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福壽螺貝殼外觀與
田螺相似。具一螺旋狀的螺殼,顏色隨環境及螺齡不同而異,有光澤和若干條細縱紋,爬行時頭部和
腹足伸出。頭部有2對觸角,前觸角短,後觸角長,後觸角的基部外側各有一隻眼睛。螺體左邊有1條粗大的肺吸管。成貝殼厚,殼高7cm,幼貝殼薄,貝殼的縫合線處下陷呈淺溝,殼臍深而寬。
卵圓形,直徑2mm,初產卵為粉紅色或鮮紅色,卵的表面有一層不明顯的白色粉狀物,在5~6月,5d後變為灰白色或褐色,這時卵內已孵化成幼螺。卵塊橢圓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齊,卵層不易脫落,鮮紅色,小卵塊僅數十粒,大的卵塊可達千粒以上。在夜間,卵產在水面以上乾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如莖稈、溝壁、牆壁、田埂、雜草等上,初孵化的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發育3~4個月後
性成熟,除產卵或遇有不良環境條件時遷移外,一生均棲於淡水中,遇乾旱則緊閉殼蓋,靜止不動,長達3~4個月或更長。
生活習性
福壽螺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新、餌料充足的淡水中,多群棲息於池邊淺水區,或吸附在水生植物的莖葉上,或浮於水面,能離開水體短暫生活。最適宜生長水溫為25~32℃,超過35℃,生長速度明顯下降,生存最高臨界水溫為45℃,最低臨界水溫為5℃。福壽螺
食性廣,是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
雜食性螺類,主要取食
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歡吃帶甜味的食物,也愛吃水中的動物腐肉。當沒有更多食物時,會食漂在水面的微小物質(身體倒過來用足運動沾物取食)。福壽螺雖然是水生
軟體動物種類,但可以在乾旱季節埋藏在濕潤的泥中度過6~8個月。一旦暴發洪水或被灌溉時,它們又能再次活躍起來。成年螺的
呼吸器可伸到5~10cm長或更長。
生長繁殖
福壽螺屬於
雌雄異體,在西雙版納地區3月中旬開始產卵,僅需2~3個月即可達到性成熟,
體內受精,雌、雄螺扭合在一起進行交配,時間達2~5h;其交配時如果受到觸碰干擾,會立即停止。通過飼養觀察發現,母螺常在夜間進行產卵,產卵時爬出水面,在池壁或水面的植物、木樁上產下緋紅色的卵塊,排卵時間長達1~2h。卵塊附在物體上,每個卵塊含卵190~505粒,卵塊最長可達8.8cm,重量為2.8g。當溫度處於20~25℃範圍內時,卵塊孵化時間為17~25d;當氣溫處於27~32℃範圍內時,卵塊孵化時間為8~16d。
廣州年生3代,一代幼螺生長93天開始產卵,卵期9天,孵出二代幼螺歷期102天,日均溫27.1℃,相對濕度88%,二代螺生長63天產卵,卵期11天,即孵出三代幼螺,歷期74天,日均溫29.5℃,相對濕度87%。三代螺生長至翌年3月底,共189天,仍為幼螺,日平均溫度18.2℃,相對濕度78%,各代螺重疊發生。螺齡為20~80天,每隻螺經10天,一代增重0.9g,二代2.398,三代0.188.一代每隻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隻,孵化率為70.1%,二代每隻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隻,孵化率59.4%,1隻雌螺經1年兩代共繁殖幼螺32.5萬餘只,繁殖力極強。
分布範圍
原產地
福壽螺原產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原生分布於南美洲的普拉塔流域,主要在其中的
巴拉那河和
巴拉圭河流域。在
亞馬遜流域亦有原生分布。在南美洲,福壽螺分布量較多的國家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及烏拉圭等。據調查,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南緯36°以北地區,福壽螺普遍分布,繁殖季節為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位於阿根廷SauceGrande流域的帕索德拉斯彼德拉斯水庫發現,人工引進的福壽螺可以生存繁衍(南緯38°24′);阿根廷
