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政區劃分,人口面積,自然條件,經濟發展,農業,工業,商業外貿,財政金融,社會發展,文化藝術,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郵政電信,鎮區市政建設,鎮區道路,給排水,供電,園林綠化,
歷史沿革
解放及解放初分屬沙灣鄉和朱溪鄉,1983年沙灣公社朱溪更改為沙灣鄉,朱溪鎮,均未屬於大橋區。大橋鎮是1995年撤區並鄉時由原拉溪鄉與沙灣鄉全並而成。
商屬艾侯國,秦漢為艾縣,自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至清末(1911年),屬分寧縣(寧州、義寧州)仁鄉六十一都、六十三都、六十四都、六十六都,轄27社。民國時期(1912-1949)隸修水縣黃龍區,解放前夕分屬黃龍區大橋鄉和白沙鄉,解放初為大橋區大橋鄉、禮源鄉、山口鄉、西尹鄉、墨田鄉、沙灣鄉和余段鄉,1958年成立沙灣公社和大橋公社,1968年合併為大橋公社,1972年復朱溪公社和沙灣公社,1984年撤社改鄉,設朱溪鄉和沙灣鄉,1993年撤鄉建鎮為朱溪鎮、沙灣鄉,1996年1月沙灣鄉、朱溪鎮合併為大橋鎮。
地理位置
大橋鎮,舊稱仁鄉,隸屬於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是“
九江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贛湘邊貿重鎮”,歷史上曾被譽為“贛挽之咽喉,湘岳之肘腋”,居吳山之首,楚水之源。
大橋鎮位於
修水縣西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修水縣西大門,西抵湖南省
平江縣龍門鎮、西北大坪鄉,東鄰石坳鄉、上衫鄉,南毗余段鄉,北接水源鄉。距離修水縣城67公里,省會
南昌340公里,
九江市區280公里。
全鎮面積125平方公里,下轄17個
行政村,297個
村民小組,企事業單位36個,人口38450人;共有耕面積2.3萬畝,有初級中學三所,村級完小19所,1999年度在校學生6870人;全鎮1999年度
工農業總產值1.8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6156萬元,人平純收入1870元,
財政收入510萬元。
歷史文化
大橋鎮“朱溪場”自古以來就是
修水西邊區邊境貿易文化中心,古稱湘有“長壽街”,贛有“朱溪場”之說。
大橋鎮距離世界著名的佛教勝地
黃龍寺僅21公里,鎮境內亦山水秀麗,氣候宜人:聖峰山上的東覺院是
幕阜山下僅次於黃龍寺的又一名僧得道之地,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遊覽至此,讚嘆不已,並在東覺院留宿一晚,留下了“此地消沙納水”御口傳說。鳴水洞中的鳴水瀑布高懸其中;
雷塘的羅卜仙宮、密崖山、
青龍山上的玉泉寺、觀音岩等為佛家仙境;愚公洞、
滴水洞亦乃大橋的旅遊景點和人們的休閒去處。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朱溪、禮源、井源、坳田、排上、大橋、西塘、山口、黃洋坪、墩台、沙灣、畫橋、墨田、界源、界上、西尹16個行政村,轄朱溪廠1個居委會,下轄297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3901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102人,城鎮化率25.89%。另有流動人口3500人。總人口中,男性20337人,占52.12%;女性18680人,占47.88%;14歲以下7165人,占18.36%;15~64歲27835人,占71.34%;65歲以上4017人,占10.2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39017人,占總人口100%。2011年人口出生率21.2‰,死亡率1.33‰,人口自然增長率19.87‰。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8.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5.2千米,總面積12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05.41平方千米,占83%;水域21.39平方千米,占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07人。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大橋鎮處丘陵山區,整體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有土龍山脈、聖峰山脈等,海拔大約1000米。境內主要為侵蝕剝蝕性丘陵地貌,中部有沖積河谷小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80米,最高點土龍山海拔 1080.30米,最低點大港背海拔157米。
氣候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秋短,夏冬長,春季暖濕晴雨交替,夏季炎熱多雨高濕,秋季乾熱少雨,冬季乾冷少雨雪。多年平均氣溫16.7℃,1月平均氣溫4.5℃,極端最低氣溫-10.3℃;7月平均氣溫27.8℃,極端最高氣溫40.6℃。平均氣溫年較差23.3℃。年平均無霜期260天,最長286天,最短22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602.1小時,年輻射總量為100.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57天。年平均降水量1714.4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 2406.5毫米(1998年),極端年最少降水量1022.3毫米(1976年)。
水文
境內屬汨羅水系,北部水自水源鄉、黃龍鄉流入,境內河長8.6千米;上衫水自東南部塔坑流入,境內河長7.1千米;井源、坳田水自東北方向經禮源流入,境內河長6.3千米。前三條河流在鎮區匯合後稱大橋水,境內河長22千米;自西流入湖南汨羅江。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黃金,集中分布在土龍山脈一帶。地表水徑流量1016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000萬立方米。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洪災、旱災和霜凍、低溫、植物病蟲害等。洪災平均一年一遇,最嚴重一次發生在1998年5月20日, 24小時降雨量238毫米,受災面積達13000畝,經濟損失1000萬元。旱災約三年一遇,最嚴重一次發生在2010年7月,連續45天無雨,受災面積11200畝,經濟損失850萬元。
經濟發展
