戰敗國的地位奪取其在歐洲所占有的領土。土耳其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鬥爭,成立以凱末爾帕夏為首的大國民議會政府。英國支持希臘發動對土戰爭,結果希臘軍隊在希土戰爭中遭到慘敗,於1922年10月簽訂停戰協定。表明英國對土耳其政策的徹底失敗。
對於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英法等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亦被粉碎。
勞合·喬治為擺脫1920年的經濟危機,擴大對外貿易,在1920年11月末開始英蘇貿易談判,並於1921年3月16日簽訂貿易協定。勞合·喬治說,“我們使用武力不能恢復俄羅斯帝國。我相信,我們藉助於商業便可達到這一目的,並拯救俄國。”

提出辭呈

以上一系列內政、外交上的失利,使聯合政府內部發生了分裂。保守黨與勞合·喬治為首的自由黨聯盟發生意見分歧。
1922年10月19日,保守黨人在卡爾頓俱樂部召開大會,經過激烈的爭論,以187票對87票通過終止與自由黨聯盟的提案。勞合·喬治由於失去保守黨的支持,更陷於困境,便在同一天提出了辭呈。

晚年經歷

勞合·喬治曾幾次想重振旗鼓,提出煽動性的口號參加競選。但他的一切努力都告失敗。以後,他就從事於寫作,1933—1936年寫了《大戰的回憶》,1936年寫了《關於和約的真相》。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邱吉爾曾邀其再次入閣,他以健康原因而拒絕。
1945年1月1日,英國政府授予他伯爵的稱號。
1945年3月26日逝世。

人物評價

2002年,勞合·喬治入選BBC評選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
2004年,在MORI的一個調查中,勞合·喬治的評價在20世紀英國首相中位列第三,僅次於艾德禮邱吉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