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福煦(費迪南德·福煦)

斐迪南·福煦

費迪南德·福煦一般指本詞條

斐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1851年10月2日-1929年3月20日),法國元帥,軍事家,一戰時協約國軍隊總司令。生於上庇里牛斯省塔布。1873年巴黎綜合工科學校畢業後入炮兵學校。188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先後在第16軍參謀部、總參謀部、第13炮兵團任職。

1896到1900年任軍事學院教授,講授軍事歷史和戰略戰術,推崇攻勢作戰和心理戰,強調正確判斷敵情、集中優勢兵力、嚴明紀律和提高士氣對於奪取勝利的重要性。1908年起任院長,同時在總參謀部兼職。1911年任第13師師長。翌年任第8軍軍長。1913年任第20軍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率部參加法國邊境之戰。1914年9月任第9集團軍司令,率部參加第一次馬恩河戰役。10月出任法軍副總司令兼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參與指揮"奔向大海"行動、第一次伊普爾戰役和第一次佛蘭德戰役。1916年因英法聯軍在索姆河戰役中損失慘重被解職,調任協約國軍事研究中心主任。1917年5月出任法軍總參謀長。1918年2月任協約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執委會主席,負責協調西線協約國軍隊的作戰行動。同年4月任協約國軍隊總司令,指揮英、法、美、比軍挫敗德軍於同年春夏發動的五次進攻,7月對德軍發動總攻,收復法國比利時大片領土,迫使德國於11月11日投降。同年8月晉法國元帥,入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1919年獲英國元帥稱號,1923年獲波蘭元帥稱號。1929年3月20日卒於巴黎。他強調進攻原則和殲滅戰思想,認為精神因素在戰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著有《戰爭原則》等軍事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斐迪南·福煦
  • 外文名:Ferdinand Foch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上庇里牛斯的塔貝斯
  • 出生日期:1851年10月2日
  • 逝世日期:1929年3月20日
  • 職業:軍事家、協約國軍隊總司令
  • 畢業院校:法國高等軍事學院
  • 主要成就:對協約國戰勝同盟國有重大貢獻
  • 代表作品:《作戰原則》、《戰爭原理》、《戰爭指南》
  • 軍銜:陸軍元帥
人物生平,早年歲月,進攻精神,聯軍司令,三國元帥,大事年表,個人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年歲月

斐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1851年—1929年),法國陸軍統帥。
福煦的出生地上庇里牛斯的塔貝斯福煦的出生地上庇里牛斯的塔貝斯
1851年10月2日出生於上庇里牛斯省的首府塔布市(Tarbes),其父拿破崙·福熙是個文職官員,因崇拜拿破崙而命名。孩提時代,他常常聽在大革命和帝國時期當過軍官的外祖父講拿破崙的故事。他從六歲起,開始閱讀有關戰鬥故事的歷史書籍,對軍事問題顯示出越來越大的興趣。
在幾所學校受過初等和中等教育後,1869年,他考入著名的麥茨地區的聖克里門耶穌會學院,為報考工藝專科學校作準備。在麥茨,他親身經歷和目睹了弗朗索瓦·阿希爾·巴贊的被圍與投降。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給他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他奔赴家鄉,報名入伍,但沒趕上參加戰鬥。停戰以後,他回到聖克里門,這時,麥茨已經成為德國的城市了。戰敗的悲痛與恥辱使他立下誓願:入伍當兵,光復阿爾薩斯和洛林!

