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德氏無花果鸚鵡共有6個亞種,體長18~20厘米,體重108-126克。體羽是以綠色為主,從額頭到眼、喙之間是紅色到桔紅色,愈往外則逐漸轉變成桔黃色,脖頸上為泛青綠色,臉頰處包括覆耳的地方為黃綠色,眼下緣有一塊藍色斑,前胸處則是帶有藍色的線圈,往下外帶點類似葡萄紅酒般的顏色,翅膀與前胸等高處的肩緣地帶也帶有藍色,翅膀下覆羽為青綠色至黃綠色,眼四周裸皮處為黑色。
虹膜棕黑色,鳥喙黑色,腳爪黑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地森林和山丘,溪流,森林邊緣部份,稀樹草原林地或山林內,或擁有一小片森林的熱帶草原上等。棲息地一般低於1100米,有時也可以高達1650米。這些鳥在陰天時經常徜徉在木麻黃人工林地塊。
生活習性
通常成對外出覓食,或組織成2至6隻的小群,每日規律地於果樹上活動,偶爾也會在開花植物上看到,但它們仍比較偏好無花果樹,會咬開無花果的硬殼,在外面開了一個洞口,然後再吃裡面的果肉;有時也會與
彩虹吸蜜鸚鵡在一起;德氏無花果鸚鵡的飛行速度相當快,在飛行時彼此呼朋引伴的鳴叫聲也相當尖銳,但平時卻不太會狂叫。在野外的主食是無花果,或者是植物分泌的蜜汁及花雜、或昆蟲和它們的幼體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從稱之為”鳥頭” (Bird's Head (Vogelkop) Peninsula)的東半部起一直到西伊利安(West Irian)都有其蹤跡。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每年的7月或8月間,常可看到高大多瘤的樹木上有繁殖群,通常三對夫妻聚在一起築巢。群鳥經常進進出出巢洞且大聲鳴叫,巢的高度約在離地25米左右,巢洞也築在直徑小於30厘米的中空枝幹上。通常每次能產2枚卵,孵化期約19天,幼鳥長成羽毛則需約8周。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 | 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blythii |
| | 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cervicalis |
| | 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desmarestii |
| | 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godmani |
| | 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intermedia |
| | 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occidentalis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這個物種因為是特別受歡迎的寵物籠鳥,在當地已經稀有。在1985年至1990年期間就被抓獲近5000隻,並出口到歐洲。由於這些弊端的結果,歐洲聯盟在1987年11月禁止該物種進口。
保護級別
列入
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物種保護級別:二級保護物種。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人工飼養
這種
無花果鸚鵡本性愛玩且活潑,平時的聲音聽起來還可以,只有在興奮的時候才會顯得吵雜,基本上容易產生信賴,但新引進的鳥在適應前卻容易對周邊的環境敏感,因此也容易會發生不明原因的瘁死。飼養上要注意保持環境衛生,應給它棲木(或樹枝)供其活動、啃咬。
鳥籠尺寸:最好用大一些的鳥籠,約2.5x1x2 米,在其適應環境前不要用太小的空間去關它;此鸚鵡同Hanging Parrot(懸掛類鸚鵡)一樣,最低限溫21~22度,不要低於20度,低於此度就有不可預期的危險發生,以20度以上的場所溫度來飼養為宜。
居家飼養食物:水果類如無花果、香蕉、蘋果、西洋梨、葡萄等,蔬菜類如黃瓜、南瓜、胡蘿蔔等,種子類如小顆的葵花子、桉樹子、稷、蕎麥等。此外,煮豆及碾磨的鴿飼料,鸚鵡專賣的食物都可以,另外像新鮮的枝幹有花及花苞的,可以給它玩以及啃咬,且要規律而適時地補充維他命等營養品。
註:德氏無花果鸚鵡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