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霜霉病

大蔥霜霉病

大蔥霜霉病是由蔥霜黴菌引起的、發生在大蔥的病害,主要為害葉和花梗。開始出現黃白色斑點,後擴大為黃白色橢圓形病斑,濕度大時可產生灰白色霉層。葉片發病主要在中下部,病部以上逐漸乾枯下垂。後期病部常有腐生性真菌滋生,岀現黑霉。

大蔥霜霉病會引起大蔥葉早枯,降低食用價值。病原菌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0~15℃,相對濕度為95%以上。該病一般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發病重,陰涼多雨有大霧的天氣易流行。

大蔥霜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選擇地勢高、易排水的地塊種植,並實行輪作;收穫時清理病殘株,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發病初期噴灑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蔥霜霉病
  • 外文名:Allium fistulosum Downy mildew
  • 病原:蔥霜黴菌
  • 為害作物:大蔥
  • 為害部位:葉和花梗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大蔥霜霉病病原為蔥霜黴菌(學名:Peronospora destructor (Berk.) Casp. ex Berk.)。孢囊梗自氣孔長出,無色,單枝或多枝,大小(245~490)微米×(98~19.6)微米。主軸占全長的12~23,基部膨大,上部叉狀分枝3~6次,末枝較粗,直或彎曲。孢子囊為長卵形或紡錘形,淡褐色,大小(49~64)微米×(20~38)微米,長寬比值為1.7~2.4。卵孢子稀少,黃褐色,球形,直徑31~39微米,壁平滑。
大蔥霜霉病
病原菌

為害症狀

大蔥霜霉病有系統侵染和局部侵染兩類,病株症狀特點不同。系統侵染的病株是由土壤和種植材料傳帶的病菌侵染所形成的,表現出全身性的症狀。局部侵染植株只在被侵染部位出現症狀。大蔥被病原菌系統侵染後,病株矮化,葉片扭曲畸形。潮濕時在葉片與花莖表面形成一層疏鬆的絨毛狀霉層,白色到淡紫色。乾燥時葉片變為污白色或淡黃色,逐漸枯死。有時只有葉片尖端部分發病,變白枯死。局部侵染的葉片和花莖上,產生卵圓形、圓形病斑,大小不白色或淡黃色,邊緣不明顯,潮濕時表面生絨毛狀霉層,乾燥時變為枯班。葉片中下部發病,則葉片上方下垂乾枯。霜霉病的診斷特徵為病斑黃白色,表面生有白色到淡紫色絨毛狀霉層,病葉軟化易折。後期病部有時滋生腐生性真菌,出現黑霉。

侵染循環

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或種子上存活,也可以菌絲體潛伏在鱗莖內越冬。翌年春天卵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借雨水飛濺傳播到葉片等部位引起初次侵染。潛伏寄主內的菌絲體隨幼苗生長而進入葉片部分,引起系統侵染。病部產生孢子囊成熟後脫落,由風雨傳播,萌發產生芽管,從寄主氣孔侵入。在菜株生長期間,可這樣進行多次再侵染。到生長後期,病組織內的病菌產生大量卵孢子,主要以卵孢子形態進行越冬。

流行規律

冬季高溫多雨或3~4月高溫多雨年份常有病害發生。平均氣溫15℃時,春秋各發生一次病害,尤其在4~5月降雨多時,容易發病。連作、排水不暢、低洼地、陰地等通風不良的地塊病害較多。厚播、施肥過多的苗床,由下濕度大,有利於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 選用抗病品種:如歷城固蔥、章丘大蔥。蔥頭紅皮比黃皮抗病,黃皮比白皮抗病。
  • 實行輪作:選擇地勢高、易排水的地塊種植,並與蔥類以外的作物實行2~3年輪作
  • 種子消毒:用種子重量0.3%的35%阿普隆拌種,或用50C濕水浸種25分鐘,再侵入冷水中,撈出哂乾播種。
  • 清潔田園:收穫時清理病殘株,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
  • 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灑9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64%防毒礬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每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