進攻精神

兩年之後,福熙從工藝專科學校畢業,進入炮兵學校成為教官。短期內,成為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還是一個老練純熟的騎手,很快被吸收進巴黎炮兵委員會。
福煦紀念幣正面福煦紀念幣正面
1883年,福煦同布瑞泰妮結婚。
在那個時代里,同輩的軍官們大都熱衷於參加殖民地的戰爭,以追求職務與軍銜的升遷,而他卻置身於研究和思考之中。他仔細考察歷史上偉人們的生平,尋求和弄清作為一個指揮員的職責和要素,培養解決種種難題的能力。
1885年,他被調到高等軍事學院工作,1891年調陸軍總參謀部三局任職,晉升少校。不久,又入高等軍事學院攻讀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講授戰略課。
1903年的福煦1903年的福煦
1894年任教授,1901年福煦返回軍隊。
1903年升任上校團長。
1905年調任第五軍參謀長。
1907年晉升準將並調回總參謀部。
1908年,他晉升準將,同時被總理克列孟梭任命為軍事學院院長。在該學院的25年中,他一直在研究和教授軍事理論,不僅為法國培養了整整一代軍官,而且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
他的理論的核心是進攻學說:進攻是作戰的最高原則,是獲得勝利的唯一途徑,即使瀕於失敗也不要放棄進攻。這個原則的關鍵是“意志”和“思考”。關於意志,他曾這樣說過:“克敵制勝的意志是勝利的首要條件”,簡言之,“勝利即意志”,“一場勝仗就是一次決不服輸的戰鬥”。而思考,就是根據不斷改變著的情況隨機應變,而不應事先制定一份萬無一失的作戰時間表。福煦常說,“操典條令在操練時確是再好不過的,但在危急關頭就沒有多大用處……你們必須學會思索”。
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這種軍事思想在法國軍事界一直占統治地位。法國總參謀部的大部分軍官都是它的信徒,以作戰處處長朗格梅松上校為典型代表,甚至總參謀長兼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霞飛也深受它的影響。總參謀部1913年5月通過的霞飛的“十七號計畫”,10月法國政府頒布的《野戰條例》,都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
1911年,福熙離開軍事學院,升任第十三師師長。
1913年8月,出任第二十軍軍長,坐鎮南錫,守衛著洛林前線。
一戰時期的福煦一戰時期的福煦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遵照實行十七號計畫的霞飛的第一號命令,法軍右翼的第一、二集團軍於 14日向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發動進攻,福煦兵團是第二集團軍的先頭部隊。攻到莫朗日後,德軍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瑪利亞·柳特波德·斐迪南的第六集團軍開始反攻,法軍整個右翼和左翼一樣,在德軍的猛烈打擊下敗退。8月21日,福熙回到南錫,對第二集團軍司令德卡錫特爾諾撤離南錫的打算進行抗爭,堅信最好的防禦就是反攻。這一主張被接受後,他看準機會,於8月25日對氣勢洶洶的德軍進行反擊,一舉收復三個城鎮和十英里的國土,穩住了法軍右翼的戰線並實施了熟練的撤退。福熙在這一戰鬥中名聲大震,成為法軍的中流砥柱。
邊境戰役後,法軍的左翼在德軍的進攻面前節節敗退。8月28日,撤退中的法軍在中部出現“缺口”,情況危急。為了避免被德軍包抄,福煦受命來到左翼,指揮一個新建的特別部隊,填補缺口。不久,這支特別部隊成為法國的第九集團軍。9月上旬,法軍在連續退卻之後,終於在馬恩河地區開始反攻了。孤軍深入的德國第一集團軍,受到了英法部隊的夾擊。福熙的第九集團軍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之下,堅決頂住了前來增援的德第三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的左翼,保證了馬恩河戰役的勝利。他在給約瑟夫·霞飛的電報中說,我的左翼在撤退,我的右翼在撤退,我的正面受到敵軍的猛攻,好極了,我正在進攻。接到電報的法軍官兵無不動容。德軍的速勝戰略遭到破產後,便乘聯軍立足未穩,於10月發動了伊普爾戰役,企圖占領法國北海岸,切斷英軍與法軍的聯繫。聯軍在這裡的兵力單薄,防線面臨被突破的危險。福熙再次被霞飛作為特別應急人派到那裡,指揮法國的北部方面軍和協調那裡的英、法、比軍。在他的努力下,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聯軍的防線終於鞏固下來了。
1915年他升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並負責協調聯軍作戰。雖然他不欣賞英軍遠征軍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的進攻計畫,但仍然率法軍參加了1916年11月的索姆河會戰,這時,運動戰已經過去,作戰被迫轉入陣地戰。福煦的進攻戰法遇到了問題,所部損失慘重,12月12日,在霞飛被撤職以後,他作為霞飛的親密助手被貶到了“軍事研究中心”任主任,負責協調同盟國的協作問題。不過這次貶官對於法國來說卻是一件幸事,因為它使福煦贏得了所有盟國的信任。