巴塔哥尼亞的一處地點(南緯38°58′20.2″,西經68°11′27.3″)也發現福壽螺生存繁衍。這是已知福壽螺在南半球最南的分布地區。該地年平均氣溫約14.2℃,最冷月(7月)平均氣溫6.1℃。智利
科金博大區的
峭帕谷海岸地區也發現有外來的福壽螺生存繁衍。
傳播地區
1.中美洲和美國
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外來水生物種資料庫與歐洲和地中海國家植物保護組織(EPPO)資料庫資料,在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已有福壽螺分布;在美國,已在近50處地區發現福壽螺生存繁衍,主要包括夏威夷的考愛島(Kauai)、瓦胡島(Oahu)、拉拿夷島(Lanai)、夏威夷大島(Hawaii)、毛伊島(Maui)及濕地芋頭田(Glady's Taro Patch)等地區,關島的美索河(Masso River),佛羅里達州杜瓦爾郡(Duval)的傑克遜維爾市(Jacksonville)及奧蘭多(Orlando)的Little Wekiva河,阿拉巴馬州莫比爾縣(Mobile)的蘭根公園(Langan Park)和三里溪(ThreeMile Creek)、鮑德溫縣(Baldwin)的莫比爾-滕索河三角洲(Mobile-Tensaw River Delta)等,北卡羅來納州羅京安縣(Rockingham),亞利桑那州尤馬縣(Yuma),加利福尼亞州里弗賽德(Riverside)的索爾頓湖(Salton Sea)、聖地亞哥(SanDiego)的米拉瑪湖(Lake Miramar)和莫雷湖(Lake Murray)及克恩縣(KernCounty)的哈特紀念公園(HartMemorial Park),愛達荷州特溫福爾斯縣(Twin Falls)境內臨近斯內克河(Snake River)的幾處地點及印第安納州科修斯科縣(Kosciusko)的瓦沃西湖(Wawasee Lake)等。福壽螺引進美國本土最初方式很可能是因水族館釋放,也就是“水族館傾倒”導致傳播蔓延。幾十年來,美國的寵物店一直在銷售福壽螺,用於清除水族養殖池內的藻類。夏威夷的福壽螺於1989年引入,來源地可能是菲律賓,引入的目的是食用。
2.亞洲
在亞洲,首先引入地區為中國台灣地區,其後為日本,之後為泰國和菲律賓。據台灣媒體報導,台灣福壽螺是老家在美濃的阿根廷華僑1979年從阿根廷引入,目的是食用。後來發現口感不佳,市場接受度差,福壽螺遭到棄養,在田野大量繁殖,並蔓延泛濫。
在菲律賓,福壽螺是1982—1984年從台灣引入,當地稱為Goldenkuhol。起初,因其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公共和私營部門對其進行了大量繁殖。不過,人們很快就對其失去興趣,放棄養殖。因其入侵水塘、沼澤、稻田、水渠、湖泊及其他有水的區域,甚至含氧量較低的污水區也有入侵。菲律賓有120萬~160萬hm2水稻受到福壽螺為害,損失巨大。此外,對於生態系統也有較大破壞,如對食物鏈的影響等。
在日本,一家私營公司於1964年曾將福壽螺引入熊本縣,雖有逃逸至鄰近稻田和水渠,但可能由於當地山區氣溫較低,逃逸的福壽螺全部死亡。20世紀80年代早期,養殖福壽螺食用一度成為日本的時尚,因而從中國台灣和南美洲進行了大量引進。1983年,日本35個縣共495個場所進行福壽螺人工養殖。但是,由於口味不受消費者歡迎,福壽螺迅速喪失了商業價值,被大量遺棄。大約在1982年,在熊本縣和九州的水田和水渠中發現福壽螺的卵塊。至1985年,九州、四國及本州的多個縣內報導發現野生福壽螺。之後,為害面積不斷增加,至1997年趨於穩定。但1999年徒然增加了13000hm2,原因不明。2004年,在28個縣發現福壽螺的水田面積共有77053hm2。福壽螺在日本分布的北緣線位於茨城縣南部,但在其更北的山形縣(Yamagata-ken)境內,一條河流內也曾經發現過福壽螺。
