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房城區

大營房城區

大營房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師部所在地,位於新疆東大門哈密市東北約2公里處,城區現有人口2.4萬人,20多家企事業單位。大營房城區交通便利,環境優雅,蘭新鐵路穿過城區,312國道環城區東北。這裡不僅是第十三師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中心,而且逐步成為哈密市集工業、商貿、科技、文化、信息、房產為一體的園林式城區。在這片土地上,記載著哈密墾區發展的滄桑歷史,也留下了兵團人屯墾戍邊的光輝業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營房
  • 面積:20 km
  • 電話區號:0902
  • 郵政編碼:839000
  • 人口數量:2.4 萬
  • 機場:哈密機場
  • 火車站:哈密站
  • 車牌代碼:新L
發展歷程
1938年6月,蘇聯派遣以少將烏申科為團長的騎兵第八團,即蘇軍“紅八團”進駐蘇聯軍用物資運往內地的咽喉——哈密。“紅八團”在哈密城東泉水地征地650畝,修建兵營在此駐紮。
1938年底建成的“紅八團”軍營,規模很大,占地面積430畝,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辦公室、大禮堂、官兵宿舍、食堂、醫務室、工廠廠房、停車場、兵器庫、操場等一應俱全,設施非常完備。“紅八團”從入駐“大營房”至1943年全部撤走,在這裡生活了6年之久。哈密解放前夕,國民黨一七八旅二二三團駐大營房。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六師進疆後,師部設在大營房,揭開了大營房建設新的一頁。
在進行剿匪平叛的同時,十六師開始了商業、加工副業醫療衛生、教育等事業的建設。在大營房建起了哈密最早的國營商業——紅星合作社(也稱紅星商店),同時還兼營糕點加工、服裝製作、浴池、理髮、餐飲等業務,並在哈密城內也設立了經營門市部。
1951年,十六師決定在大營房建設發電廠和麵粉廠,隨後從西安購置了磨麵設備。1952年又從蔡家坡購得160千瓦蒸汽發電機設備。當年,紅星麵粉廠土建工程正式開工。紅星麵粉廠投產後,哈密人吃上了機制麵粉發電廠使哈密城大放光明,一座現代化的工廠在大營房矗立起來了。
1964年,當時的農五師哈密管理處在大營房修建了一座三層的辦公樓,面積為4098平方米。這座辦公樓是當時大營房唯一的一座樓房,也是當時哈密僅有的三座樓房之一。
1975年兵團建制撤銷,兵團哈管局劃歸哈密地區農墾局管轄。
1978年5月10日,哈密縣委和哈密縣政府遷至大營房辦公,直到1984年哈密縣撤銷。
1982年4月1日,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成立。
1986年8月,哈管局機關從哈密市自由路遷回大營房,開始對營區進行大規模建設。陸續修建了紅星中學教學樓、小禮堂以及哈管局防疫站等事業性用房。居民住宅建設也同步展開,1986年至1988年,修建了2棟磚混住宅樓和部分平房。
1990年,大營房房屋建設竣工面積達11541平方米,其中廠房、倉庫3914平方米,辦公用房1019平方米,文教衛生用房1494平方米,商業及服務性用房992平方米。1987年修建了大營房原中環路800米。此時,大營房營區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從1964年至1990年的26年間,各項建設項目相繼動工興建,哈管局辦公大樓、公安局、法院、黨校辦公樓,紅星中學教學樓、學生公寓等公用設施陸續竣工投入使用。與之配套的供排水管網、供熱設施及供電線路、綠化等輔助設施建設也同時進行。
2001年1月,農十三師成立後,,哈密市規劃辦對農十三師開發的大營房城區範圍埋設了界樁,確定了大營房開發建設面積為3.5平方公里。師委託石河子規劃設計院完成的大營房城區規劃,拉開了全面開發建設大營房的序幕。
2002年11月,育英路立交道口建成通車。開工建設師部東環路、北環路、西環路和小區道路5公里,改造桃園路和百花路。
2005年,在農十三師黨委和哈密地委、行署的領導和支持下,十三師大營房城區工業園區在開發區域、管理範圍等方面與哈密地區達成一致,並形成了哈行署發〔2005〕36號檔案和哈行辦〔2005〕38號會議紀要。大營房城區規劃面積由大營房輕工業園區和二道湖重工業園區組成,總規劃面積73.6平方公里。
2007年,農十三師標誌性建築紅星大廈落成;師會務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建成;作為哈密迎接八方來賓的形象工程,兵地互學共建的又一力作——迎賓大道也建成通車。
2007年,大營房城區完成了給、排水等工程的驗收工作,共完成污水管網14.8公里,排水管網13.7公里。
大營房城區以真誠和熱情期待著各方賢能的光臨。
大營房城區——一個經濟繁榮,文明昌盛的現代化城區正在崛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