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與組織架構

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與組織架構

《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與組織架構》是2008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福華。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與組織架構
  • 作者:李福華
  • ISBN:10位[7504139351] 13位[9787504139351]
  • 定價:¥30.00 元
  •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3-1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提要

本書在對大學治理進行概念辨析和邊界確定的基礎上,運用多學科的觀點分析探討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並在系統梳理國內外大學治理結構沿革的基礎上,為我國大學治理組織架構的確立提出政策建議。
本書由三部分共12章組成。第一部分為理論框架和概念辨析,包括第1、2章;第二部分為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是從第3章到第8章,在對大學治理進行概念辨析和邊界確定的基礎上,分別系統分析了大學理念、法人理論、委託代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管家理論和教育消費理論指導下的大學治理的基本觀點和治理結構特徵,為大學治理提供了理論依據。第三部分為大學治理的組織架構,包括第9章到第12章,分別系統分析了西方和我國大學治理結構的歷史沿革、特徵及其對我國構建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的建議。
本書主要觀點和結論如下。
(1)大學治理是在大學利益主體多元化以及所
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情況下,協調大學各利益相關者的相互關係,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辦學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它與大學管理是區別顯著的兩個概念,兩者存在著三個時空邊界:時間邊界、規模邊界和制度邊界。正確認識和確定兩者的邊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2)任何一種大學治理理念和治理結構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本書認為,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大學理念理論、法人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委託代理理論、管家理論和教育消費理論等。根據大學理念理論,大學治理應強調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根據法人理論,大學治理強調大學法人的辦學自主權;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大學治理應實行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根據委託代理理論,大學治理要重視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根據管家理論,大學治理應當創設一種授權和參與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管理者的潛能;根據教育消費理論,大學治理應當明確和保護作為教育服務消費者的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在大學治理實踐中,應當汲取各理論中的合理成分。
(3)西方大學外部治理結構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歷史演進過程,相關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早,並取得了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成果,特別是定位好政府角色,建立政府、大學之間的夥伴關係等方面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鑑。
西方國家由於政治經濟體制、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各國大學形成了不同的內部治理結構模式,本書歸納了美國模式、德國模式、英國模式、法國模式和日本模式的主要特點,並歸納出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學術行政兩權分開,互相滲透,各司其職的模式;以法國為代表的學術權力行政權力相分離,以行政權力主導的模式;以英國和德國為代表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相分離,以學術權力占主導的模式。
(4)我國現代大學外部治理結構經歷了政府鬆散管理、集權管理、分權管理再到集權管理的多次變更過程;改革開放後,我國又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當前我國大學外部治理結構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在政府與大學關係上政府行政干預依然過多,在大學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關係上關係淡漠等。我們需要重新探索大學的外部治理結構,包括政府與大學新型關係的建立;更新資源配置模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引進利益相關者參與大學治理,提倡社會參與等。
(5)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權力要素包括以黨委為核心的政治權力,以校長為首的行政權力和以教授為主的學術權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有過多次變化,但權力結構一直處於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占主導的局面,學術權力一直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我國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應當建立大學內部權責劃分的制約機制;實行學院參與型的治理模式;調整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係。
(6)對我國大學的院系設定和學科分布情況與西方大學進行了比較分析,並運用管理跨度理論、知識管理理論和知識創新群理論對院系設定和學科分布進行了理論分析。指出了我國大學在院系設定和學科分布方面存在的不足,認為我國大學應當適當減少學院數量,規範學院設定,提高學院內學科設定的綜合性;加強和重視特色學院或特色學科建設;在研究型大學分別設定本科生學院和研究生學院;重視交叉學科項目或研究中心的建立等。
本書在對大學治理進行概念辨析和邊界確定的基礎上,運用多學科的觀點分析探討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並在系統梳理國內外大學治理結構沿革的基礎上,為我國大學治理組織架構的確立提出政策建議。
本書由三部分共12章組成。第一部分為理論框架和概念辨析,包括第1、2章;第二部分為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是從第3章到第8章,在對大學治理進行概念辨析和邊界確定的基礎上,分別系統分析了大學理念、法人理論、委託代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管家理論和教育消費理論指導下的大學治理的基本觀點和治理結構特徵,為大學治理提供了理論依據。第三部分為大學治理的組織架構,包括第9章到第12章,分別系統分析了西方和我國大學治理結構的歷史沿革、特徵及其對我國構建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的建議。
本書主要觀點和結論如下。
(1)大學治理是在大學利益主體多元化以及所
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情況下,協調大學各利益相關者的相互關係,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辦學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它與大學管理是區別顯著的兩個概念,兩者存在著三個時空邊界:時間邊界、規模邊界和制度邊界。正確認識和確定兩者的邊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作者簡介

李福華,男,1963年4月生,山東壽光人。先後獲得工學學士和教育學碩士學位,1998年於北京師範大學師從王善邁教授學習教育經濟與管理,並於2001年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
目前任職於青島大學,系國際商學院常務副院長、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學。近年來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比較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並出版《高等學校資源利用效率研究》等學術專著,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多項課題。

目錄

第1章 引言
1.1 大學治理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2 大學治理研究的現狀與評介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與創新
第2章 大學治理的概念與邊界
2.1 大學治理與大學管理的概念辨析
2.2 大學治理與大學管理的邊界確定
2.3 確定大學治理邊界的意義
第3章 大學理念與大學治理
3.1 西方大學理念的傳統與變革
3.2 中國大學理念的傳統與變革
3.3 大學理念視野中的大學治理
第4章 法人理論與大學治理
4.1 法人理論概述
4.2 大學法人的分類與性質
4.3 大學法人理論視野中的大學治理
第5章 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大學治理
5.1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思想
5.2 大學是一種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
5.3 利益相關者視野中的大學治理
5.4 利益相關者視野中大學的責任
5.5 大學利益相關者責任的需求和供給
第6章 委託代理理論與大學治理
6.1 委託代理理論概述
6.2 大學委託代理關係分析
6.3 委託代理理論視野中的大學治理
第7章 管家理論與大學治理
7.1 管家理論概述
7.2 管家理論在大學治理中的適應性分析
7.3 管家理論視野中的大學治理
第8章 教育消費理論與大學治理
8.1 高等教育消費概述
8.2 高等教育消費觀念的形成和高等教育消費現狀
8.3 高等教育消費視野中的大學治理
……
第9章 西方大學治理結構分析
第10章 我國大學的外部治理結構分析
第11章 我國大學的內部治理結構分析
第12章 院系設定的比較分析和理論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