在韓國,推測福壽螺是1981年首次從日本引進的,但可以確認的引進年份是1983年,當初引進的目的是食用,引入地區為忠清南道牙山市(峨山,Asan)。1992年開始用於稻田除草,後來套用面積不斷擴大,2000年達179hm
2,2000年達48437hm
2。最初以為福壽螺在韓國不能越冬,但後來發現在韓國(如海南郡、康津郡)能夠越冬,並取食
直播稻秧苗,造成嚴重危害。研究表明,在全羅南道,福壽螺5—6月在水渠及稻田繁殖,至10月一直保持較高密度,但至11月則密度迅速降低,部分個體可在水渠越冬,但排乾水的稻田則未發現越冬個體;氣溫低於-3℃時,大多數個體死亡。目前,韓國北至舒川、論山、尚州、容州一線已有分布。據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福壽螺在2020年的分布面積將占韓國國土面積的45.5%,2080年將占88.4%。
泰國的福壽螺於1986年引入;越南於1988年引入養殖,最初的目的是用作養魚和養鴨的蛋白來源,1992年在建江省和胡志明市還曾建立專門的福壽螺養殖場,且出現大量逃逸,並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大量蔓延;馬來西亞於1991年在雪蘭莪(Selangor)梳邦(Subang)的魚塘中發現福壽螺;寮國於1991年首次從泰國引種至萬象市西可哈塔奉區(Sikhotabong District),並在附近村莊傳播。1994年寮國北部省份又從越南引進養殖食用。在越南、高棉、泰國、寮國、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等熱帶地區,由於環境適宜,福壽螺傳播快速,均已廣泛分布。生態環境模擬預測的結果顯示,福壽螺可能會散布至世界上許多至今尚未受干擾的地方,如印度稻作區、澳大利亞的自然濕地(如Kakadu)或稻作區。
在中國大陸地區,1981年由巴西籍華人引入廣東中山市養殖,被視為高蛋白食品。1984年福壽螺作為特種養殖對象在廣東省被廣為推廣,並很快被人工引種到了廣西、福建、四川、雲南、浙江等地。如20世紀80年代初,浙江杭州曾經有組織地引進1萬隻福壽螺幼螺,在餘杭、淳安、建德、桐廬、富陽、蕭山以及西湖、江乾等縣區入塘放養。但是,由於福壽螺味道不受歡迎,被大量遺棄野外,自然繁衍蔓延,如浙江的台州和寧波分別於1999和2002年被福壽螺入侵。根據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福壽螺在向北遷移的過程中,經歷-3~5℃的低溫考驗後的種群存活率更高。目前,福壽螺在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已有廣泛分布,並且可以自然越冬。但是,福壽螺在中國仍然在不斷北移,自西向東,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及上海等長江沿線省(市)均已成為福壽螺分布的地區。福壽螺已在中國長江以北的許多地區繁衍傳播。
危害
福壽螺原產地為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水稻不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由於氣候和天敵的共同作用,福壽螺不至於大面積危害成災。人為引種傳入我國台灣和南方部分地區及東南亞國家後,福壽螺失去了原有天敵的制約,水稻秧苗是其喜食的寄主植物,氣候條件又十分有利於它的生長繁殖,因此對這些地區的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每年的4~6月份和8~10月份是福壽螺產卵和孵化的高峰期,也是成螺以及高齡幼螺危害集中的旺盛時期,水稻、紫雲英、慈菇、茨實、甘薯、蔬菜等作物是福壽螺主要危害的對象,對水稻的危害尤為嚴重,福壽螺幾乎在水稻的整個生育期都會產生危害,幼苗到分櫱期為主害期,幼螺和成螺會咬食水稻葉及
分櫱,使水稻因為分櫱降低而減少了有效穗進而造成減產。
