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腦性癱瘓
- 外文名:cerebral palsy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1997年
大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大腦性癱瘓 大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7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六分冊》第一版。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病因 引發小兒腦癱的原因有...
腦性癱瘓包括很多種疾病,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由於腦部病變而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如癱瘓、無力、運動失調、震顫等。臨床表現 1.中樞性癱:肌脹力增強、腱反射亢進和運動失調、可有智力、視力、聽覺、語言功能障礙。2.臨床分五型:痙攣癱瘓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強直型、和顫動及強直混合型。疾病簡介 腦性癱最...
腦癱分型(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是2020年公布的手外科學名詞。定義 大腦性癱瘓的分類較複雜,基於病因學、病理學和臨床症狀,常用邁尼爾(Minear)分型法,將腦癱分為痙攣型、運動障礙型、共濟失調型和混合型4型。其中痙攣型分為雙下肢型、四癱型、偏癱型和雙側型4個亞型;運動障礙型分為運動過度型或...
四癱型腦癱 四癱型腦癱是2016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病損範圍廣,四肢均受累的大腦性癱瘓。表現為四肢運動功能受限。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公布時間 201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
二癱型腦癱 二癱型腦癱(diplegic type of cerebral palsy)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病損以雙下肢受累為主的大腦性癱瘓。表現為下肢肌張力增高,引起功能障礙。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痙攣性腦性癱瘓,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有些發生於錐體交叉以下的上頸髓的病變不符合此病的定義,但仍可按腦癱來治療。在美國,腦癱患者是患有神經肌肉紊亂的兒科患者中數量最多的一群。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腦癱發病率可為從每1000名新生兒中有6到59...
《百萬腦癱患者治療工程》是由國際神經基因信號研究協會、腦癱國際研究基金會(CPIRF)、國家腦性癱瘓康復研究中心、國家作業治療聯盟、國家物理治療聯合組辦,北京神經信號基因修復中心承辦。本次治療康復活動提供給腦性癱瘓患者一個全新、有效的治療康復計畫。工程簡介 本次康復活動提供給腦性癱瘓患者一個全新、有效的...
痙攣性腦癱(以下簡稱腦癱)即大腦癱瘓,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其發病率隨著產前護理、社會經濟條件、環境以及母親和嬰兒所接受的產科和兒科的護理的改善而增長。病因 腦癱可由產前、產時和產後各種原因引起。產前指從妊娠到分娩開始,產時指從分娩...
高熱抽筋等,特別是在出生後的前幾個星期內,常可造成腦內出血。據病因統計,分娩時損傷占13%、缺氧占24%,早產占32%、先天性缺陷占11%,產後因素占7%。病人的母親有1~5次流產史者占30%。檢查 診斷:大腦性癱瘓缺乏特異性診斷指標,主要根據臨床症狀、體徵。我國(1988)小兒大腦性癱瘓會議擬訂的3條診斷標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