解放及解放初分屬沙灣鄉和朱溪鄉,1983年沙灣公社朱溪更改為沙灣鄉,朱溪鎮,均未屬於大橋區。大橋鎮是1995年撤區並鄉時由原朱溪鄉與沙灣鄉合併而成。
解放前大橋鎮大部分是荒蕪的土地。解放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大橋鎮各方面都取得長足的發展。到2008年,國民生產總值為2.16億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分別為12200萬元、4000萬元、5400萬元。2008年大橋鎮財政總收入為1436.9萬元。
建國前,大橋鎮生產力水平低下,傳統農業構成了大橋鎮經濟活動的絕大部分,處於自然經濟狀態。建國後,工農業等各行業有了較快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大橋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
2008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16元,同比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為12200萬元,同比增長13%;第二產業總產值為4000萬元,同比增長15%;第三產業總產值為5400萬元,同比增長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803元,人均純收入為1520元。
農業
大橋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地區,農業以種植水稻、油茶、茶葉、蠶桑、藥材、白朮、百合、無公害蔬菜為主,種植制度還較為豐富;畜牧業以山羊、牲豬和家禽養殖為主。
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穩定高速發展。2008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9.3%,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520元,糧食總產量為2600噸。
農業生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油茶、藥材、蠶桑、牲豬、無公害蔬菜等產業快速發展,全面實施“一村一品”,努力打造產業亮點。
2011年有耕地面積25890畝,人均0.71畝,其中水田20400 畝,旱地5490畝,以種植水稻、蠶桑、藥材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16790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3.12%。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糧食總產量12374噸,人均339.43千克,其中稻穀11372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蠶桑。2011年有茶園面積1120畝,毛茶產量26.5噸。桑園面積1600畝,養種量2100張,產繭85噸。畜牧業以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4570頭,年末存欄7300頭;羊5050隻,年末存欄1550隻;家禽年飼養量2.1萬羽。畜牧業總產值180.48萬元。水產養殖以淡水魚為主,2011年養殖面積1890畝,產量189.21噸,水產業總產值30.27萬元。林業以杉木、毛竹、松木為主,2011年有林地面積104437畝,活立木積蓄量5.68萬立方米,生產杉木1293立方米、毛竹82015根,林業總產值5682.8萬元。
工業
以民營企業、加工企業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15370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9.5%。擁有工業企業19家,職工118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250萬元,銷售收入3250萬元。其中玉倫春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子產品,年產值810萬元,年銷售收入790萬元。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8個,從業人員69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500萬元。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150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151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18萬元。財政收入中營業稅350萬元,增值稅327萬元,企業所得稅510 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89元。2011年末境內有金融機構3家,各類存款餘額1390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9100萬元。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會員210人。有表演團體3個,演職人員210人,表演254場次。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7處,圖書室17個,藏書5萬冊,有文學、音樂、美術、書法、攝影15個業餘創作隊伍70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距佛教禪宗黃龍宗發源地黃龍寺僅21公里,境內山水秀麗,氣候宜人。聖峰山上的東覺院是幕阜山下僅次於黃龍寺的又一名僧得到之地,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遊覽至此,讚嘆不已,並在東覺院留宿一晚,留下了“此地消沙納水”的御口傳說。鳴水洞中的鳴水瀑布高懸其中;雷塘的蘿蔔仙宮、密崖山、青龍山上的玉泉寺、觀音岩等為佛家仙境;愚公洞、滴水洞亦大橋的旅遊景點和人們的休閒去處。當代詩人陳運和1968年10月至1969年8月由縣劇團下放在大橋大隊排上,仍堅持文藝創作。
2011年末有幼稚園
5所,在園幼兒1067人,專任教師4人;有國小18所,在校學生4230人,專任教師17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學生1760人,專任教師94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2%,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8.2 %。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950萬元,比上年增長15%。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為62.58%。