福壽螺對水稻、蓮、茭白、芋頭、荸薺、菱角、芡實、蕹菜等水生作物為害甚大。根據全球入侵生物資料庫可知,福壽螺為世界性最嚴重的100種入侵生物之一。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將福壽螺列為重大危險性農業外來入侵生物之一。福壽螺還可能成為疾病和寄生蟲的載體,烹飪方法不當,生食或未熟透食用,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如其攜帶的
後圓線蟲(肺蠕蟲,Lung worm)能引起致命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炎,攜帶的吸蟲能導致皮膚過敏。福壽螺的螺殼鋒利,容易劃傷農民的手腳,大量糞便可污染水體。與本地物種競爭導致本地淡水生物減少,甚至絕跡,影響水生物多樣性。
防治方法
目前在福壽螺的防治手段中,
化學防治是最常用的技術方法,控螺效果明顯,但其對水生生物毒性大,影響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正常流動,且經濟成本高,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研究發現,45%三苯基乙酸錫可濕性粉劑(商品名:百螺敵;施用量:600g/hm
2)施用3d後對福壽螺的防效是89.8%,效果非常明顯;但其相關研究則發現,該藥(施用量:750g/hm
2)在投放2d內泥鰍和黃鱔的死亡率分別達到96.1%和82.9%。物理防治方法往往耗費人力多且控螺效果不盡人意,有研究表明,在10hm
2稻田中清除1000個福壽螺需要1.5h,但在福壽螺很強的密度補償作用下,往往收效甚微,常作為輔助措施使用。生物防治是利用寄生性、捕食性天敵或病原菌使目標生物的種群密度保持在比缺乏天敵時的平均密度更低水平上的套用,具有成本低而可持續性較強的優點,且有著良好或潛在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被認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從長遠而言,作為防治福壽螺最為安全和經濟的技術措施,相關研究工作卻相當匱乏,目前主要集中在鴨、鯉魚、青魚、中華鱉等有限的幾個物種。
農業防治
溪河渠道中和水溝低洼積水處是福壽螺越冬的主要集中區域,這為集中消滅福壽螺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應充分結合冬修水利,整治溝渠,對福壽螺的越冬場所加以破壞,就會大大降低冬後殘螺量。還可以通過對卵塊的人工摘除並結合農時對成螺的撿拾來控制其繁殖數量:田邊的雜草和稻株基部以及溝渠邊的雜草基部和溝壑等附著物是福壽螺的主要產卵地,因此,一是結合田間管理,在福壽螺的產卵高峰期將田間、溝渠邊的卵塊摘除後埋到挖好的深坑中;二是利用曬田時成螺大部分集中於秧田溝內和進排水口處,宜採取人工拾螺以控制其為害。
在春、秋季福壽螺產卵高峰期,在稻田中插些竹片、木條等,引誘福壽螺在這些竹片、木條上集中產卵,每2~3天摘除一次卵塊並進行銷毀,平時結合農事操作撿螺、消滅卵塊;冬季結合冬修水利,整治溝渠,清除淤泥、雜草,破壞福壽螺的越冬場所,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後的殘螺量。此方法較費時費力,在農村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很難通過人工防治方法達到防控福壽螺蔓延的效果。
生物防治
在溝渠和水稻移栽後,利用養鴨食螺。放鴨時間為水稻移栽後7-10天至水稻孕穗末期,選擇中小體型,鴨齡30天的免疫鴨苗,鴨苗放養密度為20-25隻/畝;冬季集中放鴨於溝渠和農田啄禽幼螺,減少越冬螺量。
化學防治
滅螺化學藥劑種類很多,但這些藥物在發揮效力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推廣使用時要加以監管和指導。
(1)茶籽餅:茶籽餅被粉碎後,按3~5kg/667m2的用量均撒於排灌溝或已經翻耕好的田塊上,能達到90%左右的防效率。
(2)70%貝螺殺:每667m2稻田噴施50g70%貝螺殺兌水50kg,可達90%以上的防效率,但此藥會刺激人體黏膜,還能毒殺魚類等水生物,所以必須謹慎使用。
