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鸚鵡族

無花果鸚鵡族

無花果鸚鵡族是一種鸚形目、鸚鵡科類生物,體羽基本是以綠色為主色,體型很小,甚至比虎皮鸚鵡還小。雌雄大體類似,但雄性鸚鵡的頭部色彩更為鮮艷。分布於印尼的紐幾內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爪哇島小部分地區、及其周圍的小島,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體羽基本是以綠色為主色,體型很小,甚至比虎皮鸚鵡還小。雌雄大體類似,但雄性鸚鵡的頭部色彩更為鮮艷。從額頭到眼、喙之間是紅色到桔紅色,愈往外則逐漸轉變成桔黃色,脖頸上泛青綠色,臉頰處包括覆耳的地方為黃綠色,眼下緣有一塊藍色,前胸處則是帶有藍色的線圈,往下再外帶點類似葡萄紅酒般的顏色,翅膀與前胸等高處的肩緣地帶也帶有藍色,翅膀下覆羽為青綠色至黃綠色,眼四周裸皮處為黑色,虹膜為棕黑色,嘴黑色,腳也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邊緣地區、乾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開闊的桉樹林地等地,在澳大利亞也會出現在公園、灌木叢、農作物區及紅樹林林地等地區。

生活習性

食物中,無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覓食時安靜,動作敏捷快速,不會到地上活動或覓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在棲息的樹木上會聚集200隻左右。天然食物除了無花果以外,也會食用水果、花蜜、昆蟲幼蟲,或由樹皮上刮食一些青苔與真菌類植物。繁殖季節在紐幾內亞從3月開始,在澳大利亞是8月至11月。巢建在大樹的主幹或大的樹枝的樹洞裡,距地面8至20米。主要由雌鳥負責築巢的工作,一窩約產2枚卵,18天左右後孵化,雌鳥單獨餵食雛鳥約3-4周,幼鳥約7-8星期後羽毛長成。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尼的紐幾內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爪哇島小部分地區、及其周圍的小島,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種群現狀

無花果鸚鵡族(3屬6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Bolbopsittacus lunulatus
2.
Cyclopsitta diophthalma
3.
Cyclopsitta gulielmitertii
4.
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5.
Psittaculirostris edwardsii
6.
Psittaculirostris salvadorii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