科技
2011年末有研究機構3家,專業技術人才25人,經營管理人才121人,技能人才296人,農村實用人才312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醫療衛生機構17個,其中一級甲等醫院1所,衛生院16所,診所3家;有病床6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5.4張,固定資產總值10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0名,其中執業醫師30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15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0000人次,住院手術400台次。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7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4565人,參保率95%。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地17處,看台座椅100張。8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有體育團體5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70%,舉辦民眾性體育活動3次。參加修水縣中老年舉辦的體育運動會取得優異成績。
廣播電視
1994年6月建成有線電視台,現有有線電視用戶1500戶,入戶率19.5%。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1戶,人數352人,支出56.1萬元,月人均132.8元;醫療救助25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285人次,支出11.42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59戶,人數1645人,支出172萬元,月人均87.13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9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38.5萬元。社會福利費48.2萬元,敬老院2家,床位153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38人。社區服務設施1個,社區服務站1個。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3.8萬元。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426.22萬元;基金支出426.22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1000人,參保率70%。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有省道柯龍線通過轄區,境內里程16.5千米,有縣道 3線通過轄區,境內里程39.7千米。轄區內有鄉道92千米,村道315千米。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有郵政網點1處,投遞線路98千米,投遞點 75處,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刊1793份。郵政業務總量35.6萬元。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0.38萬門,固定電話用戶0.12萬戶,電話普及率13.1%;行動電話用戶16090戶,網際網路用戶35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00萬元。
鎮區市政建設
1994年開始啟動集鎮建設,擴大集鎮規模,按照“以民建鎮,以工興鎮,以貿活鎮,以農穩鎮”的
方針積極引農造城。特別是在1997年2月大橋鎮被九江市委、市政府列為全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以來,集鎮建設得到了迅猛發展。通過幾年的努力,共投入資金1.6億元,一座占地1.8平方公里,建築面積達150000平方米,人口11500餘人的新型邊貿城鎮正在崛起,已成雛型。三條主街,長達2.8公里構成了城區基本骨架;商貿中心占地14000平方米集商貿、飲食、停車、住宿於一體;
工業小區占地150畝集機械加工鑄造、食品加工、建築建材生產、綜合養殖加工於一體;分別占地8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是集鎮的文教、衛生、娛樂中心;20000平方米硬化路面、6000米通水、排污管道、3000株常青樹
街道綠化、1800門
程控電話的安裝,完善了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展現著大橋的文明氣息。良好的環境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吸引了來自湖南、
湖北、廣東、福建等地客商來鎮辦廠5家,發展個體工商戶750餘戶,
個體企業51家。
鎮區道路
2011年末鎮區街道5條,長度3.6千米,道路鋪裝面積43200平方米。鎮區橋樑5座,總長度256米。
給排水
2011年末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8千米,日生產能力1500噸,年供水量54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鎮區鋪設排水管道70千米,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污水能力100噸。
供電
2011年末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7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40條,總長度145千米,用電負荷4300千瓦,年售電量890萬千瓦時。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區公園1個,公園面積10800平方米。園林綠地面積3畝,綠化帶2000平方米,花壇21個,綠化覆蓋率18.5%,人均綠地面積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