(3)硫酸銅晶體:移栽水稻前,每667m2田面按0.5kg/硫酸銅晶體兌水75kg的量噴施,可達85%~90%防效率。
(4)經試驗,5%的梅塔小顆粒劑,在水稻插植當天或次日每667m2稻田施撒0.25~0.4kg,對福壽螺的毒殺率高達90%~95%,而且可達85%的保苗效果。田間施藥時要保持淺水層5cm共持續7d左右,在此時段內儘量讓水質保持清澈,以達到最佳的殺螺效果。
(5)6%密達:在插植當天或次日,每667m2撒施0.5~0.7kg6%密達拌細土40kg,可實現80%~90%的毒殺效果。
如螺害過於嚴重,建議隔10d再一次藥,特別提醒,由於殺螺劑會對魚類產生毒害,因此,施藥後7d切不可向魚塘排入此類田水。
物種區別
2006年,涼拌福壽螺肉曾經在北京引發
廣州管圓線蟲病,福壽螺一時成為“過街老鼠”,消跡於餐館的餐桌上。然而,作為我國的傳統美食,田螺一直深受南方廣大民眾喜愛,由於擔心誤食福壽螺而感染廣州管圓線蟲,一些民眾對於端上餐桌的螺產生了疑慮,而不敢放心食用。只有正確識別福壽螺和田螺,才能消除這些疑慮。
福壽螺雌雄異體,個體較大,有完整的螺旋形貝殼,成螺殼高40~80mm,殼徑70mm以上。貝殼呈黃褐色,表面光滑。螺體右旋,貝殼近似圓盤形,螺層5~6層,體螺層膨大。臍孔大而深。雌螺殼口單薄,外唇直或略灣,厴周緣平展;雄螺殼口增厚,外唇向外反翹,厴外緣的中部略隆起,上下緣向軟體部凹。
田螺泛指
田螺科的軟體動物,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田螺科。田螺在中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可在夏、秋季節捕取。淡水中常見有
中國圓田螺(
Cipangopaludinachinensis)、
中華圓田螺(
Cipangopaludinacathayensis)等。中國圓田螺在中國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中型個體,殼高約44.4mm,寬27.5mm。殼質薄而堅固,外形呈寬圓錐形,有6~7個螺層,皆外凸,各螺層高、寬度增長迅速。螺旋部的高度大於殼口的高度,體螺層膨大。殼頂尖銳。縫合線深。殼面呈黃褐色,光滑,無肋,具有細密而明顯的生長線。殼口卵圓形,周緣完整,具有黑色框邊,外唇簡單,內唇上方貼覆在體螺層上,部分或全部遮蓋臍孔,使臍孔呈縫狀。厴角質,卵圓形,黃褐色,具有明顯的同心圓生長紋,厴核靠近內唇中央。中華圓田螺主要分布於北方各省區,貝殼較中國圓田螺稍小。殼質蒲而堅固,外形呈卵圓形。有6~7個螺層,各螺層在寬度上增長迅速;螺旋部較前種寬而短,體螺層極膨大。殼頂尖銳。縫合線明顯。殼面呈黃褐色或黃綠色,光滑,無肋,具有明顯的生長線。殼口卵圓形,周緣完整,具有黑色框邊,外唇簡單,內唇略肥厚,遮蓋臍孔,使臍孔呈縫狀。厴與中國圓田螺相同。
種類 | 貝殼顏色及大小 | 螺層數(個) | 體螺層占殼高的比例 | 臍孔 | 殼口 | 卵生/卵胎生 |
---|
福壽螺
| 黃褐色或深褐色,貝殼較大,近似圓盤形 | 5~6 | 體螺層約占殼高的89%,螺旋部較小 | 臍孔大而深 | 無黑色框邊 | 卵生 |
中國圓田螺 | 黃褐色,貝殼比福壽螺稍小,呈長圓錐形 | 6~7 | 體螺層約占殼高的68%,螺旋部較大 | 臍孔呈縫狀 | 有黑色框邊 | 卵胎生 |
中華圓田螺 | 黃褐色或黃綠色,貝殼比中國圓田螺稍小,呈卵圓形 | 6~7 | 體螺層約占殼高的68%,螺旋部較大 | 臍孔呈縫狀 | 有黑色框邊 | 卵胎生 |
褐雲瑪瑙螺 | 殼頂尖,縫合線滌,殼面呈黃或深黃色底,長卵圓形,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胚殼一般為玉白色。各螺層有斷續的棕色條紋,生長線粗而明顯。殼內為淡紫色或藍白色。 | 6.5~8 | 體螺層約占殼高的75%,螺旋部呈圓錐形
| 無臍孔 | 呈卵圓形,外唇薄,易碎 | |
不管是福壽螺還是田螺,均可感染廣州管圓線蟲以及其他寄生蟲,因此,不管是吃福壽螺還是田螺,一定要煮熟,千萬不能生吃或半生吃,特別是涼拌螺肉或燒烤
螺螄,一定不能吃。2006年北京出現廣州管圓蟲病,就是因為有人吃了沒有煮熟的福壽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