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霜霉

蔥霜霉

蔥霜霉為霜霉科霜霉屬真菌,病斑發生於葉和花梗上,長橢圓形或長梭形,邊緣模糊,初淡綠色,漸變黃白色;霉層紫灰色,疏生於葉面,不明顯。此菌在中國許多省份都有分布,世界也分布很廣,有的年份,蔥霜霉病發生較嚴重,可影響城市蔥類的市場供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蔥霜霉
  • 拉丁學名:Peronospora schleidenii
  • :真菌界
  • :真菌門
  • 亞門:半知菌亞門(Deuteromycotina)
  • :藻狀菌綱Phycomycetes
  •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 :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 :霜霉屬
  • :蔥霜霉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巴西、茅利塔尼亞、丹麥、以色列、加拿大等國
基本信息,參考文獻,形態描述,相關論述,中國分布,世界分布,

基本信息

編 號 213 8141
蔥霜霉蔥霜霉
拉丁綱名 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 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 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 霜霉目
拉丁科名 Peronosporaceae
中文科名 霜霉科
拉 丁 名 Peronospora schleidenii
中 文 名 蔥霜霉
定 名 人 Ung. (Berkeley) Caspary ex Berkeley 

參考文獻

Peronosporaceae
(Berkeley) Caspary ex Berkeley Outline British Fungi. p. 349, 1860; Saccardo, Syll. Fung. 7: 257. 1888; Ito, MycologicaI Flora of Japan. 1: 220. 1936; Tai, Sylloge Fungorum Sinicorum. p. 32. 1979; Novotelnova & Pystina, Flora Plantarum Cryptogamarum. URSS. 11 (3): 290. 1985.
Botrytis destructor Berkeley, Ann. Mag. Nat. Hist. 6: 346. 1841.
Peronospora schleidenii Unger, Bot. Ztg. 5: 315. 1847.
Peronospora alliorum Fuckel, Fungi Rhen. n. 41. 1863.
Peronospora schleideniana Unger ex de Bary, Ann. Sci. Nat. Bot. ser. 4,20: 122. 1863.
Peronospora schleideniana de Bary f. cepae Thumen, Herb Mycol. Oeconom. n. 314. n. 314. 1875.

形態描述

病斑發生於葉和花梗上,長橢圓形或長梭形,邊緣模糊,初淡綠色,漸變黃白色;霉層紫灰色,疏生於葉面,不明顯。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枝或多枝,無色,245-490μm×9.8-19.6μm,主軸占全長 1/2-2/3,基部稍膨大,上部叉狀分枝3-6次,末枝較粗,剛直或稍有彎曲,長5-20μm。孢子囊長卵形或紡錘形,淡褐色,49-64μm×20-38μm,長寬比值為1.7-2.4。卵孢子稀少,球形,壁平滑,直徑 31-39μm。

相關論述

蔥霜霉最早通用的正式名稱是Peronospora schleidenii Unger,這是Unger (1847)提出的。以後Caspary(1860)根據Berkeley於1841年最早的命名Botrytis destruc- tor Berkeley建立本菌新組合名稱P. destructor(Berkeley)Caspary ex Berkeley,此種名應有優先權。Gustavsson(1959),Constantinescu & Negrean(1983)以及Novotelnova & Pystina (1985)都以P. destructor為蔥霜霉的正名。有的年份,蔥霜霉病發生較嚴重,可影響城市蔥類的市場供應。

中國分布

洋蔥Allium cepa L. : 陝西寶雞(HMNAU-DM -303);雲南昆明(-DM-304),盈江(-DM-305)。本世紀40-50年代在江蘇南京經常發生,近年少見。大蔥Allium fistulosum L. :吉林琿春(HMNAU-DM-306);河南許昌(-DM-307);陝西隴縣(-DM-308),城固( -DM-309),漢中(-DM-310),安康(-DM -311);甘肅徽縣(-DM-312),涇水(-DM-313);新疆塔城(-DM-(8220)314);雲南麗江(-DM-315)。
此菌在中國的分布地,據戴芳瀾(1979),還有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青海、台灣。又據劉惕若和白金鎧(1982),黑龍江亦有此菌。王寬倉和張中義(1990)報導寧夏也有此菌發生,寄主還有紅蔥Allium cepa L. var. proliferum Regel。據戴芳瀾(1979),其他寄主還有胡蔥A. ledeborianum Schult.,韭A. tuberosum Roxb.,野韭A. bakeri Regel。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巴西、茅利塔尼亞、丹麥、以色列、加拿大、烏克蘭、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立陶宛、伊朗、西班牙、匈牙利、吉爾吉斯斯坦、希臘、芬蘭、阿根廷、亞塞拜然、利比亞、英國、羅馬尼亞、拉脫維亞、波蘭、法國、南斯拉夫、哈薩克斯坦、挪威、保加利亞、美國、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秘魯、哥倫比亞、喬治亞、荷蘭、愛爾蘭、愛沙尼亞、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義大利、瑞士、瑞典、德國、澳大利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