聯軍司令

1917年5月繼承霞飛當總司令的尼維爾發動了著名的尼韋爾的進攻,企圖畢其功於一役,也遭到了徹底失敗。
1917年5月15日,亨利·菲利浦·貝當取代內維爾任總司令,福煦在老虎總理喬治·克列孟梭支持下,在巴黎接任法國陸軍總參謀長。這一職位也使他充當著聯軍顧問的角色。當時,西線的協約國軍隊處於分散指揮、各樹一幟的局面;它們在戰鬥中既相互依賴,又齟齬不絕。福煦指出,這種狀態若不改變,一旦遭到德軍猛攻,每方各慮安危,聯軍防線將在頃刻垮掉。因此,他竭力主張建立一個統一的聯軍司令部,但遭到了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的斷然拒絕。
斐迪南·福熙斐迪南·福熙
配合不力使聯軍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1917年10月,獨當一面的義大利軍隊在德奧的猛攻下,於卡波雷托遭到慘敗,直退到塔里亞蒙河,英法對此大為震驚,慌忙派軍支援,福熙親赴前線,同義大利人協調英法各師的行動計畫。為了挽救戰局,英、法、意首腦和美國總統特使於11月7日在拉巴洛召開高級緊急會議,組成以福煦為首的最高軍事委員會,處理緊迫的軍事和政治問題,但仍沒有指揮和調動軍隊的權力。義大利戰線穩住剛過三個月,德軍又向索姆河地區的英軍發動猛攻。
1918年3月21日,埃里希·馮·魯登道夫發動了最後的突襲。德軍迅速突破了英法聯軍的數道防線,兵鋒直指巴黎。嚴峻的形式使英法兩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黑格黑格和亨利·菲利浦·貝當發生了嚴重的戰略分歧——黑格要求加強北翼,保住通往英國的出海口,而貝當要求保衛巴黎。因此,撤退中的英法軍隊之間迅速出現了一個50英里寬的大缺口,情況變的極其嚴重。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馬上建議請福煦協調聯軍作戰,美國遠征軍司令約翰·約瑟夫·潘興也馬上表示了贊同。
1918年4月14日,福熙在形勢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就任協約國盟軍總司令。5月2日,這個權力擴大到義大利戰線。至此,聯軍指揮權完全統一,為協約國迅速走向全面勝利提供了有利條件。福煦就任西線聯軍最高統帥後,很好地協調了聯軍間的行動,使之融為一體,頂住了德軍從1918年4月9日開始的四次進攻,德軍傷亡達80萬。之後,德軍力量耗盡,喪失了進攻能力,輪到福熙採取行動了。 首先,福煦把矛頭對準德軍防線的三個突出地帶:馬恩河、亞眠和聖米耶爾。他認為,拔下這三顆釘子,德軍的防線就會崩潰,對聯軍的最後威脅也就消除了,同時還為大反攻掃清了道路。
《時代周刊》封面上的福煦元帥(1925年)《時代周刊》封面上的福煦元帥(1925年)
1918年7月18日,以法軍為主力的聯軍開始向馬恩河地區德軍的環形防線發動進攻。
1918年8月6日,戰鬥勝利結束,德軍退過了維爾河和埃納河,再也威脅不到巴黎了。為此,福煦被法國政府授予元帥銜。兩天后,由英軍擔任主攻,很快結束了亞眠戰役,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稱這一天為“德軍最黑暗的日子”。但德軍的悲劇並未結束,1918年9月12日開始,美軍用不到30個小時的時間,又在聖米耶爾戰役中獲勝。
這時,協約國軍隊既占有人力優勢,又掌握著充分的主動。福煦不給德軍以喘息的機會,毫不遲疑地發動了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以奪取包括奧爾努瓦和梅濟埃爾兩個重要交通樞紐的狹長地帶,截斷德軍的退路。德軍在這塊生死攸關的地方修築了堅固的防禦體系。福煦動用了220個師(其中60個後備師)。他的口號是“人人作戰”。戰鬥從1918年9月26日開始,兩天后興登堡防線即全面崩潰。德軍開始從幾乎全部的法國領土和部分比利時領土上撤出,戰鬥轉化為激烈的後衛戰。到10月底,德軍再也打不下去了。德國的盟國一個接著一個垮台,國內政局激烈動盪,很快爆發革命。
福煦將軍的車廂福煦將軍的車廂
1918年11月7日,德國派出要求停戰的代表,翌日到達貢比涅森林的雷通車站。 福煦傲氣凌人地對德國人說,你們來乾什麼?德國談判代表團團長答道:“想聽貴方停戰建議。”福煦答:“停戰建議?我們沒有。我們還有餘力,我還想打下去。”
他對德國投降條款很不滿,認為德國保留了實力,所謂的德國投降書不過是二十年的停戰協定。不過這真是一語成讖了。

三國元帥

大戰結束了,協約國取得了勝利,福煦也成為戰爭的英雄。英國和波蘭都授予他元帥稱號,他還被選進法蘭西科學院
戰後,福煦在法國對外政策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他屬於以克列孟梭和彭加勒為代表的強硬派。
福煦(選自《新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福煦(選自《新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法國對戰敗國德國的要求,具有強烈的掠奪和復仇主義性質。福煦在主持協約國對德延長停戰協定談判時,曾提出要求德國交出百分之五十的機器,交出波茲南、中西里西亞的大部分和上西里西亞的全部。在巴黎和會上,福煦是以克列孟梭為首的法國代表團中主要成員之一。他支持克列孟梭提出的各種苛刻條件。這種過苛的條件不僅引起德國的抵制,也引起英、美的不滿,他們不願意德國過分削弱帶來的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的局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誕生的蘇俄政權遭到一切帝國主義的仇視。福煦是反蘇武裝干涉的倡導者之一,1917年12月,英法召開干涉和瓜分蘇俄的秘密會議,並達成協定,福煦是法國談判代表,巴黎和會前夕,他建議組織反蘇遠征。在巴黎和會上,他叫囂“紅色危險”威脅波蘭,儘管他仇視德國,但在武裝干涉蘇俄時寧願利用德國的力量。在對蘇武裝干涉過程中,福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福煦元帥福煦元帥
1923年1月,彭加勒政府藉口德國沒有按期支付賠款,悍然出兵占領德國魯爾工業區。福熙是這一行動的積極支持和策劃者之一。1928年,英蘇關係緊張時,福煦參與喧囂一時的反蘇宣傳。
1929年3月20日,福熙於巴黎逝世,被安葬在聖路易教堂拿破崙一世的墓旁。

大事年表

1881年晉升少校,在參謀部三局任職。
1887年,福熙畢業於法國高等軍事學院。
1895年在高等軍事學院讀研究生。
1896年~1900年任高等軍事學院教授。
1900年晉升中校。
1908年~1911年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
1918年1918年
1911年晉升中將,調任第13師師長。次年升任軍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任法軍第九集團軍司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法軍總參謀長,戰爭後期任協約國聯軍總司令,對協約國最終戰勝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起了重大作用。
1918年8月獲法國元帥軍銜。
1919年起任協約國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

個人作品

斐迪南·福熙的主要作品有《戰爭原則》、《戰爭指導》及《戰爭回憶錄,1914-1918年》等。

人物評價

福熙具有超凡的軍事協同組織能力,他成功地指揮英法美等協約國部隊取得了對德國最後決戰的勝利,也為未來戰爭中多國聯合部隊的統率、組織和作戰提供了重要的經驗。雖然他因崇尚進攻而受到批判,但正如他在1914年8月在阿登河磨朗日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在最後勝利中所顯示的那樣,他的理論並非如此簡單,他在戰後的書籍中表示,制定17號計畫的朗格梅松上校誤解了他的精神。另一方面,福熙則以頑固堅持反蘇政策和復仇主義而遭到歷史的譴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